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496751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断陷阶段: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 h 0.01人类出现第四纪时期,广大海域稳定而缓慢地下降。研究区北部的沉降中心向其西部转移,接受了厚达 450余米的沉积; 南部的沉降中心北移,第四系厚度达 300余米; 东南部为持续沉降区,第四系超过 400m;东部隆起区持续隆升,个别地段仅接受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第四纪时期海水逐渐从东、东南部侵入,广泛沉积一套水平、以灰色黏土为主的地层。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上新世继承了中新世发育趋势,海域继续全面下降,成为蛇曲河流和泛滥平原,局部有沼泽发育; 晚期转变成广阔的湖泊,盆地填平补齐, 随着水域扩大, 隆起区开始接受沉积。沉降幅度以

2、南部坳陷较大,为400 700 m ,北部坳陷为150250 m。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中新世早期南黄海南北两个坳陷继续为沉降区,主要同生断层仍有一定控制作用(图3)。因而首先在原来坳陷(凹陷 ) 中出现网状河流一蛇曲河流环境,接受 粗碎屑 沉积。 晚期大部分 同生断层相继消失,本区 整体下沉 , 地形也逐渐夷平。 沉积物向其他凹陷、凸起上超覆。中新世时期坳陷沉降相对较快,在北部坳陷的沉降中心,沉降幅度最大可达900 m;南部坳陷的沉降中心,沉降幅度最大可达1 000 m 。新近纪南黄海地区自进入新近纪以来整体处于坳陷阶段,但其局部地区存在差异性升降运动。新近纪时期,图幅内存在3

3、个较大的沉降中心和一个持续隆升区。在研究区西部的两个继承性沉降中心,新近系厚度最大可达2000余米;而在东部隆起区,基底持续隆升, 新近系不超过 200m ,个别地段几乎没有接受沉积( 图4)。断陷阶段: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渐新世时地形逐渐被夷平 ,沉积层向凸起和隆起超覆,沉积范围超过始新世,大部分地区为河流相沉积,早期振荡运动频繁,沉积旋回明显,沉积物较粗。晚期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南部坳陷的南二和南五凹陷以及北部坳陷的南部凹陷则保留着浅湖一沼泽环境。南部坳陷南四凹陷的浅湖较封闭,湖水时而咸化,时而淡化;南七凹陷的浅湖只持续到渐新世早期,湖水有时半咸化。 此外,北部坳陷中部凹陷的东部和南

4、部坳陷的南四凹陷发生过基性火山喷发。始新世E250 始新世,南黄海以断块运动为主,中部隆起区上升,南、北两个坳陷下降,南部坳陷内凹陷和凸起明显分化,北部坳陷的 沉降中心移向中部凹陷,呈现为南、 北两个坳陷对称于中部隆起区带的 箕状结构 。 北部坳陷继承了晚垩世以来的构造,NEE 向断层继续控制坳陷( 凹陷 )和隆起 ( 凸起 ) ,但沉积范围缩小,沉降中心在北部凹陷二台阶断层的南侧,沉降幅度为 1500 m ;南部坳陷在Nww 、NEE 和 NW NNW 向断层的分割控制下。大部分为凸起,未接受相当沉积,只有南二凹陷和南五凹陷接受沉积,主要沉降中心在南五凹陷南部,沉降幅度达1700 m。古新世

5、E1 65 鱼类出现晚期,南黄海经过一次变浅后水体再一次扩大。南黄海北部坳陷 受郯庐断裂走滑平移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共同影响,坳陷东西受力状态的差异明显。两部、 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发育NE 、NEE走向 凹陷, 东部及东南部出现NW 向伸展 的张裂凹陷 8 。同时干里岩隆起区源源不断向盆地提供大量碎屑物质,北部和东北部凹陷沉积中心逐渐向南( 中部坳陷) 迁移。沉降幅度为3 500 m 。南黄海 南部坳陷 两部发育NE NEE向凹陷。东部发育近EW向凹陷。坳陷沉降中心在南五凹陷,包括晚白垩世晚期沉积在内,沉降幅度达4 400 m,其他凹陷在沉降较深地带形成半深湖环境,沉降幅度为2 000

6、 2 500 m 。古新世早期,南黄海延续晚白垩世的伸展特点,但拉张作用明显增强,断裂活跃,大量张性断裂造就的箕状断陷和地垒普遍分布。南黄海北部坳陷 和南黄海 南部坳陷 持续稳定 下降,湖盆不断扩大,水体加深。后期除局部构造高部位外,已逐渐连成一体。形成广阔的湖瓮,接受了一套湖相沉积 8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晚白垩世, 受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南黄海地壳处于伸展状态,区域应力场进入拉张环境。 这一时期以张性正断层为特征,包括继承性和新生的断层,两坳陷沉积既受古地形的控制, 也受同生断层的控制,沉积范围较前拓宽,厚度变化大 , 充填 河湖相碎屑岩 8 , 11 ,含

7、钙质和石膏 。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属于南黄海应力调整和改造时期,强烈挤压作用逐渐减弱。表现为区域垃力场相对松弛状态下的走滑、挤压、拉张10 。干里岩断裂 反转成 同生正断层 。南黄海 北部坳陷 在断裂作用下发生断陷 。盆地性质 也发生 改变 。部分 逆断层活化为正断层,中部隆起区 和勿南沙隆起 区处于 相对上升 部位,未接受沉积 。南黄海 南部坳陷继续断陷沉积8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属于南黄海应力调整和改造时期,强烈挤压作用逐渐减弱。表现为区域垃力场相对松弛状态下的走滑、挤压、拉张 10 。 干里岩断裂 反转成 同生正断层 。南黄海 北部坳陷 在断裂作用下发生

8、断陷 。盆地性质 也发生 改变 。部分 逆断层活化为正断层,中部隆起区 和勿南沙隆起 区处于 相对上升 部位,未接受沉积 。南黄海 南部坳陷继续断陷沉积8 。三叠纪末期一早、中侏罗世,伴随大规模的陆内俯冲作用,在造山带南缘因地壳均衡调整而下陷出现中生代前陆盆地( 南黄海 北部坳陷 ) , 发育一套类磨拉石沉积( 象山群 )9。海域南部伴随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形成现在南黄海南部坳陷 。两坳陷所夹持的中部台地则演变成 中部隆起 区,同时 勿南沙隆起 区形成。地台阶段: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三叠世早期,海水进一步萎缩 ,发育 黄马青组 海陆交互相 含煤碎屑岩 。印支运动 结束了 南黄海盆地

9、南华纪以来的长期总体沉降作用 ,转而 上升为陆 ,海水逐渐 退出 本区,该构造运动造成南黄海盆地沉积盖层广泛发育褶皱、断裂,形成印支构造体系。中三叠世晚期,海水开始向北退却 ,海盆被海湾或泻湖所代替,局部有石膏 沉积。晚二叠世一早、 中三叠世期间南黄海处于滨浅海环境,大部分区域发育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及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仅在南部和西北部靠近物源区出现滨海和三角洲沉积。-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晚二叠世一早、 中三叠世期间南黄海处于滨浅海环境,大部分区域发育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及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仅在南部和西北部靠近物源区出现滨海和三角洲沉积。早、中二叠世时期, 下扬子

10、准地台承袭了石炭纪沉积面貌,仍为南浅北深沉积格局,但岩相出现分异,总体上以 浅海碳酸盐岩、 滨海相碎屑岩和含煤沼泽相 建造为主。 海西运动在下扬子准地台主要表现为频繁的差异升降运动,仅仅引起沉积的迁移和局部地层缺失。石炭纪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海水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从滨岸一滨海环境逐次到浅海,后期趋于稳定 ,沉积了一套以 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南黄海地区 缺失 早、中泥盆世沉积。中泥盆世开始,扬子准地台广泛发育浅海碳酸盐沉积;早泥盆世扬子准地台南部从开始就形成了碎屑沉积,而后海侵范围从西南向东北不断扩大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经历了一个从海侵

11、到海退 的过程。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志留纪南黄海发生明显海退 ,形成 半封闭浅海。 志留纪晚期的加里东运动结束了南黄海“一台两盆” 沉积构造格局, 该构造事件导致下扬子准地台普遍隆升,形成了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 ,南黄海地区开始了晚古生代陆表海发育阶段。加里东运动在南黄海南部表现为挤压、走滑,而在北部仍显示陆缘坳陷构造格局。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海水明显加深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中、晚寒武世气候转为干旱、炎热,南黄海形成许多白云岩和石膏沉积;早寒武世扬子准地台大部分地区继承了震旦纪的构造环境,南黄海为浅海环境;-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

12、硬壳动物出现南黄海地区开始形成第一个沉积盖层。早期,扬子主体为陆地,古陆内或边缘发育河流相沉积(湖北宜昌),东南侧为海陆过渡相,南黄海地区为滨海潮坪沉积环境;晚期,普遍被冰川覆盖,发育一套冰碛砾岩和千枚岩(南沱组 )。 南华系与上覆震旦系普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多数地区与下伏中元古代变质基底(张八岭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南华纪冰川的消融和长期夷平,海水自西南部侵入扬子准地台,随后大规模海侵,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南黄海逐渐发育为“一台两盆”的沉积格局,即以中部台地和其南北两侧的深水盆地为主体,共同构成了克拉通边缘海盆。南华纪Nh 800 二,地层展布概况南黄海盆地地层划分如表1 所示,从青岛

13、海洋地质研究所“1:100 万南通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最新采集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来看,南黄海盆地的南华系至志留系分布较广,总体为一北东向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其中南华系一奥陶系分布厚度相对稳定,志留系受后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厚度变化大,北部坳陷可能缺失相当沉积,其上为一区域性滑脱面。泥盆系至印支侵蚀面以下地层全区厚度变化较大,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形成了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其中三叠系下统(青龙组 )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在南部坳陷分布广泛,北部坳陷分布局限。白垩系至古近系在断陷内分布广泛且厚度变化大,其中白垩系在北部坳陷内分布范围很广,除隆起外均有发育,南部坳陷仅见于个别凹陷。古近系在

14、南、北坳陷均有发育,在北部坳陷无论是发育范围还是厚度都较南部坳陷大。新近系至第四系伞区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总体厚度南部坳陷大于北部坳陷。需要强调的是,以往认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覆盖着大套的E 古生界及下三叠统1 2,最新采集的地震大剖面显示,受印支一燕山构造运动的影响中部隆起上的下三叠统青龙灰岩和上古生界龙潭煤系基本已剥蚀殆尽,其上主要残留了南华纪一石炭纪地层,局部地方沉积了较薄的白垩纪地层;南华纪一石炭纪地层受后期火成岩侵入和喷发的影响,其分布是分段而不连片。二,备注 : 1,什么叫做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的盆地。克拉通盆地区地壳厚度稳定,结晶地壳和“ 花岗岩层 ” 的厚度都相对较大。克拉

15、通盆地的基底和地壳底面都比较平缓,基地常为平缓的大型碟状坳陷,一般不存在强烈的莫霍面隆起,软流圈相对较深,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微弱,盆地热流值偏低。但富含油气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常出现与基底坳陷呈镜像对应的局部隆起。克拉通上花岗一片麻岩穹窿的发生可以认为是由于区域变质和花岗岩化过程中比重变小,因浮力而上升, 作为隐生宙构造变形一种特点。在克拉通上盆地的缓慢下沉,可以认为是由于岩石圈变冷,比重增大,因重力作用而逐渐下沉,作为显生宙构造变形的一种方式。对克拉通盆地按其大地构造位置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1.克拉通内部盆地:位于克拉通内部,常呈碟状大面积稳定下沉,构造变动微弱, 倾角平缓,如密歇根盆地及威利斯顿盆地;2.克拉通边缘盆地:位于克拉通边缘,向海域方向逐渐下倾,如北里海盆地2, 什么叫同生断层? 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断裂作用所形成的断层叫同生断层,亦称同沉积断层或生长断层。这种断层具有两盘相同层位岩层厚度不同、断层面常为弯曲面、延伸长度较大和同期性发育等特点。同生断层往往形成滚动背斜,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参考文献: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