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析《对话》成功的元素及其存在不足

woxinch****an20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6页
文档ID:38997062
解析《对话》成功的元素及其存在不足_第1页
1/6

解析解析 CCTV-2《CCTV-2《对话对话》》栏目成功的元素及其存在不足栏目成功的元素及其存在不足姓名:钱入信 学号:12009365摘要摘要:CCTV-2《对话》栏目以采访商界及政界要人、紧跟经济及时代热点的一档高端访谈类节目节目推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经过长期磨合,节目形态已有比较固定的风格、成熟的团队、稳定的观众群本文从节目主持人、内容定位、话题选择、创作范式等几个方面分析节目成功的元素同时对节目运行中存在的些许不足作一探讨关键词关键词:CCTV-2《对话》 谈话类节目 成功元素 不足之处《对话》是一档以采访商界名人为主的谈话节目2000 年 7 月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推出,每期 60 分钟,是央视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节目以“开放、前沿、创新”为理念,内容定位于“经济、前沿、高端” ,正如《对话》栏目官方网站所宣称的那样:“《对话》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受邀嘉宾均来自世界政要、行业领先者、具有强势话语权的标志性人物每次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 。

1由此可见,开设这个栏目的目的,显然是以精英文化为基石,将商界名流作为一种品牌隆重推出无疑,对话是成功的,那么在国内众多的谈话类栏目不断设立而又匆匆淡漠的今天,对话成功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否又存在不足?如果存在又是那些呢?带着以上疑问笔者将在下文中与读者共同探讨一、 《对话》得以屹立不倒的常青密钥:1、努力打造与节目相适应的高端节目主持人主持人品牌作为栏目品牌元素的《对话》以深度包装个性主持人、真正延长其专业生涯为目的强调经验和技术可以培养和锻炼出来,重要的是内涵、是素质英语过硬、形象成熟,最好做过记者在技巧上要足够大气、宏观,对现场有足够的驾驭力,要把嘉宾引入你的圈套,让他们既对起来又不吵起来,需要幽默而不哗众取宠、锐利而不较真抬杠主持人陈伟鸿具有相对广博的文化底蕴及他的知性沉稳的形象,也给节目选题提供较大的资源优势,形成与生俱来的竞争实力2、定位全新风格栏目嘉宾都是能够左右经济走向的权威人士、经历商海沉浮的企业巨头、见证热点事件的当事各方其中一部分,或是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前辈,或是有很深造诣的青年才俊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围绕嘉宾所属专业展开探讨,包括嘉宾独特的观点、理念,以及营销手法,并对嘉宾形成独特风格的背景原因进行探讨和梳理。

围绕嘉宾人生经历展开叙述、穿越历史厚重,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价值二是以嘉宾为核心,辐射他们所接触过的其他名流三是或者紧扣时代脉搏、社会热点的热点人物针对这一类, 《对话》内容一方面探讨嘉宾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围绕嘉宾所处的热点新闻展开话题3、为彰显谈话价值,选题坚持六个“度”2 :1)新闻性(热度):基本都是对热点新闻事件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2)层次感(深度):从宏观着眼,带有前瞻性、启示性,很有分量;3)影响力(力度):通过节目制造出关注焦点,进而引起社会关注,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如《感受吴敬琏》就引起了当时整个社会对于股市现状的热议;4)尖锐性(利度):紧盯敏感话题和争议人物如《长虹换血事件》 、 《基金黑幕》等;5)切入点(角度):新颖热播《大宅门》后, 《对话》透过它看老字号同仁堂的机遇与挑战6)追踪性(坡度):经常选择具有持续关注度的话题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对话》多推出的专题系列节目《华尔街风云》和广大观众一起从不同角度探讨这次危机的源头以及对世界经济所造成的影响;4、创新制作范式:1)重视网络节目紧随新媒体科技的发展步伐,努力拓展传播渠道除了与传统媒体合作外, 《对话》拥有自己独立的官方网站,它开设了节目视频、文字实录、栏目博客及网络视频直播栏目。

并在新浪网和央视国际网站上都设立了《对话》专用网页并利用网络与网友积极互动,适时选取网友关注度高的话题同时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利用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2)程序规范四个阶段,81 道工序,从节目的策划、资讯的准备一直到最后完成片播出,其中要经历的 81 道程序都被明确地分列出来,每道工序责任到人,甚至连嘉宾喝水的茶杯该由谁来洗都明确有人负责,所以节目始终进行得有条不紊或许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组合和这样的管理,才使这档节目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3)团队建设 :首任制片人王利芬借鉴嘉宾柳传志“建班子、带队伍、定战略”的思路,为《对话》的创作班子请来电视界企业界的名师,为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4)借用“外脑” :重视咨询策划它拥有强大的策划班子,在《对话》的策划库里,有几十个人,被称为“常委级”的核心策划有八九人,其中有北京广播学院的传播系主任苗棣、央视电视研究所的王璞、 《东方时空》创始人之一的关秀、央视社教部西部频道总监童宁、 《工人日报》的周刊副主编石述思等,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思维活跃的人;其他还包括二十多个非常热心的参与者,他们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有大学教授、影视制作人等,他们都是不定期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不断地给节目带来新的思维和理3。

5)嘉宾模式:客座(主)嘉宾+次嘉宾群的模式这里有必要加以详细解释一下客座嘉宾是本期对话的焦点,与话题连接紧密,且经常安排两个观点有明显差异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场上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交锋,使节目真正实现强对流除此之外, 《对话》的特点是在观众席首排安置若干个次嘉宾,他们一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报社记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家当两个嘉宾的碰撞太激烈时,他们可以在更加冷静的角度做一针见血的评析,可以客观地说出两种观点、两类模式的异同提问机智专业、分析深刻、建议直击要害,是不可或缺的亮点此嘉宾一般由主持人根据场上形势变化指定回答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交流的激烈度,又在峰回路转处把这种交锋引向正途,提升了质量5、实现媒体共享《对话》是 CCTV 第一个设立“栏目推广”一职的栏目每期文字资料都派发给国内几十家平面媒体,其他媒体也会将独家抢眼的选题报道提供给《对话》做参考,两者逐渐形成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结果电子媒介与平面媒体双赢二、二、 《《对话对话》》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1、栏目元素的问题1)主持人:对话经过长达十年的探索,在经历过创立初期不断变换主持人的阶段之后,最终确立陈伟鸿为常务主持。

不失理性沉稳的陈伟鸿成就了《对话》 ,但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整个栏目的发展历程,不免也存在些许不足中国文化讲究,很多主持人也显得比较温和,或者说很内敛陈伟鸿就是这种文化的最好体现,但可能是过于内敛了,导致《对话》打了一定的折扣,缺乏交锋式的“对话” 似乎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题目一个个抛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不到互动、回应,嘉宾都是某个领域内的顶尖高手,但不时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引用网友的话就是“嘉宾和观众素质都很高,很多栏目很精彩,只是主持人似乎是个陪衬,发挥的作用小了点 ”挖掘深度能力不够,所以一场节目下来,问题总在外围打转,总觉得隔层东西,看不到主持人与嘉宾内心真实想法的交锋主持人的品牌形象与节目品牌形象不同步2)嘉宾:《对话》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受邀嘉宾均为世界政要和行业领先的标志性人物由于节目强调精英路线和国际化视野,所以在话题选择上走“高、大、洋”的路子,但今天撕下神秘面纱的洋嘉宾们吸引力不再,且世界商业巨子做一个少一个,并且并非个个都货真价实国内嘉宾的精英化也常有重复的情况,联想的柳传志已经作为主次嘉宾上节目十余次,虽然《对话》声称每次联想都有新的动作,但露面如此频繁,不免老生常谈。

3)演播室:“太过单调,缺少变化” 每期节目开始,都是镜头从演播室后方观众移动到演播室的中央主持人所在位置,演播室色调以蓝白为主,桌椅均是透明材质,干净简洁,背景是“对话”的中英文字幕和“翅膀”的LOGO伴随着观众的掌声,陈伟鸿开始致辞除特别节目系列对背景稍作改动外,很少有变动礼物的运用存在不合理情况赠给嘉宾的一些和栏目相关的纪念品作为礼物,丰富了演播室内容,也达到宣传栏目,强化了栏目的理念,但有时合理性不足音乐音响 :在电视节目的策划、设计和编导过程中,栏目的音乐音响设计业很重要,它起着给节目定下基调和基本色彩的作用在电视谈话节目摄制现场这个具体环境中,音乐有其特殊的作用节目录制工作一般是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进行,在这样一个强光照射,相对封闭的陌生环境中,易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焦虑乃至恐惧心理,现场气氛不免显得压抑、沉闷现场音乐能够有效地调节场上气氛、缓解紧张心情熟悉的优美音乐可以触发嘉宾和观众的内心情感,帮助他们更放松、更自然、更顺利地表达从而达到调节节目节奏,推动节目进程的目的在《对话》现场,对音乐的使用上比较欠缺短片使用问题 :每期《对话》基本都会播放 4—5 段短片整体运用比较成功,但有时稍有喧宾夺主之嫌。

故事的选取问题 :节目 70%为纯经济类或泛经济类节目,30%节目把视角投向了民主、科技、政治等方面,比如 08 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以及《华尔街风云》系列、 《追问美国经济》属关注热点,切合高端、严肃定位但选题的故事性都不强,远不如之前的《生死陈天桥》、 《狂人马云》等几期节目,由制造商业神话的人物来诉说自己的故事讲述问题 :方式千篇一律,开头先几十秒短片,介绍某一现象、某一热点、某一人物,用一连串的疑问句,最后请出一位嘉宾每期如此,让人“审美疲劳” 节目制作上“不留白” :成片过于干净和节约,谈话节奏跳跃常见的现象如主持人有请观众发言,镜头一切换,观众已侃侃而谈,没有任何过渡从受众心理而言,此时应当有主持人示意、接话筒、开讲的过渡时间和空间省略了这样的过渡,节奏太过跳跃 《对话》是一档很好的谈话节目,但这样的语气跳跃多见,给人美中不足,离真正谈话的氛围有一定距离故事讲述的语态问题:主持人过于内敛,情绪基本不带起伏,略带播音腔之感主持语态在未来应多元化,有创造性缺少原创性和观众贴近性:首先是内容的原创性问题大部分能在重大事件发生两三周后推出,但多是从平面媒体的精英报道中提炼出来的,缺少原创性。

其次是内容的贴近性对于逐步大众化的收视人群,纯经济的话题显得生硬、晦涩刻板的内容会降低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美誉度4)栏目传播问题①编排:节目播出时间数年不变,仍是周日晚 22:00 首播在其他财经类谈话节目的播出时段纷纷调整至黄金时段,比如《头脑风暴》 、第一财经的《波士堂》、 《和谁一起午餐》等,长此以往,观众难免向同质化的其他节目分流②观众互动问题:缺乏或与观众互动效果不明显 《对话》现场观众非常高端,常不亚于主嘉宾的重量级人物出场,其余观众也是各大高校的 MBA 学生,完全有能力与嘉宾在节目的各个时段热烈互动但节目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在场外的观众互动基本没有,方式单一《对话》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个强大的资源平台,在变革中的中国今天,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为栏目提供了不竭的话题资源,规模庞大的受众群保证了优质节目所应该有的受众群当然可以说比起其他地方台主办的谈话类节目, 《对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的确是一档好节目所必备的,但最终能否生存下来并朝气蓬勃的在同样竞争激烈的谈话类节目市场脱颖而出,那还是要看观众的态度,只要观众喜欢,那就成功了1 《对话》官网 曹可凡主编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 《:不同角度的交汇 知识丰富的交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