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021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学生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咫尺、悖谬、珍摄、政躬违和、难辞其咎”等词语,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2、学习从不同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的写法;3、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标明段落序号,标示重点字词,理解文意;2、勾画出表明蒋经国观点的词句。自学检测:自学检测:1、注音。咫尺( ) 悖谬( ) 苟同( ) 珍摄( ) 难辞其咎( ) 把晤( )东隅( ) 诠察( )困扰( ) 前仆后继( ) 毋庸赘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

2、,时不我与。译文:(2)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译文:(3)局促东隅,终非久计。译文:3、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综合提升:综合提升: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22、课文中三个中心段落的末尾分别出现了“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章由私交写起,最后由私交之谊结尾,这样写有何作用?当堂反馈:当堂反馈:基础训练资料链接: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廖承志,广东惠阳人,1908 年 9 月 25 日生于日本东京,1983 年 6 月

3、 10 日在北京逝世。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写作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 年 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的公开信,刊发在 7 月 25 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3、文体知识

4、。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结束语、署名、日期。称呼:对收信人的称呼,要顶格写,写于信的开头,后面加上冒号。如“经国吾弟:”等。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要求表达清楚、交代明白。第二行空两格起笔写,要注意灵活分段。结束语: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表示祝贺或敬意的话。如“顺祝/近祺”等。“顺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近祺”等到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在信的末尾,写上写信人的工写信单位的名称,写给长辈 的信,要在名字前用小字写上“儿”“学生”等字样。日期:署名的后面,或下一行的右下方,写上写信的

5、年月日。3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提纲(教师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咫尺、悖谬、珍摄、政躬违和、难辞其咎”等词语,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2、学习从不同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的写法;3、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标明段落序号,标示重点字词,理解文意;2、勾画出表明蒋经国观点的词句。自学检测:自学检测:1、注音。咫尺( zh ) 悖谬( mi ) 苟同( gu ) 珍摄( sh ) 难辞其咎( ji ) 把晤( w )东隅( y ) 诠察( qun )困扰( ro ) 前仆后继( p ) 毋庸

6、赘言( zhu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译文: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得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2)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译文: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程等候回音。(3)局促东隅,终非久计。译文: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3、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点拨:主要言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作者的态度:余期期以为不可,实相悖谬,实难

7、苟同,未免自欺欺人,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本题答案就在原文之中,回答时注意简练概括。)综合提升:综合提升: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点拨:通过读文章可知,作者先从正面劝说,后从反面劝说。正面劝说:一是民族利益: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二是历史责任:从回顾国共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三是个人抱负:从忠孝的角度劝说。后从反而假设,指出不统一的危害。2、课文中三个中心段落的末尾分别出现了“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点拨:这三句话

8、,首先是作为本层的收束话出现,它将每层内容加以强调指出以引起轰动对方的思考。其次,层层深入,将内容由国家民族利益推至个人抱负前途,这样逐层推进,给人一种脉络分明的感觉。作者在反驳时做到批驳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3、文章由私交写起,最后由私交之谊结尾,这样写有何作用?点拨:文章开头和结尾畅叙阔别情思,句句包含着真切的情感,能以情贯全文,以情动人,表现了廖承志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宽广胸怀,也体现了他对蒋经国的深切关怀。当堂反馈:当堂反馈:基础训练资料链接: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廖承志,广东惠阳人,1908 年 9 月 25 日生于

9、日本东京,1983 年 6 月 10 日在北京逝世。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写作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 年 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的公开信,刊发在 7 月 25 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

10、,引起海内外瞩目。3、文体知识。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结束语、署名、日期。称呼:对收信人的称呼,要顶格写,写于信的开头,后面加上冒号。如“经国吾弟:”等。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要求表达清楚、交代明白。第二行空两格起笔写,要注意灵活分段。结束语: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表示祝贺或敬意的话。如“顺祝/近祺”等。“顺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近祺”等到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在信的末尾,写上写信人的工写信单位的名称,写给长辈 的信,要在名字前用小字写上“儿”“学生”等字样。日期:署名的后面,或下一行的右下方,写上写信的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