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61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767-河北省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望都中学望都中学- -第一学期高三八月月考第一学期高三八月月考历史试题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道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2.“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

2、,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所以推动文化相互融合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到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3.据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隋唐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都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A.历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汉代的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C.时代赋予坊市制度不同的内涵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4.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

3、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近代化商业群落开始形成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A B C D5.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6.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

4、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7.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这一变化说明了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8.“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 “今日完租,明日乞贷” 。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新的生产方式出现C农民生

5、活艰难困苦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9.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这表明晋商所崇尚的是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C.“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D.“以文会友,会同天下”10.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 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1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

6、的是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 B. C. D.12.1842-1880 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 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1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而清末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工商皆本 B.重商轻农 C.实业救国 D.重利轻义14.有资料

7、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 。甲午战后的上海, “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 ,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15.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显示, 1905 年江苏昆山农户中, 自耕农占 26%, 半自耕农占 16%, 佃农占 58%; 而到 1924 年时, 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分别下降到 8%和 14%, 佃农却上升到78%。材料反映出当时的

8、中国A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B军阀混战局面造成农民流亡C农村土地革命全面展开 D民族工业发展吸纳大批劳动力16.1938 年初,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一工厂、商号、银行、钱庄都纳入到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这些法规A.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 B.挫败了日军经济掠夺C.防止了国民经济崩溃 D.积聚了抗战经济力量17.陈旭麓先生认为, (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 ,体现在A.发展实业 B.变革方式 C.领导阶层 D.变革道路18.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附

9、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1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促使新的政治力量的壮大 为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创造条件A B C D20.1931 年 5 月,国产第一辆汽车问世,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其余部件均由民生厂自制。民生厂还曾同国外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交换信息。这充分说明A中国汽车工业从

10、一开始就受制于洋人 B近代民族工业与外国工业有业务联系C中国汽车工业有很强的自主性 D民生厂是一个典型的合资企业2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 1947 年 2 月 1 日发表声明:“对于 1946 年 1 月 10 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22.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

11、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23.对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4.“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 。这是 50 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12、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25.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26.195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27.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

13、任制。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表明A.包干到户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C.当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D.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28.1957 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B “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

14、实践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29.2006 年 3 月 1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30.1986 年 7 月 12 日, 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 。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1.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