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626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开展半工半读,不仅是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 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有些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走样的现象,这提 醒我们: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多种实现形式的同时,更要探索建立适应半工 半读需要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特别关注特别关注】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偏离了目标的实践 对合作数量和形式的过分追求,使得不少学校在推进半工半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目标的偏离,学生的收获打上了折扣。 【案例案例】 近来,上海一媒体以沪上职校首现“半工半读”为题报道了上

2、海一所中职学校今年推出 的半工半读教学新模式。该校将招收的物流专业一年级新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到 某大型超市进行工作岗位实践,另一部分则在校上课,半年之后进行交换。 看到这则报道,让人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新生中开展半工半读是否合适?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几所职业院校,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这样的半工半读走了样。首先,新生在尚未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就到企业,这样的岗位实践至多也就是增加一点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其次,这样的岗位实践长达半年之久,学到的东西与所花的时间不成正比;第三,从企业角度讲,也不可能给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安排太多实质性的工作。 半工半读,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

3、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学习制度。正是看到了半工半读的功效,2005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 年3 月,教育部又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 随着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重视,职业院校推行半工半读的积极性颇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走样现象。上述报道中的学校过早开展半工半读就不一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的学校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企业、工厂就是半工半读,更有企业把学校送来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合理报酬及

4、其他合法权益。 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 推进半工半读,为职业院校的办学明确了改革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不走样,还得看学校能否正确理解半工半读的要义,真正从提高学生技能和实践经验出发,寻求与企业的主动合作、有效合作,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 【案例案例】 为了让化学工艺专业学生能更直观接触大规模的化工生产设备,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的合作采用了校企交替模式,除了双方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外,学校还为学生争取到了每学期 10 周的企业学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熟悉生产设备和流程、接受企业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 ,并

5、确定了 107 所试点学校。一份涉及上海 7 所中职学校开展半工半读情况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上海中职学校开展半工半读的情况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7 所学校开展半工半读所依托的企业共 227 家,涉及近 40 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各校所设专业;7 所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学生为 9000 多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38%,其中三、四年级学生占 85%;学生在企业工作时间最长的学校平均为 12 个月,最短的是 5 个月,并以“就业型顶岗实习”居多;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从企业获得的补贴平均每月为 561 元,最多的达到了 1500 元。 “半工半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从制度层面对校企合作的探索予以保障和

6、推广,同时也意味着校企之间的合作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要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深入开展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徐寅伟告诉笔者,学校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企业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实际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更多的还只是因就业实习而产生的合作。一部分学校的努力使校企合作有了更多实质性内容,企业提供设备和资金、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派出员工担任兼职教师等。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主动出击显得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主动选择企业进行不同模式的合作。作为半工

7、半读的试点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已经探索出了奖学金模式、双元制模式、校企交替模式、校内企业模式、弹性学制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如针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学校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谊鹏计算机有限公司,并做成了普陀区交警支队委托开发道路安全教育三维交互式软件的第一单生意。这一模式已在制造、信息技术和商务类专业中推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承接了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软件专业承接了企业电子地图的制作业务。此外,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使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成为可能,目前平均每学期都有 20 多人提出休学打工的申请。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部分具有行业、技术主导性的企业开始重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但他们在选择合作

8、伙伴时更青睐专业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校。这也给职业院校敲响了警钟:如果学校不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就很难走出只做“表面文章”的怪圈。 企业参与还需制度保障 学校和企业的地位、责权不对称,是目前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合作难以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案例案例】 一份产学合作教育协议能让一个专业起死回生。这事就发生在上海商学院的饭店管理专业。2000 年,该专业开设时招生 70 人左右,3 年后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 75%,专业发展前景黯淡。2004年,缺少中低层次管理人才的香格里拉和喜来登豪达太平洋两家五星级酒店主动找上门来,希

9、望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去毕业实习。学院抓住机会,与两家酒店洽谈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几个来回之后,双方签署了产学合作教育协议,达成了“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定向就业”的一揽子合作培养方案。方案覆盖了从招生到教学再到就业的全过程,深入到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配置、实践教学等实施教学的各个方面。 此举可谓共赢,酒店有了稳定的人力储备资源,降低了总体人力资源成本,学生则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就业质量,而获益最大的就是学校。2005 年,该专业扩招两个班,增幅达 120%,成为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扩建和改造了专业实训室;从企业引进了一批紧密结合酒店管理岗位实际的实践

10、性课程,企业承担的课时占专业必修总课时的39%,形成了一支来自企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每个学生在实习单位都可以得到有计划的轮岗培训。“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对于全面落实高等院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快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冯伟国在肯定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也提出了三个目前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普遍面临的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不广泛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的。 “这个专业能够成功找到企业合作伙伴

11、,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有其深刻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方面的背景。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必须到市场去寻找和发现自愿的合作者。 ”冯伟国告诉笔者,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必须共同努力,构建积极的氛围和制度环境。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到市场寻找合作者;企业必须了解教育,成为与学校的自觉合作者;政府则要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着力优化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 推进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出台、建立鼓励和规范企业参与的措施和制度。对此,冯伟国提出,应加快立法进程,把对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要求写进法律文件,利用法律约束力提高企业、学校开展合作的自觉性;建立行业与学校合作办教育的协调统筹机构,组织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设计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技术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建立评价体系等;制定和实施相关奖励政策,对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鼓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士相互兼职,并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中国教育报2006 年 12 月 14 日第 3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