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812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84-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涡阳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涡阳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2525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以下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宋代为制约宰相,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

2、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 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 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 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 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 A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矛盾重重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3.张老师讲解右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

3、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4.“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 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材 料中的“此制” ( )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C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杰出人才 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5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 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

4、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 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6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 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 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中国

5、的分封制 古罗马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 B C D 7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 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 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1871 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8.“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 年代末的北 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 。 “消极的和平” ,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

6、 消除;“积极的和平” ,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 极的和平”是指( )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冷战 C越南战争 D不结盟运动 9.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 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 ,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 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 适时改行易业 丝织品品种多 丝织品质量高 注重扩大再生产 A B C D 10 “19 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

7、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 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 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11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 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

8、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 56%和 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 商品和劳务在大战期间被抑制 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冷战期间不断增长的军事购买力 军事技术的副产品转向民用 A B C D 13.右图为某学者绘制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 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 A.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 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 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14.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9、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 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 A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C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 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15.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 1970 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 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 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 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

10、的合理性体现在(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16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 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 ,也可以姓“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 复杂属性”的有 ( )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斯大林棋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改革开放A. B. C. D. 17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 ,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

11、国金融”的最主要原 因是( ) A二战后英国的削弱 B二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 C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8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20 世纪 5060 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政府公共开支逐年增加 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股票呈现分散化趋势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的规律 A B C D 19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1996 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共 101 个。其中 1979 年 以前 12 个、1980 年1989 年 20 个、1990 年后 69 个。从区域分布来看

12、,欧洲 39 个,南北美洲 40 个,亚洲 6 个,非洲 8 个,大洋洲 1 个,跨地区 7 个。由此不能看出世界区域性合作和一体化组织( ) A地区分布不平衡 B跨地区现象出现 C90 年代后增速加快 D阻碍经济全球化 202011 年 1 月 26 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 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

13、际格局中的一极 21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 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 C礼乐规范 D三纲五常 22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他的精心整理、改造,阴阳五行学说才得以成 为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 我们民族性 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弊端,都与之直接相关。 ”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 这一观点( )A怀疑董仲舒是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 B肯定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 C否定董仲舒的学说 D肯定董仲

14、舒学说的影响力 23.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要“重估一切价值” ,对中国进行深层次文化结构的根本改造。从文 明史的角度,他们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 A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B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兼容并包” C全部文明与文化趋向的现代化 D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24.卢梭说,以绞死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 同样合法。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社会契约的主张 B、解释了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源 C、体现了权利对等的理念 D 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5.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 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 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 ”他强调的是( )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