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3879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简论清代儒学的再整理宋志明1(中国人民大学 孔子研究院,北京 100086)摘要:摘要:清代儒学家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针对宋 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由器求道。 戴震提出“道器一体” 、 “气化即道” 、 “理在事中” 、 “理存乎欲”等新观点,重申了儒家关 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恢复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清代儒学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意识和 学术独立的意识,构成儒学的第四个理论形态。 关键词:关键词:清代儒学 顾炎武 戴震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 ,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

2、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宋明理学家有比较强的哲学意识,但历史文化意识比较淡薄,他们注意发扬图的理性 主义精神,却忽略了儒学的历史主义精神。宋明理学的局限正好构成清初儒学的生长点。 清初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明朝灭亡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深刻反省江山易 主的历史教训。他们认为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脱离实际所造成的理论偏差,是明灭亡的 原因之一。为了避开宋明理学的误区,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儒 学做出再整理,以求在清廷入主中原的情况下保存儒家文化的慧命,弘扬儒学的历史主义 精神,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他们在对儒学进行再整理的时候,走的不是宋明理学的 路子。

3、宋明理学是从义理的角度契入的,他们则是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契入的,同汉代古文 经学有些相似。他们不相信宋明理学家“六经注我”的狂言,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 喜欢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学问,一反宋明理学家的学风,故而后人称他们的儒学为朴 学。他们擅长考据,促使考据学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故而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考据 之学。清初的儒学家承接着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有时也打出恢复汉代古文 经学的旗号,所以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新汉学” 。清初的儒学家认真清理宋明理学造成 的迷雾,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为保存这份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一首先着手对儒学进行再整理的儒学家是顾炎

4、武。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 曾化名蒋山墉。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清兵入关后,他和家乡父老兄弟一起毁家纾难,组织义军抗清。江南沦陷以后,他一直奔走各地,联络义士,积蓄力量。他曾十谒 明孝陵,奔走四方,宣传反清主张,准备起事以图复明。晚年深入西北,隐居华阴、富平 一带,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甚至不惜以死相抗。他在给朋友的 信中明言志向:“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 (与叶轫庵1 作者简介:宋志明(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 。汉族,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族,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5、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是儒家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哲学。是儒家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哲学。书 )颇有孔子“邦无道则隐”的气概。 针对宋明理学“明心见性之空言” ,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他引古筹今, 主张经世致用,提倡朴实学风。他厌恶空谈义理,要求把儒学当作“国家治乱之原,生民 之生计”来看待,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认为理学家偏离了儒学 的正宗,因为在孔孟时代并没有单纯的理学,孔孟的理学本来就寓于经学之中。汉代的儒 者一直延续这种传统,治群经,讲究名物训诂,始终不脱离经世致用的宗旨;到宋代以后, 由于受佛教的影响,理学家才开始附会经典,空谈义理,自以为有心得。此

6、风一开,便愈 发不可收拾,至明代末甚至到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地步,完全把儒家的经典抛在 了一边。他痛斥王学末流“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与友人论学书 ) ,丢掉了儒学的真精神。在明末的理学家那里,儒学已沦为空疏的虚学,这种情形再也不 能延续下去了。 针对宋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 由器求道。他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反于近 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旨。如论字必本于说文 ,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 ” (亭林文集卷三)为了弄清源流,他先从音韵训诂入手,研究古音训学多年,写出 音学五书

7、,奠立了古音韵学的基础。针对宋明理学的道器对立论,他提出道器统一论。 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无所寓,说在乎孔子之学师襄也。 ” (日知录 )在他看来,道器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器空谈道。要真正做到有器得道,除 了研读经书以外,还得深入实际,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他毕生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主 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考察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撰写的 日知录 , “凡经义、史学、官制、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 考证其谬误” ,开启了清初儒学的新风气。 阎若璩是继顾炎武而起的另一位清初儒学大师。阎若璩(1636-1074)字百诗,号潜邱

8、, 祖籍山西太原,自五世祖迁居江苏淮安。他沉潜经史 20 余年,撰写出古文尚书疏证这 一考据学的力作。他在明代学者梅族的尚书考异的基础上,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以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以及孔安国尚书传皆为伪书,不能 作为立论的依据。阎若璩的这一说法,经惠栋等人的补证,成为学术界公认的铁案。阎若 璩等人的这一考据学成果,对于宋明理学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许多宋明理学家都把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作为立论的重要 依据,认为这十六个字概括了儒学的基本思想,说这就是尧、舜、禹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 称为“十六字心传” 。有些理学家还把“道心”和“人心”

9、当作理学的基本范畴,就道心与 人心的关系问题大发议论。现在,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所谓“道统” ,所谓“心传” ,一 概出自赝品,竟然于史无据!这怎么能不引起人们对宋明理学学术价值的怀疑!不过,阎 若璩并没有像顾炎武那样严厉地批评宋明理学,还说过“天不生宋儒,仲尼如长夜”之类 的话。这表明清初儒学同宋明理学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到乾隆、嘉庆年间,清代的考据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著名的乾嘉学派。据 清经解一书记载,当时从事考据的学者有 157 家之多,成书 2720 余卷,足见其规模之 宏大。乾嘉学派的兴起同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政策有关。文字狱使学者不可能畅所欲言, 不得不远离现实,躲进故

10、纸堆里讨生活。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的 这两句诗是对当时学者苦楚境遇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家们已无法保持顾炎武 身上那种经世致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研究学术变成了“为学术而学术”的消遣。清廷发现,这样的考据学不但对自己的统治无害,反倒可以起到笼络士林的作用。于是,清 廷调整文化政策,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实施所谓“盛世修典”工程,编纂四库全书, 对考据学加以扶持。乾隆、嘉庆年间开设四库全书馆,延聘专家学者数百人整理古籍。乾 嘉学派以四库全书馆为大本营,迅速发展起来。 乾嘉学派包括吴派和皖派两支。吴派以惠栋为首。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 学者称

11、小红豆先生。他继承父业,秉承家学,潜心经术,研读经典数十年,著作甚丰。主 要有周易述 、 古文尚书考 、 春秋补注 、 九经古义等。惠栋治学谨慎,遵循古训, 恪守家法,唯汉古文经是信,学风有些拘执。他在理论上的贡献虽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却 是撑起考据学大旗的领袖人物,在学界的影响很大。学术界许多人都很推重他。他在考据 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惠栋之外,吴派的重要人物还有孙星衍、王鸣盛、 洪亮吉等人。吴派的学术风格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看重经典文献,不重义理诠释。他 们在典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的影响却不大,没有做出重大的理论 建树。梁启超对吴派的评价是:“在清代学术界

12、,功罪参半。笃守家法,今所谓汉学 者壁垒森固,旗帜鲜明,此其功也。胶固盲从,偏狭,好排斥异己,以致启蒙时代之怀疑 精神,几夭阏焉,此其罪也。 ” (清代学术概论,30-31 页)梁启超的这个评语切中肯綮, 比较公正、恰当、准确地揭示出吴派的学术特征。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学而不迷信,学贵自得,每每有创见,比较注重思 想理论的阐发。皖派的领袖人物是戴震。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 人。因其是安徽人,故所创学派被世人称为皖派。戴震的学问虽然很大,可是在科场上却 屡遭败绩,没有摸到进入仕途的门径。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遇到了许多学术上的难题, 亟待解决。经人推荐,戴

13、震被特召为四库馆纂修官。他博闻强记,尤精小学,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不但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而且涉足天文、数学、水利、地理等自然 科学领域,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在考据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原 善 、 原象 、 孟子字义疏证等,其中孟子字义疏证为其代表作,最能体现他的学 术风格。他采取考据的方法,揭露宋明理学的谬误,重新厘定儒学的基本范畴,建立自己 的思想体系。在他的身上,再现了顾炎武那种讲究经世致用、拒斥虚浮的学术精神,成为 清代儒学营垒中当之无愧的一座重镇。 在理气关系上,针对程朱的“理在事先”等观点,戴震提出“道器一体” 、 “气化即道” 、 “理在事中”说。他认为

14、,阴阳五行之气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气的运转流行过程就叫做 “道” 。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 (孟子字义疏证卷中)从动 态的角度看,世界是“道”的运行过程;从静的角度看,世界是“器”即各种具体存在物 的总和;从语源学的角度看, “道”与“行”同义。这样,他便从哲学和文化学两个方面雄 辩地论证了道与器的不可分的统一性,对宋明理学的“道在器先”说做出回应。程朱理学 把“道”划入形而上的范围,把“器”划入形而下的范围。戴震不同意这样处理二者的关 系,对道器关系作了新的诠释。他对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 语的解释是:“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

15、同上) , “形”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倘若没有“形” ,既谈不上“形而上” ,也谈不上“形而下” 。正是因为有了“形” ,才把道 和器联系在一起,所以说“道”就存在于“形”或“器”之中,不可能脱离“形”或“器” 单独存在。至于理,也不过是气化流行过程中的条理而已,并不是被宋儒吹胀的精神实体。 他对理的本初含义作了这样的考订:“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 ” (同上,卷上)戴震只承认有具体的“条理” ,不承认有抽象的“天理” 。他批评宋儒“不 徒曰天地人物事为之理,而其语曰理无所不在,视之如有物焉。 ” (同上)这样处理道器关 系,势必把理描绘成脱离任何载体的游魂,描绘成“如

16、有物焉”的怪影;势必割裂道器关 系、理气关系,将人引入迷茫之中, “使学者皓首穷经,求其物不得。 ” (同上)戴震以细致的理论分析和熟练的考据技术批判了宋儒的天理本体论思想,把道、器、理、气等范畴统 一起来,形成注重实际的世界观,论证了经世致用的必要性。他以朴素的实学推翻了宋儒 虚学的权威。 在理欲关系上,针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之论,戴震提出“理存乎欲”的新 观点,提出“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主张。他说:“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 得而理得也。 ” “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存乎欲者也。 ” (同上,卷上)理作为使感情欲 望得以满足的标准和尺度来说,必然同欲形成统一的关系,而不可能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他痛斥理欲对立论的不合理之处,认为此论冷漠严酷,不近人情,甚至到了“以理杀人” 的地步。他批评说,宋儒已将理学变成尊者、贵者、长者手中的“忍而残杀之具” 。 “尊者 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虽得谓之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