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269692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标要求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1课目标导航1.明确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了解秦始皇兼并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2.了解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秦始皇的历史活动,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

2、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秦统一六国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 变法使秦国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群众基础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思维点拨(2)主观条件个人作用:秦王 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2.过程先后灭掉韩 魏楚燕 六国。嬴政赵齐思维维点拨拨1.局部的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秦的统一是秦王嬴政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是

3、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只是秦统一的原因之一。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建立集权(1)皇帝制度:自称 ,集大权于一身。(2)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三者关系_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太尉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 百官(3)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始皇帝监督丞相2.巩固统一(1)奠定疆域:北击 ,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 为统一的文字。(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4)水陆交通:修筑以 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思维

4、点拨史论要旨重点精讲匈奴小篆咸阳重点精讲讲丞相等三公的设置加强了专制集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之间各自分权,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思维维点拨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行政任命代替宗法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史论论要旨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统一的措施,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是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影响深远。三、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1)焚书坑儒焚书: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 、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坑儒:因为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将460名儒士活埋。(2)修筑长城下令把 、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由于工程艰

5、巨,施工条件简陋,民夫大量死亡。医学秦(3)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加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2.评价(1)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 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过:实行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易错提醒归纳总结中央集权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易错错提醒秦朝亡于其暴政,而不是亡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如郡

6、县制)。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史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梁启超史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主题一 秦统一六国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史料二是说如果长期不能统一,诸侯混战带来的惨状不知到什么地步为止。(3)史料三说明商鞅变法取得明显效果,秦国力增强。答案问题思考(1)史料一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

7、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2)史料二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答案 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3)史料三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答案 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史论总结秦统一六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增强。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8、集权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史料一 汉代有人说: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史料二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主题二 全面评价秦始皇史料解读(1)由史料一中的可知秦始皇统治残暴,由可知其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的灭亡。(2)史

9、料二中的指的是秦始皇进行了体制创新;是指其统一全国。答案 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答案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的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答案 秦始皇苦役百姓,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是一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2)从史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答案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秦始皇是历史上有

10、名的暴君,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秦始皇“功在统一”“罪在专制”,但两者相比,历史功绩是主流。答案(3)你怎样看待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史论总结全面评价秦始皇(1)积极:杰出的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此后两千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制定残酷的刑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秦王

11、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表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B.C. D.1234答案解析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 作为最高统治者,嬴政认为自己灭六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的国家,“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而称皇帝,这是对他个人功业的

12、炫耀。1234答案解析3.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A.弘扬法家思想 B.压制儒家文化C.巩固政治统一 D.彰显皇帝威严解析 秦统一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1234答案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1234答案 措施:移民、筑城、设郡。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1234解析 本题第一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郡;第二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答案解析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