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528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奇怪的大石头奇怪的大石头教材解析教材解析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2、。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二、学习目标1会认 6 个生字

3、,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三、教学建议2/6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 6 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 (翘舌音) 、 “坑、秦、震” (“坑”属后鼻音、 “秦、震”属前鼻音) 。要注意引导

4、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 “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 “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 ;“旅”和“旋”易混, “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1)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

5、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

6、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 “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 ,但李四光3/6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 ,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 ,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 ,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

7、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 ,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

8、甚至上千里” 。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4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如,对于“突兀”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这里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够把人的身影挡住,说明

9、它又大又高,可见“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再如对“严严实实”的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个词语既形容李四光藏得好,不易被人发现,同时也说明这块石头的巨大。5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譬如,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4/6此外,还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朗读。如,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带点的词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的由来之谜,也应该加重语气来读。6课后的第二、三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对

10、于学生要交流的感想,主要侧重在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两个方面。学生如能感悟到有关其他方面内容,也要给予肯定。第三题,学生填空后,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的。李四光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追本穷源,具有不找到正确答案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除此之外,课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课后安排的“资料袋” ,它展示了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在以课文为基础拓展什么知识与如何拓展两个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深入理解本课内容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此为基础,继续鼓励、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11、为本组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好准备。四、参考资料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5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李四光曾从事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1921 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 年代在

12、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 ,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 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 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 60 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5/6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

13、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中国北部之科 中国地质学 冰期之庐山 地质力学概论 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 ,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

14、分界线的一部分。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亦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为 180 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 188%,流经 15 个省(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 、2 个自治区(西藏、广西)和 2 个直辖市(上海、重庆)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西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

15、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长江流域轮廓,像两端窄、中部宽的菱角,介于东经 9033至 12225,北纬 246/630至 3545之间,东西直距 3000 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一般均达 1000 公里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 200 万平方公里。第四纪冰川:约 250 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里,高纬度地区曾广泛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气候也异常寒冷,人们将处于这个时代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