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252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文人笔下的普陀山发布时间: 2011-10-26信息来源: 舟山文化作者:李世庭最早的普陀山志是元代盛熙明编的补陀洛迦山传七卷。盛熙明在该书的自序中说:“非好奇探幽,乘桴浮槎者罕能至也。”因为交通不便,普陀山人迹罕至,所以“自始兴迄今,无片文只字纪录”。这位盛先生前一句话说得不错,古时候交通工具落后,乘木帆船去普陀山,要候风候潮, 既冒风险又花时间,很不方便。 至于 “自始兴迄今,无片文只字纪录”,则大谬而不然,盛先生说错了。仅凭笔者所知,早在元代之前的南宋,就有史浩所著留题宝陀寺碑偈,以及张邦基 墨庄漫录 、赵彦卫 云麓漫抄 中记载普陀山情况的文章,怎能说 “无片文只字纪录”呢。这正应了

2、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一句名言:“说有易,说无难”。说有容易,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你说它有总不会错。如果你说某样事物没有,那就得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考证才能下结论,不然就会出错,所以说“说无难”。盛先生未作调查研究,便轻易地下结论说无,难免犯错。绍兴十八年 (1148) 三月十五日, 史浩与程休甫同游普陀山。史浩是宁波鄞县人,绍兴十五年进士。他历官三朝,官至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死后封为越王,后人称他为史越王。那年他游普陀山,在潮音洞叩拜观音菩萨,“亲睹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 双齿洁白如玉”,于是他写下一篇礼颂观音的偈文。这篇文字在历代山志中均有采录。与史浩同时代的张邦基,

3、在他所著的 墨庄漫录 一书中有一篇记载当时普陀山状况的文字,其中写到: “宝陀山 ( 即普陀山 )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山下居民百许家,以渔盐为业,亦有耕稼。有一寺,僧五六十人。佛殿上有频伽鸟二枚,营巢梁栋间,大如鸭颊,毛羽绀翠,其声清越如击玉,每岁生子,必引去不知所之。, 山有洞,其深罔测莫得。而入洞中,水声如考数百面鼓鼙,语不相闻。其上复有洞穴,日光所射,可见数十步外,菩萨每现像于其中。, 三韩外围诸山在杳冥间,海舶至此,必有祈祷。寺有钟罄铜物,皆鸡林( 即高丽 ) 商贾所赐者,多刻彼国之年号, 亦有外国人留题颇有文采者。”由此文可见, 南宋时普陀山仅有寺院一座,僧五六十人。这座寺院就是

4、元丰三年(1080) ,神宗皇帝听了内官太监王舜封出使高丽路过普陀山洋面时遇险,向观音祈祷后方才化险为夷的奏报后,下旨建造的宝陀观音寺。除了一座寺院, 还有居民近百家,主要从事渔盐业,也有从事农业的。寺中佛殿上居然栖息着两只鸟儿,每年在窠里生育小鸟。想来当时的宝陀寺香火不是很旺盛,以致没有因香客的惊扰而影响鸟儿在佛殿的巢里繁衍生息。倒是从鸡林来的商贾成了普陀山的常客,“海舶至此, 必有祈祷” ,而且为寺院捐赠了不少种铜物,还留有一些颇有文采的题字。赵彦卫所撰 云麓漫抄 一书中涉及普陀山的文字,则从另一个角度介绍南宋时普陀山的状况。这篇文字主要说到普陀山的岭、洞、岩、石的名称及其方位。其中有许多

5、名称跟八百多年后的现在完全一致,如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无畏石、西方岩、梅岭、圆通岭等。有些名称有了变化,如短姑道头,其时叫高丽道头,大概因高丽来的商舶在此停靠而得名。也说明当时还没有姑嫂俩来朝山,小姑因“天癸”来临无法上山拜佛而受嫂嫂奚落的传说。无“短姑”之说,因此没有短姑道头之名。那些跟现在称呼不一样的山名、洞名和石名, 如果一一对照起来作一番推敲,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篇文字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有关元丰三年王舜出使高丽在普陀山洋面遇险的记载。赵彦卫是这样写的:“初,高丽使王舜封船至山下,见一龟浮海面,大如山。风大作,船不能行。忽梦观音,龟没浪静。申报朝廷,待旨建寺,乃元丰三年也

6、”。历代山志记载这件事,则跟上文有些出入:“宋神宗元丰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韩( 即高丽 ) 。陡遇风涛,大龟负舟,危甚。舜封惶怖,望洞叩祷。忽睹金色晃耀,大士现满月相,珠缨灿然,出自岩洞,龟没舟行。泊还,以事上闻,遂赐名宝陀观音寺。”比较这两篇文字,主要不同点在观音现身。赵文说王舜封是梦见观音,观音一出现,“龟没浪静”,船脱了险。山志的记载则把王舜封梦见观音说成他“望洞叩祷”后,观音现身从岩洞中出来,而且把观音的形象作了描述。赵彦卫是南宋文人,他著云麓漫抄的年代跟王舜封出使高丽的元丰三年比较接近,他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山志为了突出观音的神圣、灵验, 在王舜封梦见观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加

7、工发挥。但其不合理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王舜封所乘坐的船泊在海上, 怎么可能望洞叩祷,而且看到观音现身从洞中出来,在普陀山周围海面找不到这种地方。关于大龟负舟这一点,两篇文字说法是一样的,笔者以为所谓大龟负舟,实际上是船只搁在礁石上,无法行驶,后来风小了,潮涨了,船浮起来脱离了礁石,即所谓“龟没浪静”,船又可以顺利地前行了。那么怎么会把礁石当作海中大龟呢?因为古人关于海洋的知识知之甚少,对海上出现的种种险情和怪异的事无法作出正确的解析,只能归诸为妖孽作祟。譬如舟山岛上多台风,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南宋理宗皇帝以为这是因为海里有“鳌”, 这鳌一翻身引起狂风巨浪危害百姓,于是他传诏,将昌国城北的

8、锁山改名为镇鳌山,用山将鳌镇住,不让它翻身。再譬如有一种名贵香料叫龙涎香。古人知道它是香料,来自海上,却不知道它真实的出处,于是把它说成为龙的涎水,故取名为龙涎香。南宋张世南在游官见闻一书中说:“出大食,近海傍常有云海窜山间,即知有龙睡其下。或半载,或二三载,土人更相守视。俟云散,则知龙已去,往观必得龙涎,或五七两,或十余两,视所守人多寡均给之。”实际上世上根本就没有龙,哪来的龙涎。 据近代科学家探索得知,龙涎香是一种叫抹香鲸的鲸鱼肠胃分泌出来的东西,排出鲸鱼体外后浮于海面,人们将它采集来制作成香精,这就是龙涎香。由此可以推断,当年王舜封乘坐的船遇到是礁石,那礁石呈馒头形,黑黑的,表面很光滑,

9、看上去象只大龟,故而很自然地想象成海龟。海龟挡道,求观音后才得以脱身。王舜封奏报皇帝,说此事是观音显灵的结果。限于他当时的认识水平,这样说也是可以理解的。莲花部主观世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号称四大佛教名山。四山中,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创建的时间最迟。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始创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 ,到北魏时已享有盛名,进入北齐,山中建造的佛寺已达二百余座,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创建始于东晋 (317420) ,兴盛在两宋时期。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 ,跟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创建的时间差不多。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如从建不肯去观音院

10、算起,则是在后梁贞明二年(916) ,要比其他三名山迟五百至八百年。普陀山到北宋元丰年间才建起第一座像样的寺院宝陀观音禅寺。真正兴盛起来则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尽管普陀山观音道场建得比较迟,但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陀山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唐代大历年间,不空三藏在他给皇帝的奏疏中,提出“文殊” 为“上座”, 普贤与观音为其“侍”的主张。后来,僧徒们发展这一主张,将文殊、普贤、观音合称为“三大士”,且把观音置于中心地位。这样一来,普陀山在四大名山排名中有了变化。佛教徒参拜四大名山,依次为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明时,用金银铜铁分别代表四大名山,将四大名山说成金五台、银普陀、铜

11、峨嵋、铁九华。无论哪种排法,普陀山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资格最老的五台山。信徒们还按照四大名山自然风光的特色,称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为“金色界”,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为“银色界”,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为“莲花界”,观音菩萨成了莲花部主。莲花部主观世音在明代万历年间给普陀山带来无限生机。据宁波同知龙德孚为万历十七年(1589) 修的普陀山志 所作的序言中载: “万历丙戌 (即万历十四年) 七月七日, 瑞莲产慈宁宫,抽英吐翘,绝殊凡种。九月,瑞莲再产宫中,重台结薏,又殊前种。主上大加赏异,敕中使出示辅臣,图而咏之。于是,圣母敕中使二航莲花部主法像,又继镌藏经四十一函,并旧镌藏经六百三十七函,直诣庄严妙海,

12、镇压普门,答灵贶而结胜果也。”这段话说的就是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赐藏经给普陀山寺院的起因。此前不久,万历皇帝的二名妃子先后产下二名皇子,这使皇太后和皇帝异常欣喜,解除了他们唯恐皇室无后的顾虑。当年又见慈宁宫的莲池中莲花二度开放,且是“重台结薏” 、“绝非凡种” ,皇太后自然地想到,这是莲花部主观世音菩萨降祥瑞于皇家,为“答灵贶而结胜果”,她和皇帝就派遣太监一次次地给普陀山寺院送藏经,发帑金。在皇太后和皇帝的推崇下,四方僧侣信徒纷纷望风而来,原来比较冷落的普陀山“日月换新天”,迅速繁荣发达起来。自万历十四年至四十二年这数十年间,普陀山上大兴土木,斧凿之声终年不绝,大小庵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建了起来,还

13、修了好几条道路。不仅宝陀寺 ( 普济寺前身 ) 得到修复、扩建,镇海寺( 法雨寺 ) 也于此时获得重建( 原为千步沙前一所小庵)。新建的庵院多达200 余处,如留存至今的旃檀庵、双泉庵、洪筏堂、圆通庵、梅福庵、三圣堂、龙寿庵等均始建于该时。万历四十二年,镇海寺打千僧斋,参与的僧尼多达6000 人。当时的普陀山 “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可谓盛况空前。普陀山因观音而出名。从唐大中初 (847) 梵僧在潮音洞燃十指,“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 ,日本和尚得观音指点,在潮音洞边建“不肯去观音院”;到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王舜封出使高丽,在

14、普陀山洋面遇阻,祷告观音后脱险;再到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 ,史越王在“潮音洞礼观音大士,亲睹瑞相忽现”,于是写下留题宝陀禅寺碑偈 。 这一系列事件,在佛教信徒看来,都印证了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现身说法之地,理所当然地成为观音说法道场。普陀山原名“梅岑”,因佛经上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拜观音在“普陀洛迦”,于是“梅岑”就成了普陀洛迦山。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和文人的文字宣传,使普陀山观音道场声名远扬。到明代已经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连深居宫中的皇太后也闻其大名,不远千里地来送经送银。莲花部主观世音是位深得民心的菩萨,观音信仰的广度和深度,在众多菩萨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西游记、东游记等神魔小说都写到了观音

15、,把观音写得高大完美,佛法无边。孙悟空大闹天宫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不放在眼里,能制服他的只有如来佛,还有一个菩萨就是观音。为让西天取经的唐僧能管住孙悟空,观音教给唐僧:紧箍咒。 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无法摆脱唐僧念“紧箍咒”的惩罚。东游记写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在过东海大洋时,蓝采和的玉板被东海龙王的太子抢去,蓝采和也遭囚禁。吕洞宾与何仙姑为救蓝采和与东海龙王引发一场激战。结果龙王的两个儿子被打死,四海龙王齐来会战也打得大败。龙王求告玉帝,玉帝派神将助战,也败下阵去。于是只好请太上老君和佛祖如来出来调解,可是佛祖只会念“阿弥陀佛”,太上老君只会说: “也罢, 也罢” ,最后请出观音菩萨,才把这事摆平。观音叫龙王交出蓝采和和玉板,从玉板中取出两块给龙王以偿二子之命,至于龙宫因争战遭毁坏的地方,观音施展佛法一一加以恢复。于是双方罢战言和。如来佛感叹地说:“今日若非大士至此,吾二人全无主张矣! ”观音信仰的深入人心跟这两部小说的传播不无关系。莲花圣洁高雅,出污泥而不染,以莲花来象征女菩萨观音还是比较确切的。普陀山上莲花石板、莲花佛座、莲花柱础、莲花栏板随处可见,观音的很多造像都以莲花来装饰,处处用莲花来衬托观音的美好形像。佛经中还说, 人将死时, 观音会拿着莲花将他的魂灵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这人念佛念得多且好,那朵莲花就会在西方极乐世界开放,成为这个死去的人的坐台,此时,该人就成了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