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2733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三个方面看国内经济发生的变化国内要素供给条件发生变化,新增长格局处于探索过程中。过去 10 年中,中国经济发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变化,我们选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国内要素供给条件发生变化国内要素供给条件发生变化过去 10 年,我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要素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主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总需求对实际经济增长率影响的思维定式,已经到了必须更多考虑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及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的时候了。(1)储蓄率高位回落,将会影响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储蓄率高位回落,将会影响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储蓄率和由此带来的高投资率是支撑我国过去 30 多年来经

2、济高增长的重要因素。2010 年,我国储蓄率达到 51.8%高点之后后逐年回落,我国储蓄率不断回落主要原因是:首先,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一国储蓄率和人口红利又有很大的关系,当一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时,储蓄率一般会上升;当一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时,储蓄率将会下降。2010 年我国人口抚养比达到最低,可以认为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进入递减阶段,造成储蓄率明显下降。其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增幅呈反向变化规律,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我国储蓄率继续上升的空间十分有限,而相反则可能是逐步下降。再次,要

3、素价格加快改革步伐将会降低企业储蓄和投资倾向。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和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发挥,过去据有要素资源较多企业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减少,进而导致企业储蓄及其投资都相应减少。第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将相应降低国民储蓄动机。(2)劳动力数量呈减少态势)劳动力数量呈减少态势劳动力投入(包括劳动力质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劳动力数量、劳动时间、就业参与率等因素决定了实际可就业劳动力总规模。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以及人口总量峰值的即将到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自 2011 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

4、人口(16-59 岁)不断减少,2012 年减少了 345 万人,2013 年再减少244 万人,达到 9.2 亿人。另一方面,受总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深化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劳动投入中就业人数下降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单位劳动力劳动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我国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但由于大规模就业人口的学习和模仿效应的全面提高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我国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量还不足以弥补因适龄劳动人口下降幅度而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负贡献。(3)劳动力转移和对外贸易溢出效应减弱)劳动力转移和对外贸易溢出效应减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减少,可转移的劳动力规模已经有限。同时,随着农农产

5、品产品和工业品、服务品相对价格的调整和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也在不断减少,我国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通常是农业部门的 7 倍,到 2013 年,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已分别降至 4.6倍和 3 倍,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将趋于缩小。金融金融危机的爆发前,由于我国产品、技术、管理、市场营销营销等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通过引进外资、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及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减少,引进外来技术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低速增长的

6、新常态,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减缓,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难度明显加大。(4)能源与环境约束加剧)能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以工业为主、重工业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格局对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需求巨大,高耗能产品占我国能源消费的 50%,占我国能源消费增量的 60%。随着资源价格、劳动力等其他要素的成本上升,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保持平稳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之间的矛盾加剧。2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换

7、挡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换挡在过去的 10 年中,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受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人口红利开始进入递减阶段、储蓄率高位回落、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拐点、能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经济从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从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2006 至 2008 年,GDP 年均增长 12.2%,是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主推动经济增长阶段。以 2001 年底我国加入 WTO 为契机,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国际市场明显扩大。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开始向住、行等较高端需求转变,重化

8、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外需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国内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这一时期,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 6.4 个百分点,全要素增长率提升拉动 GDP 增长 4.2 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则明显下降。2009 至 2013 年,为资本推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双下滑阶段。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得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上升。在 2009-2013 年的年均经济增长 8.9%中,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了 6.8 个百分点,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零增长,全要

9、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仅 1.9 百分点,较 2008 年之前大幅放缓。具体分析:一是外贸出口由金融危机前 20%以上的增速大幅放缓至 8%以内,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也大幅减缓,与此相关的先进技术引进也会减少。二是部分行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规模效应及其利润明显减少,2009 年到2013 年,由于社会平均设备利用率下降造成的资本闲置大约拉低我国经济增速 0.8 个百分点。三是大量投资进入房地产或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由于这些领域资本密集度高但技术进步慢、产出效率低,资金短期回报率难以提高。四是环境容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加剧,如果将环境作为单独的投入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测算,因节能减

10、排和环境治理增加的中间投入也明显增加,2008 至 2013 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可能因为这一方面影响而大约年均下降 0.5 个百分点。3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1)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内外需双轮驱动”的基本特征。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出口快速增长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往往更多依靠外需拉动;在外部环境恶化时,则更多依靠内需扩张。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美欧债务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口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2012 年和 2013 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2%

11、和-4.4%。随着投资、出口增长的下降和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化,信息消费、休闲旅游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消费率将呈稳步提升趋势,消费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居民支出结构看,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支出比重将大幅下降,家庭设备、交通通信等耐用品支出比重趋于稳定,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享受型、服务类支出比重将不断上升。(2)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占比逐步提高,其中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2006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40.9%,与 68%的世界平均水平和 72%

12、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悬殊。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提高、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2013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 46.1%。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生产服务业的增长将明显加快,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3)地区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地区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从东、中、西部地区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地区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10 年来,伴随燃料、原材料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东部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超出了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资金、技术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进一步加快了

13、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目前,东部地区的人均 GDP、城乡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等指标,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改变,近年来地区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激发中西部地区投资、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空间。(4)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稳步提高,近中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1978 年,我国有 7.9 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2%。2013 年,农村人口减少到 6.3 亿,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 46.3%。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

14、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部分农民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转移人口从“半市民化”转向“市民化”,以及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蕴藏着巨大需求潜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已进城农民在身份、居住、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小城镇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将持续扩展消费空间,并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在多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13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896 元,实际增长 9.3%,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 2.3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 1: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