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1153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1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水质监测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湖水质监测方案一 监测目的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007 年 5 月底, 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 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 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 群众的正常生活,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通过对太湖水质的监测, 实时了解水质变 化情况,从而科学管理水体。二 太湖流域概况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 平方公里,太湖流域文化底蕴深 厚,被誉为“人间天堂”。流域面积 36895 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 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 南河水

2、系 及洮滆水系等; 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 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 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 地及下游诸水系,太湖流域境内全长312km ,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 流域的重要航道。 (一)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和气象 太湖湖区面积 3192 平方公里(包括 部分湖滨陆地)。平原区河网交织, 水流 流速缓慢。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 1870 2225 小时。 多年平均降水量 1177 毫米,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 毫 米。 2.水资源概况 太 湖 流

3、域 多 年 平 均 水 资 源 总 量 177.4 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 量分别为 398 立方米和 727 立方米。长 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 亿立方米。其 中太湖的湖泊面积为2425 平方公里,水 面面积2338.11 平方公里,湖泊长度 68.55 公里,平均宽度 34.11 公里,平均水深 1.89 米,总容蓄水量 44.30 亿立方 米。 出入太湖河流228 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 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 3.太湖湖体水质整体情况 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 年,太湖湖体的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 度为 4

4、.2mg/L ,达到类;总磷平均浓度为0.083mg/L ,属类;总氮平均浓度 为 2.64mg/L ,劣于类。全湖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4,处于轻度富营养 状态。2010 年 110 月份,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为4.3mg/L ,稳定在类;氨 氮浓度为 0.38mg/L ,稳定在类;总磷浓度为0.076mg/L ,属类;总氮浓度 为 2.84mg/L ,为劣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8,属轻度富营养状态。 2010 年太湖流域应急预警期间 (410 月) , 太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太湖蓝藻水华共发生78 次,较 2009 年和 2008 年分别减少了 30 次和 22

5、 次。 4.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情况 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 年,太湖流域国家考核断面中,有41 个水质达标,达标率为78.8%,较 2008 年提高 10.9 个百分点。 2010 年 110 月,53 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5%,较 2009 年同期提高 10.1 个 百分点。太湖 15 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大港河、小溪港、望虞河、梁溪河等4 条 水质达到或优于类; 8 条河流水质为类;太滆运河和武进港为类,直湖港 受氨氮影响水质劣于类。与2008 年相比劣类河流数减少2 条,漕桥河和社 渎港由劣类改善为类。2010 年 110 月,主要入湖河流平均水质处于

6、类、类、类和劣类的河流数分别为4 条、8 条、2 条和 1 条。 (二)社会经济概况 太湖分别由苏州、 无锡、常州三市管辖。 江苏太湖流域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自然地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约占全国0.23的国土面 积和 1.2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4.8的国内生产总值。江苏太湖流域自然 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越,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良好。 据 江苏统计年鉴 2010 统计资料,江苏省太湖流域人口1681.33 万人,占江苏全省总人口的21.8%; GDP为 16373.69 亿元,占江苏全省 GDP总量的

7、47.5%,在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 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太湖流域交通发达,沪宁、沪杭铁路和沪宁、沪杭、宁杭、沿江等高速公路 初步形成了流域快速交通网络;京杭运河贯穿南北, 沟通长江和钱塘江航运; 内 河航运网络通航里程达1.2 万公里,内通三省市、外联长江。三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太湖流域现有的重点断面水质自动检测站点 如图所示有三处。在现有基础上,在图示河流上 下游两端、控制断面及支流汇入处布设监测断面。 共设置 29 处监测断面, 对环太湖 29 条主要河流 进行全程调查监测。包括太滆运河、武进港、直 湖港、蠡河、望虞河、漕桥河、殷村港、烧香港、 沙塘港、社渎港、官渎港、洪巷港、

8、大浦港、陈 东港、乌溪港、大港河、合溪新港、长兴港、杨 家埠港、小梅港、长兜港、大钱港、幻溇、濮溇、 吴溇、太浦河、胥江、浒光运河、金墅港。南部 太浦污染控制区因与太湖大堤不直接相连故对位 于该区内的河流没有进行调查。湖体首先按照下方左图图分为9 个大区,其次按照下方右图用网格法均匀设 置监测垂线,共20 个监测点位。 太湖拥有小湾里、南泉、锡东、金墅、镇湖、 渔洋山、浦庄寺前和吴江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于太湖的东半部水域。 在 此区域水源地加密布点密度。 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较大, 故单独布点测定各项指 标。由于太湖的平均宽度34.11 公里, 形状不规则,故采取分区设置垂线的方式。 虽然

9、平均水深1.89 米,但可能存在温度分层故应先测定不同水深处的水温、溶 解氧等参数, 确定分层情况后再决定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一般除在 水面下 0.5 米处和水底以上 0.5 米处设采样点后, 还要在每个斜温层1/2 处设采 样点。 底质和活性污泥监测断面的位置与水质监测断面重合,采样点在水质监测垂 线的正下方, 以便与水质监测情况进行比较,避开底质沉积不稳定、 易受搅动和表层水草茂盛处。四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以自动监测为主,如遇水质异常或自动监测仪器故障,辅助采取手工监测。 自动监测时,每周一上报上周一至周日的有效数据均值;手工监测时,每周1 次,每周一上报上周监测结果。 每月至少

10、采样监测1 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 选定。底质和活性污泥在每年枯水期采样测定一次,若当年出现蓝藻爆发等水质 污染事件,在丰水期增采一次。五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1采样及保存 我们在各采样点可通过简易采水器采集水样。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 生化需氧量,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要单独采样, 测定溶解氧, 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采样容器。PH,电导率,溶解 氧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 另外,采样时还需同步测定水文参数和气象参数。采样 时,必须认真填写采样登记表,每个样品瓶都应贴上标签,塞紧瓶塞,必要时还 要密封。 序号项目容器保存方法保存 期备注1 Ph 值P 或

11、G 12h 现场测 定 2 溶解氧溶解氧瓶 (G)加 MnSO4,碱性 KI-NaN3 溶液固定24h 现场测 定3 化学需氧 量G 加 H2SO4,使 PH2 15 C 48h 4 BOD5 溶解氧瓶 (G)15 C,避光6h 5 氨氮P/G 加 H2SO4,使 PH2 24h 6 总磷P/G 加 H2SO4,使 PH2 24h 7 总有机碳G 加 HNO3,使 PH2 15 C 24h 8 粪大肠杆 菌灭菌 G 加硫代硫酸钠消除余 氯 15 C 12h 2、监测项目及方法 序号项目分析方法最低检出限 (mg/L )1 水温温度计测量法0.1C 2 Ph 值玻璃电极法0.1 3 溶解氧碘量法

12、0.2 4 化学需氧量重铬酸钾法5 5 BOD5 稀释与接种法2 6 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0.025 7 总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0.01 8 总有机碳TOC测定仪法0.1 9 粪大肠杆菌滤膜法/ 对水源地及养殖区采集的水样还应监测各项细菌、藻类、原生动物等指标。 3、底泥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底质采样量视监测项目和目的而定,通常为12kg 一次采样量不够时,可 在采样点周围采集并将样品混匀。样品中的砾石、 贝壳以及动、 植物残体等杂质 应予以剔除。 在较深水域采集表层底质采样量较大时,一般用掘式采泥器; 采样 量较少时宜用锥式或钻式采泥器。采集供测定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的底质样品, 应使用管式泥芯

13、采样器采集柱状样品。在浅水或干涸河段, 用长柄塑料勺或金属 铲采集即可。 样品尽量滤去水分, 装入玻璃瓶或塑料袋内, 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 记录表。底质采样一般应与水质采样同时进行,或在水质采样后立即进行, 样品 保存与运输方法与水样相同。六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表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序号标准值分类 项目类类类类类1 水温()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 周平均最大温升 1 周平均最大温降 2 2 pH 值(无量纲)69 3 溶解氧饱和率 90 (或 7.5)6 5 3 2 4 高锰酸盐指数2 4 6 10 15 5

14、 化学需氧量 (COD) 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 (BOD5)3 3 4 6 10 3 氨氮( NH3-N)0.15 0.5 1.0 1.5 2.0 8 总磷(以 P 计)0.02(湖 、库 0.01) 0.1(湖、 库 0.025) 0.2(湖、 库 0.05) 0.3(湖、 库 0.1) 0.4(湖、 库 0.2) 9 总氨(湖、 库以 N 计) 0.2 0.5 1.0 1.5 2.0 10 铜 0.01 1.0 1.0 1.0 1.0 11 锌 0.05 1.0 1.0 2.0 2.0 12 氟化物(以 F 计)1.0 1.0 1.0 1.54 1.5 13 硒

15、0.01 0.01 0.01 0.02 0.02 14 砷 0.05 0.05 0.05 0.1 0.1 15 汞 0.00000.00005 0.0001 0.001 0.001 5 16 镉 0.001 0.005 0.005 0.005 0.01 17 铬(六价) 0.01 0.05 0.05 0.05 0.1 18 铅 0.01 0.01 0.05 0.05 0.1 19 氰化物0.005 0.05 0.2 0.2 0.2 20 挥发酚 0.002 0.002 0.005 0.01 0.1 21 石油类 0.05 0.05 0.05 0.5 1.0 2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2 0.

16、2 0.2 0.3 0.3 23 硫化物 0.05 0.1 0.2 0.5 1.0 24 粪大肠菌群 (个/L) 200 2000 10000 20000 40000 表 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序号项目标准值1 硫酸盐 (以 SO42-计) 250 2 氯化物 (以 CL-计) 250 3 硝酸盐 (以 N 计) 10 4 铁0.3 5 锰0.1 2、 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1989 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4、底质中的污染物其具体测定项目与相应水质监测项目相对应。活性污泥性质 的测定项目包括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污泥容积指数和污泥界面。 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 应进行科学地计算和处理, 并以报告书的形式在 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七参考文献1 奚旦立、孙裕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