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561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 鉴别 类别 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1 肌张力 亢进 无2 肌萎缩 无 可有3 肌束震颤无 4 肌电图(速度,电位)神经传速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略5 肌肉活检无明显萎缩后期呈废用性萎 缩瘫痪肌群明显萎缩6 病理反射 有 无7 键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 2345 项,67 两项更好理解。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很好记的哈哈,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 项是两“反射” 即五只鸡两反射 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痉挛性瘫痪(spastic

2、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 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 (偏瘫, 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 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 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

3、ron) ,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 Guillain-Barr 综合征。附录什么是截瘫

4、?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1、什么是截瘫?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2、病理分类临床上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脊髓休克(又名脊髓震荡);(二)脊髓挫裂伤;(三)脊髓压迫(包括水肿、血肿、骨质挤压、脊髓蛛网膜粘连等)。前两类为脊髓原发性损害。后者为继发性损害。(1)脊髓休克脊髓本身无解剖学显著变化,而有功能上的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上出现与脊髓横贯性损伤相类似的症状。多见于脊髓损伤的急性期、早期、一般数日或 4-6 周后全部恢复。个别病人恢复时间延长。(2)脊髓挫裂伤因暴力所致脊椎骨折、脱位,因而骨片或异物进入椎管,可使脊髓受到挤压、撕裂,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断裂、液化、坏死。使脊髓实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3)脊髓压迫为脊髓继发性损害。可因下述因素而造成对脊髓的物理性压迫。1)脊髓消肿、受伤局部组织发生物理性炎症而引起水肿,或因骨折畸形,影响血运,使水肿加重。一般可持续 1-2 周。2)椎管内出血;受伤后硬脊膜内之小血管或硬脊髓膜外静脉丛破裂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