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314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信社不良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及化解对策2009 年 08 月 11 日 11:10:11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不良贷款作为信贷资产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好比企业的应收账款,帐龄越长,风险越大,收回率越低,损失可能性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贷款中可清收的有效资产会慢慢被无效不良资产所蚕食,最终因错失清收时间而造成损失。所以,对不良贷款的清收要大动脑筋,多做文章,加大力度,多出绝招,疏堵结合,加快清收。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清理消化困难多、实现“双降”进展差,已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的顽疾,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的

2、不良贷款不断产生,使信用社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张,虽然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信贷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不降反升,更成为信用社经营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加快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信贷资金运用率、不断提升信用社经营效益,是摆在每个农村信用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直观我县联社不良贷款之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直观我县联社不良贷款之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对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

3、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转移用途,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承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二)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

4、贷款条件。贷款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产生了“债多不愁”的思想。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有的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三)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预测上,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和管理知识,凭主观办事,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

5、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时机。加之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风险管理。(四)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五)借款人的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普通欺诈指借款人主要通过提供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他们通常也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也不愿意留下不良记录。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不择手段骗取贷款用于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而牟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通

6、常利用拉拢腐蚀信贷人员而获得,在手段上不惜违法,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或根本没有正当主业,骗取贷款后转移用途或奢侈消费鲸吞,这类贷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六)企业的改制。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改制盘活了资产资金重获生机。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债权,使信用社的信贷资产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七)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着“靠天吃饭”情形,有些家庭发生了天灾人祸,从而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7、性。(八)行政干预因素。在 2002 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形成了“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现象,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了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直接削弱了贷款效益,遗留了为数不少的风险贷款。(九)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贷人员关系人情贷款多,贷款冒名借名垒大户多,为不良贷款提供了土壤和温床。针对实际,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是:针对实际,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是:(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管理(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

8、重视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信贷人员对“金融风险无处不在”的再认识;再次要建立“不愿违”自律机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消除违规动机;此外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现象发生。(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借款人经营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正思想、

9、树信心、出误区、上项目、强管理、增收入,并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方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步消化风险。(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如改革扶持资金全额到位、适当提高转存款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竭力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支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理解、关注和关爱,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帮助清收不良贷款,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落实债务,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

10、的力度。(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发挥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和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职能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贷款的合法合规性;严格贷款操作程序,严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关”,尤其要抓好信贷资产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2)建立贷款风险早期预警机制,主要包括财务早期预警,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管理层早期预警,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和经营宗旨、计划目标、劳资关系变化情况;经营状况早期预警,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变化、计划完成及库存

11、情况;企业资信早期预警,检查企业在信用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对(质)抵押物的权属和价值及其可行性严格审查,防止“一物多保”、“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对以前担保失效贷款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险。(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允许提取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企业也要建立“两金制度”,专户储存,必要时用于还贷付息。(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一把手信贷风险管理全面责任制,对新增贷款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包放、

12、包管、包收、包效益”,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层层落实清收责任。要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在册在职在岗的要责令清收,退休、内退、调出本单位的可“请”回清收,调到其它金融部门的请银监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要向其主管单位反映,请求联手解决。无论哪种情况都要一追到底,决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实行竞争上岗,让那些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吃苦耐劳、业务熟悉、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轮岗,防止个人行为风险;强化信贷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善于管理核算、社会公关和做群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推行信贷人员

13、等级管理制度,制定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六)疏堵并举,控新降旧。(六)疏堵并举,控新降旧。控新降旧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控新降旧关键是要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多策并举,多轮驱动。要积极推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严格实行“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切实落实“三查”、“四制”基本制度和“十七条”清收措施,发动和鼓励内部员工人人参与,全面推进控新降旧工作开展。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收回。小额农贷既是信用社的主体业务和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倚重于“小”是信

14、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小”着眼于“实”,做好调查研究、信用宣传、典型引领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合力,推进发展。(七)积极推行不良贷款剥离法。(七)积极推行不良贷款剥离法。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或由政府出面出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理,或由信合管理部门直接建立单独机构统一清理,或在农信社内部组建专门的资产保全工作部门专业清理,使不良贷款与新的贷款业务相脱离,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益。(八)加强沟通,取得地方党政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协调。(八)加强沟通,取得地方党政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协调。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

15、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和议案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取得地方政府和村委的行政手段的支持配合,也是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一条有效途径。(九)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强制清收。九)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强制清收。对不良贷款采取法律行动须持慎重态度。可在内部设立法律顾问或专职机构专门清收,可聘请一些司法人员进驻单位帮助清收,也可以向人民法庭依法诉讼立案清收。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失败后及时要求采取保全措施,提高依法收贷的效

16、果。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采取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软性清收、实行贷款重组、以物抵债、发挥贷款公布公示后的舆论作用等一系列对策方法,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达到不良贷款“双降”之目的。农农村信用社不良村信用社不良贷贷款成因及化解款成因及化解对对策探析策探析发表日期:2011 年 12 月 20 日 作者:张书勤 本页面已被访问 443 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其自身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居高不下始终困扰着农信社的稳健良性发展,同时严重制约了其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发挥。导致农信社资产质量较低有多种原因,他们就像肿瘤一样侵蚀着农信社的肌体。如何理清这些诱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措施,以盘活沉量贷款,扩大有效贷款规模,已成为农信社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基本成因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总的来说,有农信社自身信贷管理欠缺、借款人违约和其他三大类原因。(一)农信社自身信贷管理欠缺缺乏科学、健全的贷款风险识别、筛选和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