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96561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 1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试说明 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 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了解“一五”计划(表述改变,范围扩大) 理解三大改造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 制改革(内容整合)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为“国有企业”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新增) 、兴 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

2、 海浦东的史实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了解“南方谈话” 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 决定 知识梳理 一、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一、了解“一五计划” 1、时间: 年超额完成。 2、内容:在进行 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 。 3、特点:优先发展 、 和 同时并举。 4、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 造厂等建成投产。 5、历史意义:中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为国民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点二、理解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含义

3、:是指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 2、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3、指导思想: 。 特点:是 并举。 (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实质是 。 4、过程: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是三大改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 ,走 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 行业 的高潮。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5、评价 积极: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生产 资料 到 的转变,标志 基本建立,标志我国进入 。 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6、结果:到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

4、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 转变为社 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 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从此进入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 2 -考点三、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 年)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两对) ,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主要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是 之 间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

5、功探索。 考点四、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 年 2、原因: 的影响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中 共发动 运动(内涵: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接着农村掀起 了 运动(内涵: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 3、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 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以及教训 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教训: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折,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59-1961)的一个重要原因

6、。 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五、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 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建设上,实行 的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 的指导思想。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考点六、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总: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从 到 ,从 到 的历史性转变。 2、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

7、设 正式开辟,伟大的 由此揭开序幕。3、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邓小平理论形成。 ) 考点七、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重点: 改革 中心环节: 。 内容: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共十四大(92 年)以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 为主要 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作用:使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考点八、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原因: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体制的弊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 3 -端 内容:实行 ,实行按劳分配。 过程: 率先试点;到 1987 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 制度。 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5)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九、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 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9、: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首先创办 :1980 年, (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 海、汕头、厦门;1988 年, (最大) 。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 年决定开放大连、 (属江苏省)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在这些城市 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技术产 业为主,是新型经济区,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 业园区等。 (3)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沿海经

10、济开放区已从南到 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开发开放上海 :1990 年 4 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 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 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 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浦东开放以后,发展 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

11、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 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浦东新区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 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十、了解“南方谈话” (1992 年春) 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 挫折。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条件。 时间:1992 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3) 、内容: 关于基本路线的问题: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

12、一些,步子再大一些。 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 4 -社会的本质区别。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发展问题:要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以邓小平南 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被视为改革开放的 第二次宣言,

13、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考点十一、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主要决定有: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会议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1993 年 11 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1997 年 9 月十五大主要决定有: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

14、党指导思想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 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总结巩固提高 1.(2009 年黑龙江会考 13 题)1985 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 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 力,加速经济发展”。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2010 年 1 月黑龙江会考 15 题)毛泽东在建国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针对这一 现实,1953 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手工业合作化 B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