数学教学中“启问”[1]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32975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启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启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启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启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启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启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启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数学教学中的“启问”+“交流”的教学实践 摘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唤起学生自主体验,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本文就此提出了“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下针对此观点,结合教学中一课例进行阐述。关键词:启问 交流 数学思维 课例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逆向重构长期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逐步形成了“通过教师答疑、解难, 使学生不带问题走出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天经地义地占据我们的课堂,其 正确性似乎永远用不着怀疑。造成课堂里“教”一统天下, “学”难以立足,课堂完全被 异化的局面。“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就是

2、以启发学生的问题,设置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 重点,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逆向重构得到的,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使学生 走出教室”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活化。其基本流程是: 启发学生问题设置特定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启动思维,引发问题。鼓励学生 质疑、猜想。 个人钻研问题独立地对得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这个环节视情况可以安排到课外。集体交流讨论在教师的调控下,个体提交获得的成果在全班交流,并以集体名义对 所得成果进行评价。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在“启问”+“交流”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 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的,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

3、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 构”.这和建构主义的要义是一致的。因此,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切忌贪大,超过学生认 知水平的问题,无法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反而是课堂的累赘。稳妥的办法是以当前教育 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教材选择问题或创造问题,善于观察和联想就会发现问题,敢于 提出问题就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而,如何去实施“启问”+“交流”的教学?通 过教学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是我们教师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启问”+“交流”教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去解决问题。拉卡托斯 提出的证明与反驳的启发式, “不向学生提出等解决的确定问题,而提出可能获得某种发2004 年萧山区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论文2现的不确定

4、情况,所引起的最初震动是必须而且能够被克服的, ”让学生体验到能够掌握 教材的兴奋和自由感觉。不确定问题就象是“种子” ,既有趣又简单,对问题的思考研究 就象浇水,使种子发芽成一株幼苗。数学活动论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更细致的表述是, 数学(活动)是人(主体)通过数学语言或数学方法在数学问题与数学结论(理论)之 间进行的一种智力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如下图)“启问”+“交流”的教学是主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认为,人的心 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 知核心的思维。对于青少年来说,

5、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 心理需求,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过程,能使学习心 理处于亢奋状态,能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 ,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 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 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出新的学习 动力。 “启问”+“交流”教学模式,在启问阶段、自研阶段、交流阶段都突出体现了主体参 与的活动特征。 3课例 (1)必要的说明 本节的内容属初二垂径定理的应用,目的是应用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限于篇幅,更为了显示“启问”+“

6、交流”的过程与特征,省略了部分课堂实况。教学过 程中个别学生的发言依其原意稍作了润色。(2)启问阶段 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如图,AC 是O 的直径,AB 是弦,OMAB。 求证:BC=2OM 这里利用垂径定理证明 OM 是ABC 的中位线,即 M 是 AB 的图(1) 中点,就能得出结论。 教师:在图(1)中,把直线 AB 进行移动(往下平移) ,如图(2) 已知:DC 是O 的直径,直线 AB 交O 于 E、F,ADAB 于 A , CBAB 于 B。 教师:我一时忘了要证什么,大家能否帮我补一下? (3)交流阶段数学语言数学方法数学结论(理论)数学问题主体CABCMO3学生:四边形 AB

7、CD 是梯形。 学生:模仿例题,可以过 O 作 OMAB 于 M,这样就可以得到 EM=MF。 教师:很好,还有吗? 学生:图(2)中,OM 是梯形 ABCD 的中位线,因此有 AM=BM, 而 EM=MF,所以 AE=BF。 学生:利用垂径定理,如果我延长 OM 交O 于 G,则有 EG=FG,也有弦 EG=FG。 学生:根据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可以得到CED 是 RT。 学生:从图形看,DE 和 FN 是相等的,线段 DE=FN。 教师:想法不错,证过吗? 学生:没有,但我可以现在试一试。 CD 是直径 CND 是直角 ADAB,CBAB A=B=RT, 四边形 ABND 是矩形EF=D

8、N DE=FN,DE=FN。 学生众:哇! 教师:说的很好,让我们对这位同学表示祝贺!(掌声) 学生:刚才老师是把 AB 往下平移,如果向上平移,结论是否相同呢? 教师:嗯,有道理!大家想过吗? 学生众:没有。 (每个学生都在激动的用笔画着图形思考) 学生:(陆续地)确实能做出来,只是稍稍有点繁。 教师:噢?请你说说看。 学生:过 O 作 OMAB 于 M,延长 CF 交O 于 G,过 O 作 ONCG 于 N,连结 DG。 根据垂径定理得,AM=BM。 又四边形 MONF 是矩形,MF=ON OC=OD, ON 是CDG 的中位线ON=DG21四边形 EDGF 是矩形 EF=DG,图(3)M

9、F= EF,即 EM=FM21AMEM=BMFM,即 AE=BF 学生众:好,太漂亮了! 教师:的确漂亮!也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掌声)ABCDE FGNOM ABCDOMEF图(2)4学生:我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证。 教师:是吗?请说来听听。 学生:我是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证的。 DEAB,CGAB,OMABDEOMCG OC=OD EM=FM,而 AM=BMAE=BF 学生众:好,太好了! 教师:是呀!真聪明!大家向这位同学祝贺!(掌声) (4)总结阶段(通常也是新的启问阶段) 教师:通过此节课的教学,你们还有什么心得体会? 学生:应用垂径定理可以得到线段相等;已知直径可得圆周角是直

10、角。 学生:应用平行弦所夹的圆弧相等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学生:本例主要应用了等量加等量,等量减等量的思想及会用动态观看问题。 学生:当 AB 所在的直线经过圆心,是否可以作为另一种类型? 学生:不管哪一种情形,此题的一结论为:由 AMEM=BMFM,得 AE=BF; 1由四边形 ABND 为矩形,得 AD=BN ,DE=FN。 2学生:当 AB 与 CD 平行时,是否也有与上相似的结论? 学生:当 AB 与 CD 平行时,四边形 EFCD 为等腰梯形,也有与上相似的结论。 教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类似的拓展我们可要课外继续研究。当同学们在高中学习了 立体几何球体与平面位置关系时,也可以得

11、到许多类似的结论。我们要在平时学习 中多对某些问题进行研讨,使一般的问题深层化。 4评注郑毓信先生倡导数学教学“应当通过相关教学内容的方法论重建 ,使之真正成为 可以理解的 、 可以学到手和加以推广应用的 ” , “设问应合乎情理、力求自然” , 我自己觉得“启问”+“交流”的模式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只不过“设问”和“方法论 重建”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学生身上。 再回过头来看学生上完这节课的收获比原计划可 大多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知识(三角形中位线及圆的有关内容) , 学习了知识(本节的部分知识) ,发展了思维(深刻性、广阔性) ,开拓了思路(结论的 不确定性) ,激发了情感(

12、求知欲、探索精神) ,而且培养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具体 问题能力,讨论能力) ,注重了个性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本人自己在教学中也收获 不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学 生能力;同时深刻认识到课堂教改的重要性,实施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1)在启问探求中,从不同角度,用“试一试”的体验精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开阔 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探索创新能力。 (2)在动态展示中,学生以运动的观点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获得对问题的直观感受; 在探索交流及教师指导下,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的动态思维得到了发展。5(3)从心得交流中,我更是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多学生意犹未尽,在课外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主办) 。 2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3义教浙江版(A)第四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