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昆曲的认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213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昆曲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昆曲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昆曲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昆曲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昆曲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昆曲的认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对昆曲的认识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就已经萌芽,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走向高潮,经历宋明清到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光耀环球。其中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珠。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 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 是一个具有多层次、 多结构的整体结构。 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具有综合性、节奏性、虚拟性、程式性等。昆曲是中国戏曲的一大派系,与京剧、粤剧等形成中国特色的戏曲文化体系。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 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

2、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昆曲在 2001年 5 月 1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从此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昆曲还享有“戏剧之母的雅称”。昆曲唱起来柔婉细腻,曲调有悠长、流丽清远的特色。昆曲的音乐以“婉丽妩媚、 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不仅曲调动听而且亦歌亦舞柔媚可人。很多戏剧大家都精通昆曲,梅兰芳大师从小就是师从昆曲。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3、产的保护, 2006 年 5 月 20 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形成的历史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 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 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 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 吸取了海盐腔、 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 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 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 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 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

4、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 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 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2 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 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

5、结合, 衍变出众多的流派,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 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 绵延至今六、 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 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 到了万历年间, 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

6、渐流布到福建、 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 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据学者研究称, “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 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 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 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昆曲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 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曲是我国传

7、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 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等。3 虽然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

8、学美、 音乐美、舞蹈美,但昆曲却日渐衰落。倘若没有戏曲音乐鉴赏这门课,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可能对昆曲一无所知并且毫不在意。对于昆曲艺术本身, 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 就是灾难与悲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 1. 大众审美情趣改变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2. 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 “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 3. 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 昆曲演出成本高, 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 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

9、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 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 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 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

10、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 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 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 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昆曲这一雅文化, 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 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

11、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他们感觉昆曲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且同样需4 要,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其次,“人性”是相通的,昆曲剧目内容与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内心是有共鸣的。经典的意义在于从“内心”的唤醒。自身生活里的某种情感与想法, 正好与经典里的某种情感与人物际遇相“遇合”, 觉得“砰然”入心, 这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感动”。这种共鸣将促使昆曲的传承。希望在大学里推广昆曲, 让昆曲作为高雅艺术不断融入校园。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昆曲并热爱昆曲。 盼望昆曲再次振兴,成为民众喜爱乐闻的精神文明养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