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36896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名词解释历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1历史的开端历史的开端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在余姚茅湖、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和舟山白泉等地 都有发现,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邻地区。河姆渡遗址出土石、骨、水、陶的各种生产工具几千件,以骨器为主,许多骨、木 器工具式样新颖,加工精巧。在我国新石器遗存中尚属首次见到。骨耜是重要农业工具,也是典型器之一。发现了米粒、稻谷、稻 杆、谷壳等,有籼稻和粳稻,是迄今为止我国也是亚洲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当时采集经济比较发达,是必不可少的辅助部门,家畜 饲养也有一定规模。有很多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猎在经济

2、领域方有一定的比重。从木器工具、生活用品到大量的建筑木构 件,显示其木材手工业的发达。建筑遗迹有栽柱架板的干栏式建筑和栽柱式地面建筑。陶器有釜、钵、盘和支座。用雕刻、捏塑等 方法,制作了许多陶、骨、木、象牙原始艺术品,特别是有些象牙雕刻,十分精致。墓葬随葬品不多。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五 千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类文化是 1921 年首次在河南渑(min 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 化的名称。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 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马家浜文化

3、马家浜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 1959 年在浙江嘉兴马 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家浜、青浦崧泽、 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陶器以夹沙红陶和表红胎黑、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早期有釜,晚期多鼎。石器 磨制较精。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水马家窑而得名。分布范围,东从泾、渭河上游、西到黄河上 游的龙平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流域汶川县地区,发现其遗址三百多处。正式发掘的有兰州曹家咀、西坡岭、 王保保城,青海南贵朶马兰、青海大通上孙家、青海民和

4、核桃庄等。其特征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有石斧、凿、锛、刀、磨 谷器、杵和骨刀等。制陶业发达,陶器在造型与彩绘上均有特点,陶质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不同陶系。在纹图 等以几何形花纹为主,动物、人像纹为辅。器形有盆、钵、碗、瓶、盖、罐、甑、瓮和带嘴锅等。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 在一起,聚落遗址的面积一般多在 10 万平方米左右。房子分立形和圆形两种,粟是当时居民的一种主要粮食,墓葬的制定为方形或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二次葬,仰身直肢葬和瓮棺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其次是骨珠、蚌壳和绿松石饰等装饰品,此外, 还有以牛蹄、牛尾、羊、鼠类等动物骨骼作为随葬品的。 大溪文化大溪

5、文化 1925-1926 年间开始调查采集,1959、1975 年三次在四川巫山 大溪发掘,1972 年后逐步统称其名称为大溪文化。遗址主要有巫川大溪、湖北秭归朝天咀,宜昌杨家湾,宜都红花套、江陵毛家山、 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等。分布在川东鄂西,湖北中部,南到湖北洞庭湖周围。生产工具多为石器磨制,但通体精细磨光, 棱角分明的器形较少。颇具特色是磨光精致,刃部对称的圭形石凿。狩猎工具有石矛、骨矛、石簇等。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渔猎 等辅助经济也居一定地位。陶器以红陶为主,一般呈橙红颜色,越到晚朝红陶比例越有递减的趋势。戳印纹是最具特征的纹饰,采 用圆形、平圆、新月、三角、长方、方形、之字形等

6、各种样式的小戳子,在器表深深戳印而成,通常成组地饰于陶器圆足部。彩陶 不多。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子和地面上的圆形、方形、长方形建筑,采用竹材、竹木结合,单薄的外墙已能御寒,加强了防潮避雨的 设施。葬式以仰身屈肢葬为最普遍。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4300前 2400。因 1959 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达辽东半岛。 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 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早期只见单色黑

7、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生产 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槽,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装饰品做工精致,中期以后出现雕刻镶嵌技术。 葬式以俯身直肢为主,所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早期为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 富分化。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 2400 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一种文化。因 1928 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 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

8、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除有素面磨光外, 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 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单间居多。墓地多在住地附近,多单人仰身 直肢,亦有少数男女合葬。龙山文化经历时间长,分布辽阔,各地区有不同特点与类型,一般分为山东龙山文化(约前 2500约前 2000)、河南龙山文化(约前 2600约前 2

9、000)、陕西龙山文化(约前 2300约前 2000)等,又各分为若干类型。龙山文化的 人们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已出现城堡,到晚期又出现铜器。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 1936 年最先发现 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 城、嘉兴双桥等。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常见有 簋、鬶、豆、盆、盘、罐、碗、壶等,器表有时施以种种刻划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有石、骨、木等制作的。石质工 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

10、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有段石锛和石镞等。 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 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因 1924 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大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分布在东起泾河、渭河流域,西到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附近,发达遗址有 350 余处。发掘 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清大何庄、秦魏家、秦安寺咀坪,宁夏固原海家湾等。当时人们过着比较固定的定居生活,农业是主要 经济部门,生产工具有石斧、

11、刀、镰、锛和骨耜等。普遍发现石杵和石磨盘等,说明已对粮食进行精细加工。粮食主要是粟,畜牧 业饲养有狗、猪、羊、牛、马和驴等。冶铜业开始出现,有铜刀、凿、锥、钻头等,铜器有红铜和青铜。制陶业发达,有大量的陶 器出土,其中薄胎磨光的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造型别具特色是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纺织业发达,人们选择生活居址大 部在河套台地上。 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因 1955-1957 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 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 等器,

12、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 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近年来有许多 重要的发现。其显著特征是玉器发达、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和巨型建筑遗址。青铜文化青铜文化 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 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 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 人口的都

13、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 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 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禅让禅让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 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 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

14、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22、夏商西周、夏商西周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 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 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 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展。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一、二期由 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 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

15、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 三、四期。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二里头文化的碳14 法测定年代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 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 四期都是夏文化。太康失国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 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 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16、。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 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少康中兴 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夏后相之妻后缗所 生。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长大后 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 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并开展恢复夏朝统治的各种活动。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 夏的贵族靡逃到与夏同姓的有鬲氏。靡收抚了斟灌氏、斟氏的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在靡的密切配合下, 少康终于攻灭 了寒浞, 杀浇于过,杀于戈, 重建了夏朝。 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夏小正夏小正大戴礼记篇名。隋书?经籍志 著录“夏小正一卷”,可见隋时已有别行本。礼记?礼运:“孔子曰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即夏小正。 内容述从正月到十二月一年时令气候,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