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488635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 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文化中保存和传递下来的那部分, 是由历史凝聚而延传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 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多样的内容与及其宽广的外延,社会中的阶级、民族或群体的那些惯常的制度、 思想、礼仪风俗、心态、工艺传统、行为习惯等都是其要素与体现。以中华民族为例,儒家的仁义礼教、传统的中医中药、以象征写意为基本特征的艺术传统、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古代科技的种种成果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积淀,即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 19 世纪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朝的丧权辱国,当时的大部分

2、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此为“千年未有之变局”。19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社会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内外矛盾十分尖锐。严酷的现实使一批知识分子惊觉于农民起义的火光和鸦片流毒及外国侵略,经世致用之学逐渐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姚莹等为首的一批进步的士大夫官吏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登上历史前台。他们开始大声疾呼危机,并从内政到外交,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指出所存在的弊端。发现危机,发出警告,要求应变,成为 19 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重大事变的契机。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民族认同心理和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古代的民族意识是以 “

3、尊王攘夷” “夷夏大防” “以夏变夷”等观念为核心,具有狭隘性。如鸦片战争前,中国官绅为狭隘的民族意识所束缚,对来华的外国人统称为 “非我族类无文化的野蛮人”,或“夷” “狄”等等,认为“夷性犬羊,难保不生事端,要加以隔离防范” 。因此,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顽固守旧、盲目自大,就是崇洋媚外、妥协投降。只有少数进步人士和官吏继承了传统民族意识中爱国、反侵略的优秀遗产, 并在反侵略的斗争过程中更新了观念,给传统民族意识注入了新的内容, 成为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开端。由忧患意识的复苏而导引的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始终坚持维护国

4、家主权和中国法律尊严这一原则,强调“法当从严”“法在必行” “我朝法律十分严密,决不许将该项鸦片带入港口”“凡经营买卖鸦片之不法商人,一经发现,必受惩罚。”禁烟已不是单纯的商业贸易问题, 而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具有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性质。鸦片战争中,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官绅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抗英斗争,表现出抵抗外侮的绝大勇气。但战争却以中国失败而结束,这使他们震惊、悲愤,也使他们逐渐清醒、冷静,开始反思。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使他们突破了闭关锁国的狭隘眼界,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大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改良政治、发展经济、改变学风的思想。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5、, 伴随着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和中华民族的日益觉醒,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升华,从林则徐、魏源到孙中山、毛泽东,都以反抗外国资本、 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主题。鸦片战争中,汉、满、蒙、回、藏等各族军民都参加了抗英斗争, 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爱国者。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认为民心可用,允许人民团练防御,可持刀杀贼。近代以来,随着清朝统治者不断地误国、 卖国, 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和深入人心,近代爱国主义逐渐与忠君相分离,到时期, 则已与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紧密联系。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 魏源、姚莹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这不仅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魄力面对现实,承认中国的落后, 还需要有勇气放弃封建统治阶级虚矫自大,顽固保守的作风, 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 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创一代新风, 从而启迪了一批又一批爱国知识分子走向世界, 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道, 使爱国救亡运动不断地发展、 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