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23372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语文序列训练(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主题备课思考一、单元特点苏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文章,意在用文字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二、教材说明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北海公园美丽的景色和少先队员尽情欢乐的场面,通俗易懂,堪称“经典” 。2.诗歌语言形式优美,音律和谐。课文三个小节,每一小节结构相似,后两句相同,这在歌词上叫副歌,在诗歌写法上称为反复。三个小节如此反复,产生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把诗歌的意境一层一层推进,让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3.文中出现借代的手法:用“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这时三年级学生

2、初次接触到的表现手法。4.本课放在“生活”单元主题中,不妨看成“歌唱生活”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题目吸引人。什么是“无字词典”?如何查“无字词典”?本文正是让读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课文,随着聪聪和爸爸一起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的。2.聪聪和爸爸关于“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对话,实质上介绍了两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一种是先提出词语(骄阳似火) ,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一种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惊涛拍岸) ,再与词语对照。读懂对话的内容不难,但教学的着力点,不能仅满足于此,更得小结出方法,后引出结2论: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有字词典) ,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无字词典

3、)学。3.本文在“生活”主题单元中,就是“观察生活” 。第三课古诗两首1.相同点:这是两首传诵千古的名篇,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两首诗均已“秋”为主景,借景抒情。2.不同点:(1) 山行中,杜牧心中是秋天之“爱” 。 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心中是“愁” 。(2) 山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所组成的山林秋色图。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望, “人家”与“石径”相照应,把两个景物有机相连;写云更是神来之笔,让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前两句所写景色已经很美,但在第三句中的“爱”字才让人明白,诗人爱的、能让他停车欣赏的却是那枫林晚景。这

4、样通过前后映衬,为描写枫林蓄足了气势,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爱枫林的原因,戛然而止,意蕴悠长。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能在万物萧瑟的秋天里,从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豪爽向上的气概,超凡的才情也在此处与一般封建文人见出高下。枫桥夜泊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 “乌啼”写所闻、 “霜满天”写所感(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感受:深夜的凉3意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 “江枫”给读者以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 (战国楚宋玉招魂 ) , “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

5、夜 ) ,这些前人在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联想。而这样的意象含义是可以作为知识向学生传授的。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个江边,一个江心,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夜卧小舟听钟声。寂寥的夜晚,听觉分外敏锐,古寺传来的钟声使得夜显得更加幽深,而诗人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也一起涌上心头,意蕴隽永。3.在本单元的主题中,它是在“品味生活”了。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1内容简介:这是金波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创造美好的生活。2语言特色:色态美

6、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出一幅幅深情款款的画面。如,比喻的美妙给人无穷想象:“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句式在齐整中富有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强:“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3.这篇文章归入“生活”主题中,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生活” 。三、教学思路:三、教学思路:本着“单元背景,主题统一”的思路来看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做出如下思考:4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歌作为教材编入课本,主要因为旋律优美动听,语言清新自然。因此,本课应该把目标定位为:学习诗歌语言,品味形式之美,想象优美意境。为了达成此教学目标,不妨作以下考虑:1未成曲调

7、先有情。课始播放歌曲,在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让学生进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中歌中所唱不就是我们吗?在音乐的感染下,孩子们的心怎会不被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歌词的欲望,也就找到了学好本课制胜的砝码。3文本研读悟真情。这首诗歌是乔老爷只花 20 分钟就一气呵成的,因为这是他和孩子们的一次完整的愉快经历。所以学习这样的诗歌不能把诗割裂开了,逐字逐句来读,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词语入手,体验“荡起” “推开” “轻轻飘荡” “凉爽的风”等词感受少先队员的愉悦心情受。 “美丽的白塔” “绿树红墙”等感受的优美

8、景色。也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把握文本读懂诗歌:(1)我们荡起双桨,划进美丽的北海公园。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来感受美丽的景色。 (2)绿树红墙 碧波荡漾 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3追问质疑生“感”情。学习本文重在要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同时也要他们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给自己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但“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5可以适时插入此歌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国家免掉了我们的学费、书本费,一些困难地区还免除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情况。当然此处的处

9、理和“谁”的理解都点到为止,不宜作为重点铺张。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重视题目的研读。(1)引导学生观察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2)关注引号的作用。2.带着问题读书。(1)指名分角色读 25 自然段: 思考:聪聪是怎么理解“骄阳似火”的意思的,爸爸呢?(2)学生交流。(讲到爸爸理解词语时,相机进行语言训练)A“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也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换成陈述句。B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可以解释“骄阳似火”呢?你也能学着爸爸的说法来说一说吗?请写在书本空白处。(3)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小结:聪聪看到“骄阳似火”这个词,通过查阅有字的词

10、典来理解;爸爸说起这个词,则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词语。(4)自由朗读 68 自然段,思考:聪聪是怎样理解“惊涛拍岸”的?学生交流,师相机小结:聪聪这回看到海水拍打岩石的现象,就明白了“惊涛拍岸”这个词的意思。6(5)出示: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引导学生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3.迁移练笔。(1)练习 1“处处留心”的内容,选择一个词语,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意思;(2)写一个自己查阅无字词典的事例。4.词语教学。每一课都要重视识字和写字,尽管到了三年级,这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关键处点拨,鼓励

11、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并注意积累一些好的词句。第三课:古诗两首对于古诗,学生已经学过很多,但是他们的年龄和经验还不足以对古诗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我总以为,对于古诗可以采取“无为”的做法,他们的年龄还不足以支持其做过深的探究,教师也不宜多讲,只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后去好好诵读,大量地读背。同时也要“有为” ,主要是学生自己去做,去利用经验、提示和工具书,试着理解。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两首古诗的教学做了以下安排:1.对山行的教学一是诗画结合。教师可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诗的前两句,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的后两句。图文结合,让“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的理解一目了然;7二是用好经验。学生在

12、公园、校园、小区等地方,看到过秋霜染红叶的事情,能从感情上与作者靠近;三是大胆想象。学古诗缺少了想象是不行的,让一些画面在脑海里还原。四是美读朗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别人2.对枫桥夜泊的教学一是给足时间,独立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诗中写了几种事物?这些事物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时不要设限,让其放开了说,取长补短;二是问题引领,讨论交流。比如诗人的心情如何?姑苏城、寒山寺等。这时,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最好的教学资源。3适度拓展。(1)你还知道其他写秋景的古诗吗?在老师的安排下与同学一起交流。(2)用方格纸抄下这两首诗,和“习惯篇”中的字比一比。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一篇

13、美文,就该带着学生沿着文字铺成的路,领略一路的美景。紧扣“美”字,层层深入,亦行亦歌。1.发现树、叶外在色态美。先以“在文中你觉得什么很美?”一问为切入口,找到“大树美”和“绿叶美”。接着分而攻之:哪些词语句子让你感到了它的美?引导学生品读“大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比喻中“绿色”为主要基调,那是一种生命之色;“春天的时候冬日飘零”则显示出四季色彩的丰富之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的形态之美;品味感悟基础上,美读成诵。82.解读树、叶内在哲理美。绿叶为大树“奉献”乳汁;“绿叶为大树而生”体会绿叶无私奉献精神,也是叶的内在之美。继而在“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

14、体”和“无数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两句中体会绿叶和大树互相依存的关系。“美的叶子”对于大树来说,贡献殊多,功不可没,但它依存于大树,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一旦离开大树,它就失去生存发展的余地了,这里边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3品悟由树及人的情意之美。“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引导思考:班上的每个人都像叶子,为 这棵大树输送营养,让它茁壮、葱翠。改编朗读:走近班级的时候,我发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很美。每一位同学形态各异你找不大相同的同学。如此类推,改编,如果我们学校的每位老师和同学像叶子呢?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像叶子呢?在逐层改编朗读中,实现从物到人的深层感悟。美文定在有所领

15、悟的基础上美读,美读成诵,这一点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至关重要。四、训练建议四、训练建议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朗读训练:读出画面。2.练笔:这篇文章放在一个单元之首,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关注。因此,在学习课文时,除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诗歌中的美好生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活生生的美好生活。然后设计一个练笔: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是 。 93.课后开展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唱一唱这首歌。画一画美好的新生活。看一看电影祖国花朵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 结合课后第四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2.本文中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是课标所提出

16、的,因此,在课文例子的引导下,实践“查无字词典 ” , 课堂上,设计个坡度:第一层教师先描述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第二层可以结合练习 1“处处留心”的内容,选择一个词语,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意思;第三层设计个小练笔:仿照课文写几句话,反映自己查“无字词典”的生活经历。第三课:古诗两首 1.训练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把古诗中的字说成词,看图读诗等方法,读懂古诗。想象诗中之景,体会诗中之情。适当介绍“江枫”这个意象在古诗中的特定含义。2.我还是觉得古诗教学以体会、想象、积累为主,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积累了课文两首古诗的基础上,向外拓展,让学生搜集以“秋”为主题的古诗,进行诵读比赛。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美”的丰富含义。立足文本,仔细品读,指导学生在文字中发现大树和绿叶的外在美、内在美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