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98091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8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宝的社会分层笔记(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第一讲 导论导论 一、基本概念 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 社会分化过程指社会要素之间的分离与差异 不断增加的过程。广义上分为横向和纵向分化两部分:横向分化也称功能分化,指 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和时间上逐步分离成专门部分的离散趋势。纵向分 化亦称等级分化,主要指人口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占有及其分布的离 散趋势。狭义上,人们将这种横向的结构分化称作为社会分化;如将社会组织的专 门化、社会不断分工造成的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其占有的社会职位的区隔等成 为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的特点:仅表现为不同社会单元的区分,没有各单元之间的特权或等级地 位,

2、如社会角色不同、社会职位不同.杜尔凯姆的分工论是研究社会分化的经典著 作. 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ity):是具有高低等级差异的概念。引入英文意义 “access to valued resources”后,指社会人口中的个体对某特定社会中的“有 价”资源、服务和地位的不平等的摄取和占有。 “有价”指社会特定的一群人认为这种资源有价值,同时是稀缺品。当有价资源在 某一系统分布不均衡时,就称为不平等体系。 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差异、性别差异等都可规到不平等概念中。现有的关于不平 等的研究有:Whyte 的 “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谢宇的“改革时期中 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与

3、地区差异” ;Walder 的 “经济转轨中的市场与不平等” 等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这词最先来自地质学 stratify,指地质的沉 积成层的现象,后引入社会学.即采用地质分层现象比喻人类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层化 现象.它指纵向分化亦称等级分化,主要指人口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源的 占有及其分布的离散趋势,意指被固定化或制度化的不平等,或不同人群间的结构 性不平等。即将纵向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分化,如阶级、地位、权力和财富的分 化现象,称作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具有地位特性,涉及生活方式、规范或道德的认同的程度不一,涉及上层 对下层的权力支配以及财产所有

4、权的差异等。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韦伯的地位论都是社会分层的论述。 阶级(class)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财富、劳动形式、生活方式,不同 的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性群体。通常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 系。 阶级的概念被包含在社会分层体系中,隶属“大分类的社会分层” 。大多数阶级学 说都被建立在冲突论观点上,认为阶级集团之间的对立将使社会处于持久的冲突之 中。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 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

5、 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 1986:13) 。 先赋(ascription)因素和后致(achievement)因素。当阶级阶层地位来自世袭, 即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地位来自个人无法掌控的性别、出身、种族等因素,这 种地位获得属于先赋性获得方式。当阶级阶层地位首先由个体自身可掌控的特质所决定,如个人的追求和努力,个人遵循某些成功的法则等因素造成,这种地位获得 则属于后致性获得方式。 一般认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将伴随后致因素取代先赋因素 的变动趋势。当然,今天即便是在现代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及大多数

6、的欧洲国家, 也仍然存在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并存的状态,在阶级阶层地位的获得方面根本不可 能真正剔除世袭的先赋因素。对个体而言,既有的身份地位往往是先赋和自致因素 综合的结果。 二、分层体系及其维度 分层体系(stratification system) ,指产生明显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系.稳定的 分层体系=社会结构: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或 互动模式(李强: 2008)。 分层体系的核心维度 第一维度为阶级边界的开放或封闭程度,主要从一个民族国家在某 一特定阶段上的政策规范看其阶级壁垒是否允许被跨越、被渗透, 即社会成员是否可能被允许在不同等级的分层体系间流动。 第

7、二维度为地位获得的方式,主要由先赋性方式和后致性方式两类构成。 第三维度涉及不平等的合法性手段。即各个不同的分层制度体系如何被人们接受并 得以维持。最为常见的手段有三种:一是依靠业已成为传统和习俗的非正式制度, 通过对惯例的强调,实现资源和服务的不平等分配的正当性。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 灌输达致思想共识的目标。其中,意识形态既包括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思想、信念 及一系列价值观,也包括宗教信仰及其教义教化。三是通过法律法规这样的正式制 度来实现不平等的合法化(博克 2013:58-59) 。 第四维度为不平等类型,包括(1)经济的物质财富上的不平等;(2)荣誉、地位 及声望的不平等(3)涉及政治的权

8、力不平等。 第五维度表现为不平等程度即等级排序的差异,即每一社会的上层与下层阶级之间 在经济和权力方面的粗略估计差距。根据以上五维度的不同,Kerbe 区分出五种类型的社会分层体系所对应的社会:原始 公社、奴隶制社会、种姓制社会、封建制社会、阶级社会 三、社会分层体系的五种类型比较社会分层体系的五种类型比较 原始公社制(原始公社制(primitiveprimitive communitycommunity)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它在经历漫长 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为生到历 史变迁后,到大约公元 3000 年左右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到前 1000 年公 元初年再进入

9、铁器时代。 随石器到铁器的变迁,原始社会纷纷解体形成阶级。世界各地都经历原始 公社阶段,但不同文明原始社会解体时间不同。 在三大分工中发生(1)出身和世系按男子的系统计算,实行父系财产继承 制。 (2)产生了部落首领、族长或长者的权力位置,这些位置通过公开的 选拔方式获得。 (3)随着生产发展,产品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 所取代,由此产生私有制,出现阶级。氏族中出现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4)占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往往是地位或荣誉的不平等。最优秀的猎手在习 俗上一般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荣誉。 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slavery)(slavery) 奴隶作为词汇意指依附他人的人。就此意义而言,从

10、人类 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定居生活起奴隶制就产生了,并伴随农业文明达到顶峰,属于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不平等形式之一。所谓奴隶制即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 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且奴隶主强迫奴隶工作,可无报酬也无人身自 由。 奴隶制社会的分层体系是封闭而等级森严的,但其封闭程度相对较低。不平等程度 在农业主导的奴隶制社会巨大。当然,不同文明的奴隶社会不尽一致。奴隶社会不 平等的合法化手段是通过法律的意识形态。即法律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规 定了奴隶主奴隶地位的合法财产关系,使得奴隶制社会的既有分层体系得以产生 和维系。 种姓制社会(种姓制社会(caste system) “种姓”一词

11、原为“纯洁”之意, 在欧洲的西班牙语 和葡萄亚语则作“种族”的意思。种姓制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分 层体系(Dumont,1970) 。它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 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 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不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 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分层体系。 种姓制是一个高度封闭、等级森严的分层体系。严格的封闭性阻止不同等级之间的 向上或向下的流动,先赋身份、先赋地位是种姓制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高度制度 化是印度社会分层体系极富先赋性特征的有力保障。

12、印度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 制度是分层合法化的重要手段 。不平等程度或差距很高。 等级制或封建制社会等级制或封建制社会(Feudalism)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涵义即“封”土而 “建”国,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制” 。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经济支配关 系依旧是封建制的主要分层依据: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有三大基本特征:领主、封臣和采邑 。这样的一种采邑的附庸关系所表 现的等级制的开放程度上,封闭性是封建制社会的主要形式。不过封闭程度是变动 的,应该说封建社会早期封闭性弱,通常等级序列未被法律规定,社会流动存在一 定的可能;

13、但到封建制晚期等级间变得极为封闭, “位阶继承”基本完全由先赋的 出身决定。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大,主要是经济不平等。 阶级社会(class society)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种新的分层体系,通常被称为阶级 制抑或阶级社会 。它是一个具有很高流动性的开放社会,阶级的等级边界是模糊 而可以跨越的。其流动性或开放性取决于地位获得方式的后致因素,即依靠自己努 力的成就机制是社会提倡并实施的行动方向。阶级社会在价值上支持在机会平等及 自由竞争等前提下产生的不平等。社会信奉能力强者应给予高报酬,以个人能力和 表现安排位置和地位是社会的主导理念。然而并没有完全排除先赋因素。相比前四 种理想型社会,该社

14、会中精英和大众之间的不平等差异大大缩减,这是由于绝大多 数普通民众享有了工业带给他们的财富增加(Nolan and Lenski,1988) 。基于经济 基础的不平等、基于官僚权力的不平等是阶级社会的主要不平等类型。Class systems differ in.Four differences: Class systems are more fluid than the other types of stratification an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lasses are never clear-cut. 与其他类型的分层不同,阶级并非由法律或宗教信条确立。

15、阶级制度比其他类型 的分层制度更具流动性,而且阶级之间的界限从没有明确的划分。An individuals class is at least in some part achieved, not simple given at birth. Social mobilty-movement upwards and downwards- is much more common than in the other types.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赢得的(后致的) ,不是先赋性的。社会流动 性,即阶级结构中的上下流动,比其他类型更普遍。Classes depend on economi

16、c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ings of individuals. In the other types of stratification system,non-economic factors 阶级的构成取决于个体所属的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异,即拥有和控制资源方面的 不平等。其他类型非经济因素为重要因素。Classes operate mainly through large-scale connections of an impersonal kind. In others are in personal relation. 阶级制度通过非个人的、大规模的联系来运作。其他类型为个人之间关系,如封 建等级制为自耕农与地主、奴隶制为奴隶与奴隶主、种姓制为种姓低与种姓高的人之 间的责任、义务关系。 四、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Stratification can be defined as stru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