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艺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78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艺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艺术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该如何实现既尊重学生多元化思维,又进行正确的导向呢?笔者以为,教师在语文课程行进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掌控。 一是鼓励创新,正确定位。鼓励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思维的意义、自己见解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在肯定他们思维的火花的同时,正确定位,引导学生选择核心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

2、对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争议。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令人生厌的市侩,他们随着于勒的发达与破落变化着自己丑恶的嘴脸:一会儿盼,一会儿赞,一会儿骂,一会儿躲。在课文中无疑是反面角色,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实证;也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出现时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如此拮据的生活,如此菲薄的收入却被弟弟“于勒”侵占、挥霍了大部分遗产,骂他几声“坏蛋”“流氓”“无赖”,从情理上并不为过,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去南美也未出格。还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有超出所处时空的更高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小人物、普通人有更好的生活的梦,以免除在“吃、穿、用”上的困窘,是无可厚非的。至于把这个

3、梦建立在“弟弟”身上,而且愿望越来越强烈,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确有不劳而获的因子,有贪婪的万分,但我们并不感到不可思议。学生各抒已见,课堂气氛热烈。对于学生这些多元化的视角,创造性的思维,老师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接着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点出:我们承认菲利普夫妇所作所为的“部分的合理化”,给予他们应有的同情,但更主2要的还是应批判他们身上的虚伪、丑恶一的面。这样,既体现了作品的丰富性、复杂性,又对作品主旨进行了深刻挖掘。既鼓励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又给人物的评价正确定们,引导了学生选择其核心价值。 二是因势利导,凸显核心。 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但课程行进中出现的多元化的思维并不一定都有价值,教

4、师应及时因势利导,层层推进,巧妙点拨,去除一些非语文本真的东西,凸显其核心价值。一位老师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议及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时,有学生建议搬家,这样解决了愚公一家的交通问题;有学生建议实行旅游开发,提升二山的知我度,可解决生活的不便,更可赚取大量的银子;有学生建议鼓励更多的人进山居住,逐步地改造道路;更有学生异想天开:可开山取石填海,既可平山,又可增加陆地面积,并举例欧洲的荷兰即是拦海造田,做法大同小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生的思维看似丰富,但其中有价值的并不多,因为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这一文学形式的目的往往是借助于一个虚假的(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有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这思想就是

5、寓言的核心价值所在。学习寓言如果舍本逐末,纠缠于故事的情节,就偏离了语文的本真。笔者在教授这课时,面对这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假设:如果把这则寓言的结尾改为愚公灵机一动,把家搬到了山外,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吗?学生都觉得如果这样一改故事就索然寡味。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改了以后这故事就“没味”了呢?学生最后经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这则寓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愚公这个看似有悖于常理的行为,歌颂了那种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毅力。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又因势利导,凸显了核心价值。 三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学生多元思维的

6、“赏识激励”绝不等同于“随意捧杀”。3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做纠偏工作,帮助学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分析语言特色时,有学生提出,鲁迅文章的语言似乎过于犀利,甚至有些刻薄,并结合其课外读过的梁实秋的作品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以及其他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认为鲁迅少宽厚之心,为人不够宽容。对于学生的大量课外阅读,以及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我给予了肯定,但对于其认识上上误区,也进行了严肃的纠正。指出其认识的片面性,告诉学生有怀疑精神并非是怀疑一切,鲁迅的文章之所以如此具有战斗性,语言之所以如此犀利,和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也和他爱憎分明的性格有关。他所处的时代太残酷了,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他孤身一人,自责自苦,没有答案,唯有以这如匕首如投枪的犀利的语言去战斗,去打破这似铁屋子一样的牢笼。他语言的犀利正反映着他的深刻。这样,对学生一些片面的、偏颇的认识进行了纠正,帮助他们扬弃错误观点,存留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鼓励多元化思维与坚持核心价值的选取,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相互储存,缺一不可的。只有真正做到两者并重,我们才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