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938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语感是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中、高考考生的成绩,甚至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工作能力。由于语感具有直觉性、内隐性和个体性,增加了我们认识语感的难度,但语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理法性和习得性又为我们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训练,进而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提供了条件。叶老很早就指出语言文字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因此,加强语言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语感的培养。现我把几点有益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整体知识积累培养语感 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培养教强的基础,知识要靠学习,靠积累获得,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

2、学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或遣词造句,或布局谋篇,或表情达意,尽皆匠心独运,文质兼美。所包含的语言、词汇句式,章篇知识既丰富全面而又规范实用,是学习的典范。阅读文章,大量感知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规则的过程,就是学习语文,萌生语感的过程。如果我们注意从语文知识的整体观念出发,按照教材的知识系列实施系统控制下的阶段教学;如果我们在进行单篇教学的时候,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有序地指导学生理解篇章的内容和形式,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实际运用方面的知识,从而掌握语文知识的整体积累,为语感能力的形式打下基础

3、。 同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科学的训练,才能提高语文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叶老的话,指出了训练语文技能的方法是“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2无非是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的时候,要从具体的课文出发,把语言文字知识当作一种语言行为规范去知道学生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的语言文学知识,直至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 二、根据语境把握语义培养语感 语义和语感是体现语言表情达意功能的最基本要素。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前者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发生

4、变化,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某种联系,而并不一致的。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狡猾”一词在字典里的义项为“诡计多端,不信任”,它的常规用法是一个贬义词。而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这“狡猾”究竟如何理解?从这一词的语言环境来看:老师佯装发怒,高高举起教鞭,又轻轻地放下,而这一点却为孩子的观察了,理解了,并深切地感觉到了。老师“爱我们”。很显然这里的词面和词里产生了差异,是原词语义的变异,再联

5、系下文“孩子的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不难理解“狡猾”是“调皮”机灵之义,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的语言动态使用现象,随着特定语言环境的被解悟,其变异也随之确定进而被理解了。 语态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对词句、段含义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时还要联系全文从整体上认识,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把握准具体的语境,懂得语境对词义、句义、段意的制约,才谈得上准确的理解。这种能力,要靠平时在教学中加以训练,对那些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3联系语境去揣摩,作出正确的回答。语感强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语境,准确把握词句的语义,语感差的学生则半天游离在语

6、境之外,不能很快作出判断,甚至理解错误,在具体的语境中,以语义的判断确切与否,与语感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诵读名篇佳作培养语感 语言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先听别人读(包括录音),在听读中仔细品味其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语言是一种信号,这个信号通过耳朵刺激大脑,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反馈。然后自己读,其又可默读,也可朗读。 读的时候,语方信号又进一步通过眼睛刺激大脑,可以更仔细地揣摩作者使用语言的精妙。最后是背诵,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背诵。在这里要引导学生找到背诵的线

7、索,或作者行文线索或作者情感发展线索,或其他线索。尽可能熟读成诵,使大脑反复受到语言信号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名篇佳作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方式和思维的过程。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都说学生学习的典范,是间接的经验。对学生认识的开始有正确的导向性。诵读就是反复感受典范语言的语境。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诵读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并

8、伴有多种思维形式。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诵读,既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风格情味,又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反复感受典范语方的情境必然4蕴含着语感产生的契机。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 由此可见,诵读名篇佳作,是促使学生逐步积累规范化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四、展开语文活动培养语感 良好的语感不应当志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受上,初步感受对于语感来说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只有在初步感觉和“意会”的基础上,赋予语感以理解的性质,达到可以“言传”的地步,这样的语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为学生运用生活材料的书面材料开辟天地。它有利于学生吸收和运用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吸收的材料越多运用材料的频率越大,语感能力的形成就越有坚实的基础。 语文活动课的最大优点在于,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为基础。它背景开阔、容量丰富,既可纳入多种语文知识,又可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在活跃思维阔视野、培养爱好、发展特长方面发挥着语文科学无法代替的作用。 在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过程中,积极进行语文活动课程的时间探索,努力为学生创设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环境氛围,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