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8796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原历史名胜古迹鉴赏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 10 级 2 班姓名:鲁二伟学号: 201001010124 指导教师:郭海东2013 年 06 月 05 日我家乡的历史名胜古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家乡鲁山县所存的历史名胜古迹的介绍,使大家对鲁山县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本文使鲁山县的历史名胜古迹让更多的人知道,进而使人们去了解、认识并喜欢这座处在山区的古老县城,为鲁山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为鲁山的繁荣贡献力量。关键字:鲁山县历史名胜古迹元次山碑文庙冶铁遗址佛泉寺琴台我的家乡鲁山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西部,伏牛山东麓,东经112 度 14-11

2、3 度14,北纬 33 度 34-34 度 00 之间,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1000 毫米。全县东西长92 千米,南北宽 44 千米,总面积 2432 平方千米,总人口 87 万人。有多处历史古迹。现进行一一介绍。一、元次山碑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现位于鲁山县鲁山一高校园内,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为其遮挡风雨。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 字迹浑厚雄健

3、,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拓片曾于1972年赴日本展出。该碑 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元次山碑作为唐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元结,字次山,出生于河南鲁山县。唐代文学家。曾任道州刺史,又拜左金吾卫将军兼御中丞,本管经略使。元结碑为青石雕刻而成,碑额缺失。碑身为长方体,高1.9米,宽 0.95,厚0.28米,右下角残缺。碑文四面环刻,也称四面碑,正背两面各17行,两侧4行,行字数 3335不等,全文 1383 字。首行题: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元君表墓铭并序 ” 。记述了

4、元结的世系、生平事迹及死葬年月,多处表达了颜真卿对元结的敬慕之情。碑文已收入颜鲁公论文集。目前碑文大部分完好,缺203字。颜真卿是我国唐代中期的书法大师。他承袭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吸收了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书法家的艺术精华,在楷书和行书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后人之所以把颜体作为学习的书体,主要是他突破了前人的规范,在笔法、结构、布局、墨法等方面,超尘脱俗,独树一帜,创造出出类拔萃的独特风格。元结碑的书法特点、字体结构为横细竖粗,多用圆笔,转笔不折而转,字多用弧形,左右的竖画,粗重外弓,向内回抱,上密下粗,蚕头燕尾,独具风格的颜体已经形成。元结碑文是颜书达到炉火纯青地

5、步的作品之一,向来被视为临习颜书之范本。碑文全篇气势贯通,纵横飞动,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珍品。二、鲁山文庙鲁山文庙位于鲁山县城第一高中院内,建国前后均为学校所借用。鲁山文庙创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 年) ,金元以来多次重修。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的鲁山县重修孔子庙记 ,元至正四年( 1344 年)的鲁山县加修宣圣庙记明天顺三年( 1459 年) 儒学重修夫子庙碑、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 重修鲁山县儒学文庙记 ,以及清顺治十六年( 1659 年) 、雍正八年( 1730 年)的重修碑均记了重修事宜。庙内现仅存大成殿和崇圣祠。1999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

6、,进深八架椽,明间宽4.5 米,次间宽 3.9 米,梢间与尽间均宽 3.8 米,总面阔 28.11 米,总进深 11.12米。单檐歇山顶,通高9.74米。灰瓦屋面,绿色琉璃瓦剪边,屋面中间用绿色琉璃瓦作菱形图案。前檐明、次间装格扇门,梢、尽间作格子窗。梁架采用抬梁式,自上而下依次用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前后单步梁。斗拱为五踩重昂重拱计心造,明间平身科施二攒,其它各间平身科均施一攒。崇圣祠在大成殿之北约26 米,面阔七间 28 米,进深 7.55 米,单檐硬山建筑,灰瓦覆面,绿色琉璃瓦剪边。斗拱结构为五踩重昂重拱计心造昂雕作上卷龙尾状,平身科各间均施一攒。庙内另存明清修庙碑8 通,其中最大的一

7、块是清乾隆年间刻立的创建崇圣祠碑,高4.41 米,宽 1.2 米。这些石碑是研究鲁山文庙的重要资料。三、望城岗冶铁遗址望城岗冶铁遗址位于鲁山县城西南望城岗村后土岗上,东起严家岗,西至贺楼村南,南至望城岗村。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 400米,总面积 48万平方米。遗址灰层最厚处达6米以上。地表散存着大量的矿石粉、青石、木炭、砂子、炉渣等,器物残范、炉底等冶铁、铸铁遗物随处可见。1963年6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部及偏西部位,发现有成排和单一约一间房基大小的烧结炉底。其红烧土层层层重叠。 农民在耕作中不断发现冶铁遗迹,路沟边崖曾露出半个小高炉结构,直径2.3米,炉壁由带砂质

8、的耐火砖砌成。还发现大量的铲范、镢范、犁铧范等铸造遗物,另有泥范、铁范等。其中有带“阳一”铭文的铧范。2000年 11 月至 2001 年元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2000 多平方米,发现完整宋代烧瓦窑一座,汉代完整窑二座,汉代水井五座,汉代冶铁高炉一座。还发现一条长40 米、宽 2 米、深 3 米的人工水渠,冶铁风管、铁叉、铁犁铧等大量遗物。整个遗址年限是从西汉中期到期东汉末期 200 多年间从未中断过冶铁。这座汉代冶铁高炉目前占有四项全国第一:一是国内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最特别的椭圆高炉。二是出铁口与出9 渣口分开,可以大大提

9、高工作效率。三是利用自然河流作动力向高炉内鼓风,可节省大量劳力。四是首次发现了填料的工作台,这种填料工作台科学、合理、以前从未发现。四、佛泉寺佛泉寺位于河南鲁山上汤境内,紧临311国道,西靠国家名胜石人山风景区,东临昭平湖水上公园, 南依秘洞山庄, 是河南省伏牛山游客集散地, 天朗温泉旅游线的轴心。景区占地 11700亩,呈四景三区四最的黄金分布,规模宏大,青山绿水,灵韵秀色,庄严祥和。景区内高 152米的卢舍那佛金身肃立,法相庄严。佛泉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其前为沙河碧水,左为神鳄戏水,右为犀牛望月,后为玉枕仙山。龙首峰铜铸“ 吉祥钟 ”重116吨,工艺精湛、绵音悠长。通天河风光绮旎,山清水

10、秀。玄天一足、天然温泉、河流飞瀑更为这块古朴的土地增添几多神秘、几多风采。“ 金佛山金佛佛光恒明,佛泉寺涌佛泉泉润山川。 ”佛泉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一说玄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贞观初年, 唐太宗夜做一梦, 见佛祖立于中州之玉枕山下, 为婆娑汤池众生遍洒甘露,为之一震, 知佛祖点化,即依梦境画图, 命人于中原大地寻觅。 自鲁山县城西行过下汤,进中汤,寻至乱汤(上汤) ,见之地形与图相符,喜出望外。寺前沙河南岸终年有温泉喷出,水质优良,水温适宜,富含矿物质,善治百病,人称“ 佛泉” 。河北山势轩昂,紫气冲天,即于山前寻穴建寺。 寺由泉而得名。 佛泉寺建于唐代, 盛于唐宋, 后

11、屡遭兴衰,多次修葺。明万历年间,佛泉寺有僧众200多人,信徒遍及中国,香火盛,人气旺,是方圆其它寺院所不及。风雨沧桑,佛泉寺后被毁成一片废墟。1999年,佛泉寺又得以恢复。现在新建成的佛泉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附属建筑有方丈室、斋善堂和监院。藏经阁和接引殿正准备修建。山门正中上方挂一匾额,上写“ 佛泉寺 ”3 字,系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书。山门前是宽阔的停车场。拾阶而上,走进山门,各殿转转,各殿都是香火缭绕,善男信女在这里顶礼膜拜,尽显虔诚。寺院很整洁,雄伟的殿宇,新塑的神像,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五、古琴台鲁山县城中心区有条古老的街市叫琴台街,琴台街因唐朝开元年间鲁山县令元

12、德秀所修琴台而得名。据记载,鲁山琴台,高达 15.6米,顶部 46平方米,建有坐北向南雕梁画栋、飞角挑檐的琴室五间。檐下四根红漆木柱,柱体飞龙升腾,气势雄伟。台下南侧造有八角休息亭,亭内透花木刻,图案为二龙戏珠。再旁边是五米见方的池塘,五色金鱼游摆,亭池相映成趣。后被定为“鲁山八景”之一,名曰“琴台善政”(纪念元德秀在鲁山的为政之道)。只可惜,1923 年,当地一股土匪把琴台的房子扒了,当柴火烧了。 更可惜的是,1950年,琴台被毁,建了剧院,从那时候,琴台就剩下一个大堆了。武汉伯牙琴台、苏州西施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鲁山元德秀琴台并列为中国四大琴台。元德秀(公元 695-754 ) ,字紫

13、芝,世居太原(今属山西) ,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他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鲜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父亲是延州刺史。开元二十一(公元733)年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后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为政清廉,誉满天下,名重当时。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被鲁山人民称为元青天、元神仙,并在县城为其筑琴台共贺,史称 “ 琴台善政 ” 。他去世后,被其门人和学生谥曰文行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为

14、他撰写元鲁山墓碣铭(并序) ,文学家元结为他撰写元鲁山墓表,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散文家、雕刻家李阳冰雕刻,被称为“ 四绝碑” 。其事迹历史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自唐以后不少历史名人和文人骚客赋诗作文,予以歌颂。任鲁山县令期间他常常于公务闲暇之余在衙门口弹琴给百姓听,过往百姓常常驻足围观聆听。由于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谒可亲,百姓们都愿和他交心,诉说心里话,很多时候在弹琴与听琴之间,百姓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就得到了解决。因此百姓非常喜欢这位县令,只要他一弹琴,围观群众就会络驿不绝。后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曲于蔿于,征服了唐玄宗,受到褒奖,为鲁山百姓免除许多赋税和徭役。鲁山人民为感谢这位舍生忘死

15、、为民请命的好县令,自愿集资并亲自动手在县城(为省钱倚城墙而筑)为其筑起一坐琴台,共同庆祝这百年不遇的大好事。从此之后,他把读书弹琴理政的地点就搬到了琴台。百姓们喜欢听他弹琴,也听惯了他弹琴,也都能听懂他弹的琴,因为他的思想都融在了琴音里。每年秋天,只要他的琴声一响, 百姓就一传十, 十传百,积极主动地把早已准备好的上好公粮送到县里。据民间传说,其琴声悠扬,可传至百里之遥。他以琴传情、以琴理政、勤勉敬业,与民同乐之举,使得鲁山万民乐业,政通人和,一派和谐景象,受到上至皇帝和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称赞,其“ 琴台善政” 也名扬天下,人们竞相歌颂,成为千古美谈。鲁山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鲁山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致使有些旅游资源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现在,经过鲁山县各级政府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妥善保存,有些地方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如:尧山中原大佛景区,国家5A 级景区;画眉谷景区,国家 4A 级景区。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鲁山的旅游业会更加繁荣。参考文献:1.鲁山县志2.鲁山县旅游局官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