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414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杜邦 轻工学院包装 083 学号:108141081摘要摘要:探讨阿司匹林这种历史悠久的药对人的保健作用。回顾药品健康课程中老师介绍的医学药品知识,翻阅资料分析比较,总结出阿司匹林这种药不但有治病的作用,在大量研究下,这种药还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病症,降低老年痴呆发病率的种种功效。配合鱼肝油服用一定量的阿司匹林,会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关键词: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服用年龄、配合。引言部分引言部分 在在黄琦老师的药品与健康这门选修课中,提到了阿司匹林这种药的作用和性质,我有想到以前了解到的关于阿司匹林的保健知识,所以想通过自己的查找系统的总结一下阿

2、司匹林的保健作用。1 1 阿司匹林的介绍阿司匹林的介绍阿司匹林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1999年3月6日是阿司匹林正式诞生100周年的日子,也是德国拜尔(Bayer)公司为类作出的贡献。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 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Felit Hoffmann)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Dreser)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

3、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体内过程:本品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其血浆有效抗炎浓度为每毫升150300微克,而中毒浓度在每毫升200微克以上,因此要防止蓄积中毒。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当与碳酸氢钠同服时,游离型药物排泄增加,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则药物作用时间缩短。药物作用:本品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4、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且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本品尚可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前列腺素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对锐痛或一过性刺痛无效。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反应是: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等。若在饭后与适量碳酸钙同服,可减少反应的发生,但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因后者可加速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阿司匹林的剂型: 阿司匹林有普通、泡腾、缓释和肠溶四种制剂。阿司匹林和所有非甾 体类消炎止痛药一样,对于胃粘膜有较强的损伤性副作用。为了避免阿司匹林对于胃的副 作用,阿司匹林药片外层包裹上一层抗酸纤

5、维素包衣,使药片在酸性环境的胃内不溶解吸 收,而在碱性环境的肠道内溶解吸收,即称之为肠溶片。另外一种肠溶制剂系微粒胶囊, 其原理相同。泡腾制剂是一种普通制剂,只是在服用前放在半杯温水中自动崩裂溶解,经 数十倍以上水稀释后服用,以便减少对于胃的刺激。缓释剂的特点是半衰期时间明显长于2普通和肠溶制剂。当前临床上,主要推广肠溶制剂。其实,缓释的肠溶剂也有其自身的特 点。我国市场上,阿司匹林肠溶制剂的含量很乱,近400种产品中,每片含 25、40、50、75、100、150、300、500毫克或一个胶囊含100毫克不等。泡腾制剂有100和 500毫克两种。当前,临床上用于预防血栓的最常用制剂主要为25

6、毫克和100毫克两种肠溶 制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推荐选用肠溶制剂。在疾病急性期,首剂应该服用普通制剂,或 肠溶制剂嚼碎后服用。2 2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2.12.1 防治糖性白内障防治糖性白内障近年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有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糖耐量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口服0.51.0毫克的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糖对晶体的损害,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和基底膜以及其他组织脏器也有一定保护作用,可防止角膜组织僵硬,延缓老年性白内障的出现。如服用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11.0毫克日时,可使正常人白内障的发病率降低一半。2.22.2 预防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预防孕妇

7、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国外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预防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作用。服用阿司匹林组的孕妇中,仅有2人发生轻度高血压,其中1人要做剖宫产。而服用安慰剂的一组孕妇,有4人发生高血压,7人发生先兆子痫,1人发生子痫危象,有7人要做剖宫产。由于服用剂量小,故未发现对孕妇及胎儿有毒副作用。2.32.3 预防老年痴呆症预防老年痴呆症症美国研究发现,按时服用抗炎药物(阿司匹林类)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阿司匹林不但有益于老年痴呆症病人,而且对老年健忘症患者也颇具疗效。2.42.4 预防癌症预防癌症美国研究显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具有防治

8、各类肿瘤之功效,如结肠癌、食管癌及胃癌等等。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年的人,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0;用药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其发病率会下降44之多。英国研究发现,一种名为 ct 的物质会促使前列腺癌生长,而阿司匹林能够阻断或者减弱它的作用。 2.52.5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病的致残、致死的原因多数起因于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和脑梗塞(也叫做脑梗死、脑卒中、脑中风)为代表的缺血性中风等意外事件。而急性冠 状动脉综合征和脑中风的发病机理多数与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有直接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疡、破裂或炎症等血

9、管内皮损伤启动了激活血小板在内的内源 性和外源性凝血机制,导致了血管内血栓形成。血小板被激活后释放出的血栓素和二磷酸 腺苷等物质具有诱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的机制中则起关键性促 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非选择性地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即1型和2型环氧合酶,减少血栓素的 合成,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的意外事件的目的。血小板的 聚集作用一旦被阿司匹林抑制,则将是永久不可逆转的。每天约有10血小板凋亡和10 血小板新生。血小板的生存寿命仅为10天左右。当80以上血小板功能被抑制后,就可以 发挥预防血栓形成、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只需要每天服用一次阿司匹林,抑制

10、新生3成的血小板,就能维持90以上的血小板失去功能。为此,各国指南都推荐阿司匹林只需 每天服用一次就足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预防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脑血管病意外事件等 多种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栓是多数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研究显示,体内存在自发性血小板聚集倾向的病人,5年生存率仅 为40左右。相反,无自发性血小板聚集倾向病人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提示血小板 的活化和聚集程度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证明,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疗效确切,可以减少心肌梗 死、中风等病人再次发生心肌梗死、中风等所有血管事件的风险15

11、50。阿司匹林治疗每 千例急性心脑血管病病人,每年可减少40例急性心梗和1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复发。2007年美国对当前经常使用的疾病预防措施进行健康和经济效益评估的结果显示,阿 司匹林在男性40岁、女50岁中被列为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医学措施之一。有些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在男性中,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有效,预防中风则无效或 效果较差。相反,在女性中,预防中风有效,预防心肌梗死无效或效果较差。导致这种性 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年龄不同有关。因为,60岁以下年龄组女性心肌梗死发病 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其次,临床上总的来说,女性中风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心肌 梗死发生率则高于女性。此外,过去多数

12、临床试验的对象集中在男性,缺乏女性方面资料。 究竟有无性别差异,差异的原因何在,尚需今后更多的纳入女性为对象的临床试验来明确。 但总的来说,无论男女,阿司匹林都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病意外事件的效果。事实证明,危 险因素越多,危险程度越高,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就越好。 欧美等多个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将阿司匹林列为预防心血管便意外事件的 基础用药。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 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专家指出,如果100的中国冠心病人都服用 阿司匹林,则每年能避免100万例冠心病病人的死亡。阿司匹林是拥有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最广的适应证和

13、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抗血小板药物。无论在既往有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中、高 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预防方法。 3 3 阿司匹林的服用阿司匹林的服用 3.13.1适合服用的人群适合服用的人群阿司匹林是预防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的抗血小板药物。因此,主要是一种 预防性药物,而并非治疗性药物。众所周知,预防可分为原始、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 以冠心病为例,原始预防是指预防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一级预防是指预防冠心病。二 级预防是指预防冠心病基础上发生的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三级预防是指预防再次发生心 肌梗死等意外事件。但习惯上把预防心肌梗死复发通常也称之为二级预防。由于对象和预 防目

14、的不同,对于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的概念有时难于截然分清。譬如阿司匹林是预防 血栓引起心脑血管病意外事件的药物,因此应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的对象通常是指没 有发生过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人群。二级预防的对象则通常是指发生过脑梗塞(也叫做脑 血栓形成或缺血性中风) 、脑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也叫作小中风) 、心肌梗死等心脑 血管意外事件的病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 房颤、房扑、动脉血管瘤、外周动脉硬化症等人群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既可 以称之为一级预防,也可以称之为二级预防。从理论的角度考虑,一级预防是一种早期预防,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应该最为理

15、想。众多临床试验结果也证明,阿司匹林应用于40岁以上人群的一级预防,可以有效地降 低人群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晚近国际抗栓协作组(ATT)发表的荟萃分析结果却认为,考虑到他汀类药物及其他措4施在一级预防中的有效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存在的出血风险,提出了应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 管事件一级预防没有益处的观点。该观点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是 否必要的广泛争论。目前,多数学者主张,10年内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危险小于6的低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 所取得的益处将被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风险所抵消,因此不提倡这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作为 心血脑管意外事件的一级预防。而男性40岁伴2个危险因素或50岁伴1个危险

16、因素,女性 50岁伴2个危险因素或60岁伴1个危险因素,或1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大于6的中、 高危人群接受口服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获益将大于副作用风险,应提倡服用阿司匹林一级 预防。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中老年人群都应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一级预防 血管意外事件的潜在获益高度依赖于个体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程度。关注的焦点应该 是如何筛查出具有心脑血管病意外事件的中高危险人群给予适当的预防和治疗。 所谓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除了指男性40岁或女性50岁年龄因素以外,还包 括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或扑动、心力衰竭、冠 心病(包括心绞痛、接受过冠脉支架置入或搭桥手术的病人) 、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硬化 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3.23.2规范使用阿司匹林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尽管多数资料证明,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获益明显大于出血风险,但毕竟严重出血有生命 危险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有可能使重大副作用减少到最小程度。1、服用前常规询问病人病史中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