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woxinch****an20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0KB
约9页
文档ID:39296341
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_第1页
1/9

第一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 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第 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拜物教 性质及其秘密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对马克思的货币职 能理论进行说明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1、 资 本的总公式2、 总公式的矛盾3、 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 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八章 工作日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1、 简单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 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3、 资本主义协作的 条件和特点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 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1、 原始积累的秘密 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3、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4、 农业革命对工业 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5、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6、 资本主义 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抽 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 系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 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 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 的流通;其研究不仅包括物的运动,而且主要是研究价值的运动 (二)研究资 本流通过程的内容资本流通的阶段、资本流通的形态、资本流通的速度、资本 流通的条件、资本流通的比例关系三)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分析剩余价 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 再生产、一个实现”一)三大理论 1、资本循环论 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资 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 2、资本周转论 即在第 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 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 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二)两个再生产 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 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 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 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所以,该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 生产理论三)一个实现 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共写七篇第一篇论述剩余价值价值怎样转化成利润这种现 象形态第二篇论述利润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因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和 生产价格的形成问题第三篇论述利润率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趋 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论述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同商业资本家之间 的分配和商业利润问题第五篇论述生息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和商 业资本家)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利息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银行 和货币流通第六篇论述资产阶级状态的土地所有权,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 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地租问题第七篇总结考察工人阶级每年新创造的 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最后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 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

马克思于 1867 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 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 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 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就是专门研究现 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 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的版 本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每出一版,都写了序或跋,这些序言和跋文构 成《资本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成为我们学习《资本论》的入 门向导有关《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马克思 自己写的,后三篇是恩格斯写的在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 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这几篇序言和跋文里,讲到了有关《资本论》的 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关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关于《资本论》的 研究对象和目的,关于《资本论》的方法和结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以及学习《资本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一、《资本论》是 1859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马克思在大学本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但主要精力却用在哲学和历史的研究上 1842―1843 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 发表意见的难事当时普鲁士莱茵省议会通过了“林木盗窃法”,公然侵犯贫民 阶级的权力不久,马克思又遇到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的经济状况 问题这些物质利益的冲突,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之一于是,从 1843 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 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 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958 年,马克思 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 《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 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 《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 册的书稿于 1859 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 或简单流通》。

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 论性的两章在 1861-1863 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 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 23 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 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 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 1863 年 8 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 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从 1866 年初开始,到 1867 年 3 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 第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 9 月在德国汉堡出版所以,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 1859 年发表的的续篇 按原计划,《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包括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

但是为了“联贯和完整”,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的内容,也扼要地收入《资本论》中, 其中关于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换过程等问题,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不因此而失去独立的科学价值例如,关 于贵金属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作了详细论述,而在《资本论》 中就只是简单地提到所以,在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时,不妨把《政 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对照着来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 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 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 论》原稿《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 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 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

究其原因,“生产方式” 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 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 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 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 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 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 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 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 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 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 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 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 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 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 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 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 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 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 5―9 段就是说明这个问 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 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 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 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 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 剥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 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 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 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 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 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 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 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 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