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1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58347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程与教学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程与教学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程与教学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程与教学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程与教学论:应知应会的知识课程与教学论:应知应会的知识 点点 第一章第一章 课程与教课程与教 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第一节课程研究 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 1、博比特 1918 年, 课程 , 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 标志; 1924 年, 怎样编制 课程 2、查特斯 1923 年, 课程编制 20 世纪 20 年代上半叶, 博比特、查特斯等人开启 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 动” 。他们的课程理论被称 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 的社会背景 1、1911 年,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泰 罗主义 基本假设: (1)人受利益所驱动,因而可

2、控 (2)效率即科学 (3)科学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率而 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 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 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 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 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备 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经验。 经验既包括儿童在社会 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 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 教育中所获得的经验。 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应着眼于: 必须经由学校教育才能获得的经 验。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即:把人

3、的活动分析分为具体的、 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 5 个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首先,制定课程目标 其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的 7 个步骤: (1)通过研究人类生活,确定教 育的主要目标 (2)把目标分成教学工作的单元 层次 (3)将单元层次按重要性程度排 列次序 (4)把对儿童价值大的放在较高 的位置 (5)专著于在校内能够完成的重要 理想与活动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的最佳实践 措施 (7)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安排这

4、 些理想与活动。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比较 1、查特斯把理想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 构成博比特把活动和经验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 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 需的经验和能力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 为 “工作分析”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 为“活动分析” 广泛一些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 局限 1、贡献 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早期 代表,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 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2、局限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 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导致儿童价 值的忽视,把学校比作加工厂,把学生比作加工的原材料。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 碑:拉

5、尔夫.泰勒的贡献 1934 年, 成绩测验的编制 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1949 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现 代课程理论之父。 (一)思想渊源贾德,桑代克 S(刺 激)-R(反应)心理学基础、方法论基 础 (二)实践基础八年研究 (1933- 1940) (三)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P77) (四)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 趣的追求 即“技术理性”可操作性, 强调对学习者进行控制 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 程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 末期 (一)产生的背景 1、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1958 年国防教育法 3、195

6、9 年 9 月布鲁纳教育过 程学科结构运动的行动纲 领 (二)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性:学术知识 专门性:反相关化、融合化、广 域化 结构性:A 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 概念、一般原理构成的体系;B 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 态度 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2、有助于记忆 3、通向适当迁移的大道 4、能够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 之间的距离 (三)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 统整和完善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 献 缘起:对泰勒原理(P77)的质 疑 1969-1983(14 年) ,4 篇文章 实践:课程的语言 实践:折中的艺术 实践 3:

7、转换的课程 实践 4:课程教授所要做的事(一)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的相互 作用 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 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 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二) “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 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 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 复讨论权衡,以对这 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 理解与解释,最终做 出恰当的、一致性的 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 应的策略。 课程集体:校长、社区代表、教 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施

8、施 瓦布瓦布特别建议在“课程集体”中 产生一位主席来领导课程审议的 进程。 (三)学校本位课程开发教师和学 生是核心。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 “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兴趣实践理性 。这样, 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 地位获得充分的尊重。 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 的追求派纳理解课程1995. 概 念重建 (一)传统课程理论批判博比特、查特斯、泰勒等的 课程研究理论传统课程理论。 传统课程理论的三大缺陷:1、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 理论沦为控制工具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 配。依赖于实践,但不能对实践进行 反思 3、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二) “概

9、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第一种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 义、精神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 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 在经验的开发。课程是个体活生生的经验,个 体的自我知识是一种体验。 第二种倾向,以法兰克福学派、 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 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 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课程是反思性实践,行动和反思课 程开发的过程不是把课程内容简单的选 择出来并组织起来的过程,而是对文化 知识不断反思、批判并由此创造、建构 意义的过程。 (三)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 质:解放兴趣通过自我反思达成解放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 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

10、确立:拉 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一)拉特克(德国)的教学论 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 教育家 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 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 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易难,整体细节;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 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1632.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 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秩序自然界的和谐 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 年龄、能力进行 其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 2、兴趣与自发的原理 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 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使学生躬身实

11、践4、直观原理:从事物的观察开 始。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 斯泰洛齐的贡献 (一)卢梭(法国)的教学论 1、自然教育论 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 然倾向 人性本恶“消极教育” 儿童中心,把成人看做成人,把 孩子看做孩子。 2、发现教学论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 与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 教学的基本形式(4)发现教学在于培养自主的、 理性的人格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思 想家、教育改革家 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的 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 才能 前期:居室教育学 后 期:基础教养论 2、教

12、育教学的原理 (1)自我发展的原理 (2 )直观原理 被动的直 观;能动的直观 (3)教学的心理学化 三、19 世纪教学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 教育家、心理学家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 堂。 1、观念心理学理论基 础 “观念、统觉、观念团、思 想之环” 2、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 方面的兴趣” 兴趣:人的意识的内在动 力 3、教学的形式阶段 明了联合系统 方法 戚勒: 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4、教育性教学 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 统一起来 四、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 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约翰.杜威(1959-1952)美 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社 会学家。 三中心:学生、

13、经验、活 动。 (一)传统教学论批判 对赫尔巴特外铄论的批判 (二)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1、经验与知行统一 经验:即人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 其一,人主动的作用于环 境,其二,人作用于环境 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 人本身 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 学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芝加哥实验学校” 1902 年儿童与课程 儿童中心论 五、20 世纪教学研究的发 展线索 17 世纪:理论化、系统化 教学论的确立 20 世纪:科学化教学论的 确立 从宏观的哲学层面微 观的教学设计 (一)20 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 期发展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拉伊实验教学论 (二)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

14、义教 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教学论流派” 的崛起 传统教学论:博比特,查 韦斯,泰勒 新教学论: 赞可夫发展性教学 论 布鲁纳发现教学论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 范例教学论流派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课程与教学的涵 义义 一、课程的涵义一、课程的涵义 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 立课程,大做工夫” 课业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1859 年)一文中。 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 生的经验和体验。 (一)课程的三种涵义 1、把课程作为学科 ( 广义与 狭义之分) 评价: 是一种单一的课程观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

15、计划 评价: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 会导致教学的狭窄化和僵化。把课程 等同于课程计划,混淆了课程与教学 的概念。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评价: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课程观。(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 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 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 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 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 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 程和“虚无课程”并重虚无课程:在课程变革过程中 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 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 纳称之为虚无课程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 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拓展: 狼牙山五壮士 “跳出”中小学教 材,而刘翔的精彩一跨 “跨进”中 小学教材,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点:在保证革命传统教育按要 求编入教材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教材 能体现时代特性,丰富教材的内容。新 时代的爱国主义已经体现出不同的内质, 战争年代有英雄,新时期也有新形式的 革命英雄主义。我们尊崇战争年代奋不 顾身的牺牲精神,也尊崇建设年代在各 个岗位上为国家进步和富强而工作的普2通的“英雄” ,他们身上一样闪耀着 “爱国”的光芒。历史、现实和未来, 都应该是教材所关注的内容。 二、教学的涵义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 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