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8670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273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_第1页
第1页 / 共273页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_第2页
第2页 / 共273页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_第3页
第3页 / 共273页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_第4页
第4页 / 共273页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_第5页
第5页 / 共2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2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说明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实验)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思想是:1.在继承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2.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钻研教科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3.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

2、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4.注意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衔接,以实现两套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的互动效应。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单元说明:简要说明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2.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两个部分,“整体把握”是对课文的整体解读,“问题探究”引导对重点、难点的深入研究。3.关于:主要说明“研讨与”的设计意图,提供可供参考的答案,力求从多个角度提示解题思路。4.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注意启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5.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课文鉴赏与评价

3、、作者写作体会等,力求具有时代性和权威性。“表达交流(写作、口语交际)”“梳理探究”部分均设有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栏目。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有关资料”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参加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工作的有:刘真福、贺敏、熊江平、王涧、孙移山、顾振彪、黄伟、程翔、朱于国。责任编辑:王涧。审稿:王本华、黄成稳。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

4、性”。瓦尔登湖写景之精彩,情味之浓厚,思想之深刻,不亚于其他几篇课文。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如何学好这些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这里提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一、分析写景。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要过的一道门径。在

5、不同的作家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不同文章,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二、体会情感。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为情而设,情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将自己的感情调适到最饱满最充沛的状态;其次要专注于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发展变化等,要把这些课文当“情文”来读。三、注重审美。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趣味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评价。四、品味语言。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中学生学习散文

6、,品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要有充沛的感情,读出语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五、读写结合。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鉴赏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鉴赏散文作品的写作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小散文,哪怕写片段也行;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指导学生写课文赏析文章等等,起初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写成文章,表达一点个人感想就可以了。1 荷塘月色

7、荷塘月色课文研讨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一、整体把握1.欣赏景物描写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

8、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

9、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

10、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

11、”同样笼罩了全文。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

12、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3.品味精美语言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

13、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

14、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

15、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二、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

16、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 6 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 S 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3.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