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必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2116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经典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经典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经典必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经典必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必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悉由气运郁发。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 2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刺法论 )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5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 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7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

2、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8 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 ) 9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刺法论 ) 10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 11 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 12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 13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 主之 1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5 伤寒若吐若

3、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 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17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18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19 气化则湿自化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石芾南医源 ) 20 斑为阳明热毒,点大而色鲜;疹为太阴风热,点细而色红(陆子贤六因条辨 ) 21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

4、不可与也;不渴者,不 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 ) 22 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叶天士温热论 ) 23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为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薛雪湿热病 篇 ) 24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25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6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 27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

5、主之。 29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30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1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32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张凤逵伤暑全书 )33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3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35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6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7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38 伤

6、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和,烦而悸。 39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薛雪湿热病篇 ) 40 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叶天士温热论 ) 41 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薛雪湿热病篇 ) 42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43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 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鞠通温病条辨 ) 44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5

7、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46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47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馅胸汤主之。 48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49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 平剂银翘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 ) 50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薛雪湿热病篇 ) 51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叶桂温热论

8、 ) 52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 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53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 者急用之,倍人参(吴鞠通温病条辨 ) 54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 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5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6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57 太阳病,桂枝证

9、,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 主之。 58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59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温病条辨 ) 60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 ) 61 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 (吴又可温疫论 ) 62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叶桂温热论 ) 63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叶桂温热论 ) 64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65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10、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6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67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68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69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桂 温热论 ) 70 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叶天士温热论 ) 71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吴鞠通温病条辨 ) 72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吴鞠通温病条辨 ) 73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温热

11、论 ) 7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75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76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77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79 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 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吴又可 温疫论 ) 80 在

12、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叶桂温热论 ) 81 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叶天士温热论 ) 82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薛雪湿热病篇 ) 83 主客浑受: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 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薛雪湿 热病篇 ) 84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85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86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87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88 病常

13、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以荣行脉 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89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 ) 90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 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鞠通温病条辨 ) 9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薛雪湿热病篇 ) 92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叶天士温热论 ) 93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 ) 9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14、之。 95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6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97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98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 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99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 ) 100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吴鞠通温病条辨 ) 101 论疾诊尺篇曰:尺肤热盛,脉盛

15、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吴鞠 通温病条辨 ) 102 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叶桂温热论 ) 103 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薛雪湿热病篇 ) 104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 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05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 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06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07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8 伤寒瘀

16、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109 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110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吴鞠通温病条辨 ) 111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吴鞠通温病条辨 ) 112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吴鞠通温病条辨 ) 113 独清阳明之热,救阳明之液为急务(薛雪湿热病篇 ) 114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15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116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 丸主之。 117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