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823062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先聊聊我的态度,再来解读具体的高考作文题。 其实我不以为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需要承担起什么情系国家、心怀天下的大任,也承 担不起。很多人喜欢将中外高考作文题进行比较,看外国很多作文题直接提出尖锐问题, 涉及国际的、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就觉得那很了不起,而我国的作文题目显得文绉 绉悠悠然,就觉得只会玩弄风花雪月。然而不是这样。孩子长期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受到 什么样的教育,面对作文题就会有什么反应,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内容。很多时候,这样的 写作与作文题目本身关系不大,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很多国外高考题就是直接要求论述论 证,而中国大部分高考作文题目既可以论述论证,也可以写

2、意抒情,可以写天下大事,也 可以写家长里短,相对来说更丰富一些。这符合我们的文化传承,没什么特别值得批判。 况且,高考作文题不像小学的作文题,要考虑引导孩子说真话的条件创设,高考作文 题面对的高考生们,身体已经发育,按理说思想也已经趋向成熟,应该有明辨能力、判断 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这样的能力基础,面对任何题目都应该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的本事了,如果没有,要反思的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高考题目本身。 再换个角度说,即便高考作文题直接问出关注国事、透析社会的问题,就有好的导向 吗?恐怕得看看日常生活,是否允许自由创办媒体自由发表言论,是否民众质疑都能得到 重视和真诚的回应,是否真相不必再费尽

3、心思隐瞒,错误不必再愚蠢掩盖,是否权力不再 等于既得利益,弱者也能获得人格尊重,诸如此类。否则,越尖锐的问题,就越促进了滋 生谎言。通常人们说谎,都是因为说真话代价太大。说真话为什么要付出大代价?这是个 很尖锐的问题,我提出来,但我拒绝回答,那么,我能要求别人的真诚回答吗?那我就太 混蛋了。 令我们的高考命题者们更头疼的,并不是国事时事的问题,而是如何把题目出得让人 猜不着。其一,押题游戏,通常标志着教学者的教学水平,这荒唐的现实源自功利的机械 式教学,高考不再是能力、素质的综合比拼,变成了比谁的大脑更符合一台能储存大量题 库的电脑。这样的应试方法也不是考试制度问题,而是人心趋向功利的必然结果

4、。至于为 什么追逐功利会成为全民浪潮,我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吗?不能的。其二,在功利导向下, 作文应试出现大量宿构、模式、套路技术,命题者要做的,是千方百计避免被这种流氓技 术袭击。所以每年高考作文题出来,总会出现“坑爹”的骂声,那大多是预备的流氓技术 没派上用场,被赖以在考场上投机取胜的“技术爹”失去了法力,骂两声以泄愤。其实骂 也没用。如果你知道上街就会遇见流氓,自然会找拐角旮旯隐起身子来观察动向,那鬼鬼 祟祟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个好人,但别人骂你,也不见得你就是坏人。 所以,当我们看见稀奇古怪的高考作文题时,先别急着抱怨,这是时代逼出来的必然 结果。镇定一下情绪:我们生活在一个稀奇古怪的时

5、代,还怕一个小小的稀奇古怪的作文 题?鉴于实用价值,我不点评题目出得如何,只解读题目,提供思路。我始终以为骂除了 泄愤,是没有用的,何况,脸皮也没有厚到能靠骂混饭吃的境界,所以还是实实在在去面 对,去探索,去改变,才会有一点点收获。 以下 2013 年高考作文题均来自网络搜集,我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原题准确,解读只能按 着这个题目来分析,供你参考而已。2013 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 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

6、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解读:解读: 这个材料的最后一个句子,明确提出“以方圆为话题”,这是题目要求,偏了这个话 题,就是偏题了。何谓方?何谓圆?这是切入此题的关键,如果对“方”或“圆”没有明 确概念,此文就会开出乱局,越想越不好收拾。 对于这方圆的认识,前面有提示:“方圆之间,各得其妙”,“方圆虽异器,功用信 具呈”,这两句提示明确了对待方圆的态度,不是偏废一方,而要“各得其妙”,各有各 的功用。 对于这方圆的延伸,文中仍然有提示:“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里出现了一个貌似深刻的词语:人生。这是一个意味宽泛到聊胜于无的词,可以是人一 辈子的生活经历,可以是做人

7、的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是态度,可以是方法。不过,从后 面的“所谓”来看,此“人生”指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指向面对环境的柔韧度和 适应能力。这个句子其实是对前面的“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的一个抽象解释,并不 是一定要在作文中写人生,如果能够以这种抽象提示为基础,抽象到别的意义上,也很好。 事实上,这一句抽象出现在题目中,有误导的可能,让人以为此文只要写水之“上善”。 由物象到抽象,根本用不着明确提示,写作文时,不管是发表议论还是抒发真情,都需要 从物象到抽象的提炼。 总体来看,此为“方圆”话题,要表达的是何谓方,何谓圆,以及如何对待方圆,又 如何从方圆中取得发展。事实上方圆之意符合生活规

8、律,符合现实要求,关键看怎么找角 度。比如,圆规方矩,因需要而生,组合在一起,就有美妙世界;再比如,方之锐利,伤 人伤己,圆之失度,一样毁己毁人。 此话题内涵的拓展面其实极为宽广,大到国家外交要有方圆之术,小到同学相处要得 方圆之妙,具体到家里的一顿晚餐要尊方圆之道,抽象到人类的生存状态要寻方圆之象。 当然,如果知识储备多的话,还可以从天圆地方的古代哲学,想到外圆内方、智圆行方的 处世之道,从传统文化的方圆哲思,想到现代社会的方圆尽失,古今结合,借古喻今,意 趣多多。高考作文就是这样,在审题准确的基础上,内涵拓展决定了选材角度,最终决定 了文章的高下。接着上次再补充讲一点湖北卷。 今天上网,刚

9、才查到“真题”,并没有“以方圆为话题”一句。综合来看,上次的分 析也还在情理之中,整个材料尚是以方圆为讨论目标,最后一句是“人生也是如此,所谓: 上善若水任方圆”。依照上次的分析,也都在材料包含范围之内,只不过水的“上善”意 味需要在文中强化一下,以“上善”之意为基础来拓展,拓展的面并无二致。2013 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

10、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符号。解读:解读: 萧伯纳的这两句话,从字面上看,有一个分明的区别,前一句中“看到”的是“事情” ,后一句中“梦想”的是“事物”。汉语表述中这两个词有距离,“事情”是发生过了或 正在发生的现象和活动,“事物”则宽泛得多,包括事情,还包括物。这两个词也分别与 后面的问话关系密切,看见发生的事情再来问,是事后惊疑;未出现在眼前的事物却已先 在梦想中显身,并且不愿放弃这梦想而追问,这是主观探究。主观探究跟事后反观相比, 前者可能形成更丰富的内容,后者却更多地受现实局限。如此,这两句话的意义便逐渐明 了了。 在主观探究的基础来思

11、考作文,重点在三个方面:1、为什么要主观探究?梦想对于生 活有怎样的意义?2、怎样探究?3、探究的结果。这是为“主观探究”建立一个完整的逻 辑链,使作文可以层层深入,写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题目表面看,是质疑。但一定要多思考一步:质疑本身只是一个 开端,后面的探究才是主要内容。 题目意义的拓展,在于主观探究的内容的。比如,人类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梦想 中人类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为什么不能这样?还比如,国家与国家之间,梦想中该是 怎样的一种关系,为什么不能这样?诸如此类。也可以从身边的温情、细节来写。比如母 爱,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够珍惜,离开后却遗憾万分,梦想中母爱可以从

12、头再来一次吗? 为什么不能这样?比如童年,如阳台上的花放一样,绚丽过后,一地碎瓣,梦想中是否可 以再拼接一回?为什么不能这样?如果有动人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是可以写得典型深刻 又感人的。 主体内容表达上,重点可以偏向其中一句,但整体立意须得依据两句话的综合结论, 这样才能保证一篇作文的观点更加完整而深刻。 总体而言,抓住题目中质疑后的探究,一方面强调梦想的丰富性,一方面探究思想的 深刻性,此文的可写的内容很多,也容易出彩。2013 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 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13、,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 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 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解读:解读: 高考作文时读材料,不要花时间去琢磨材料表述上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语言的逻辑 性,考场上的时间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这种质疑,可以考完后慢慢来。就像这则材料, 本身的表述逻辑并不严谨,完全是要促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发生。考场上,只需要关注材料 本身要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审题的基础。 这个材料的主体内容包含了两方面。 一方面,是人的好奇。第一次看

14、见蝴蝶,几天后还想再去看一次,于是,这里的蝴蝶 对于人的来说,仅仅是一种好奇之物,最后一个问句,只是提出来一种假设,并不是确定 的原因,也更强化了这种好奇。好奇的背后,是因为不了解,不熟悉,虽然主观上有“不 想惊动干扰”的意愿,但行为上却不由自主要再一次去“惊动干扰”。而从蝴蝶栖居地的迁移,也看出来这的确是一种“惊动干扰”。这表现人与蝴蝶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人与 自然的距离,乃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以及星球与星球之间的距离。 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活在别人的好奇之中,国也是这样。谁的内心没有被“惊动干扰” 呢,哪一个国家能逃避得了他国的“惊动干扰”呢?蝴蝶出于本能躲到了更深更黑

15、的地方 去了,那是因为洞穴够深,尚有更深更黑之处可以躲避。现实生活中却是没有这样一个 “更深更黑”的地方,也没有必要用好奇把别人、别的国,逼进“更深更黑”的地方去吧。 材料中最后产生的疑问,我们相信那是一种自醒,因为好奇产生了解,因为了解进行了反 省,祈祷那些习惯了黑暗的蝴蝶不会因为生出什么“恐光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可见,基 于尊重的好奇并不是坏事儿,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那就很可能演变成一件 很坏的事儿了。这么说来,不管是现实,还是历史,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生活体验,不 管是家长里短,还是放眼天下,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深刻立意,可以探讨人性,可以思考 国情。 另一方面,是蝴蝶所受的影

16、响。这种影响,是由于“几支蜡烛的光亮”,是由细节引 发的生活变化,也是由这些蝴蝶多年的生活习性决定的。生活在黑暗中的蝴蝶色彩斑斓, 自有其美,它们只想安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并不想将美丽与人分享。长期在黑暗中的生活, 使它们对光明产生了恐惧。但逃避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依然被探险的人们再次发现了。 看来,宁静的世界已经被打破,传统的生活习惯遭到侵犯。这不正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 缩影吗?不正是现代世界趋向大同的一个缩影吗?该如何面对?蝴蝶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但处在时代剧变中的青年,难道只会继续寻找一个“更深更黑”的安稳之处吗?谁说如果 勇敢地在阳光下展翅,就不会创造美丽的奇迹呢?从这个角度去展开联想,也是有很多新 颖深刻的立意可以表现的。 所以,这个题目难不难,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分析与联想。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