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813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78-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历 史史一、一、 选择题(每题选择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2525 小题)小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某清代档案史料记录“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 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急派苏楞额、光惠各载原品顶戴沿

2、途伴送,钦此。 ”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3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 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与六部” ,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 “成祖 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 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内阁( )

3、 A在明太祖时期正式形成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 5.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 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 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雅典民主制

4、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7.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恩 格斯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8.1788 年 7 月 10 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 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 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9.1832 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 48.8 万增加到

5、80.8 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增 到 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贵族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1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787 年美国宪法 11. 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 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 政府( ) 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

6、地位得到提高 12.右图是 1900 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13图 4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 B C D 14.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第一国际的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国际的

7、成立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革命 15.“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 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16.马克思说:“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 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 ) A.使工人阶级取得民主权力 B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C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 D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 17.新中国 1

8、954 年2 月召开第二届政协会议的时候,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 很大变化,下列属于变化表现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在形成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确立 C.新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根本改变 D.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8.1953 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 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 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少数民族。 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

9、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9.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 ”对联中的局面直到 1979 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的法律依据 20.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 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21.周

10、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 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 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2.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 (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 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

11、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4.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 20 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 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5.某课题的中心词汇是“杜鲁门主义” 、 “欧洲一体化” 、 “日本的崛起” 、 “中国的振兴” 、 “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可

12、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 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 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 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 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填他处不给分一、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填他处不给分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2

13、2232324242525二、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题26.材料一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 (1933 年 9 月 23 日 )材料二材料二 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傍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 芦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

14、不得以的办法-芦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芦事的解决。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 年 7 月 17 日)材料三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

15、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 年 5 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3 分)(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3 分)(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 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的?(10 分)材料二材料二 1949 年 4 月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一一摘自周恩来选集材料三材料三 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致力于地区稳定、安全和发展,同 1955 年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华约”有质的区别。上合组织同当初那个受苏联主宰并拥有强大超国家机构的“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