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523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 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 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的论文版权 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 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本文从流行音乐自身的优点,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时代性、流行音乐的大众性 以及流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而详细地阐述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以及 自身所具有的音乐魅力。关键词流行音乐特点 时代性 大众性 文化

2、的多样性如今,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够听到流行音乐从耳边想起。可以说,流行音 乐无处不在。一个有如此多的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一定会有很多的魅力之所在。本文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流行音乐的价值之所在。一、流行音乐自身的优点首先,流行音乐的主题不仅在于其旋律优美、令人陶醉,并且还在于人们本身有生 理基础去接受它。因为人的平均心率为 75 次/分钟,流行音乐的节奏一般为 80 拍/分钟, 心率和流行音乐节拍的接近就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能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从而使循环 的血量增加,有利于肌肉吸收养料,消除疲劳。其次,流行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能够舒缓神经,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可 以使人们从

3、紧张的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中得到休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因此,流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二、流行音乐具有时代性我们都知道,从流行音乐出现到现在,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 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所以大众需要什么样 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大众欣赏和传唱。如果我们去仔细地研究一下流行音乐 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流行歌曲里就会出现那个时期的缩影。比如 说,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人是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学习雷锋好榜样 、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歌曲长大

4、的。而现在的小朋友大都是唱着成人的歌曲长大的。前几年, 歌手雪村唱了一首我们都是东北人 ,很多小朋友就会唱了。然后,有个报道就说,当学 校里问雷锋是谁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不知道,有的小朋友就问雷锋是谁啊?有的则问雷 锋是不是东北人?听了这样的报道,虽然让人觉得现在的教育存在着太多问题,同时也会 感叹流行歌曲对国民的影响有多大,而流行歌曲所具有的时代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这 种时代性,便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旦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内 容、风格的作品,流行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可以看出,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迎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促使了流行 音乐自身不断地变

5、化与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并且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流行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的引 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三、流行音乐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流行音乐是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所产生的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 等一些严肃音乐,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 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因为流行音乐的 旋律很简单,并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

6、这种平民化和大众 化,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是自己心中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进行过专 门的音乐训练或没有经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人都能够唱歌或听歌,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 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大众性的特征,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 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使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加入到学习与研 究的队伍中来,同样也推动了音乐事业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大众性促使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选秀节目大大地带动了全民的参与,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 大奖赛 、湖南电视台

7、举办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收视率及全民参与度一直居高 不下,是任何一类综艺节目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对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贡献也是有 目共睹的,可以说,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大众性是流行音乐社会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四、流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其生存发展的多元文化发展空间中 ,形成了多种类型。在王思 琦的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存在着的、 属于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就有抒情歌曲、港台流行音乐、大陆原创流行音乐、摇滚乐、 校园歌曲、国际流行音乐以及诸如民谣类、说唱类的流行音乐等。其中,有的属于表达内 容、演唱风格的差异,有的则属于文化背景、观念以及

8、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流行音 乐同样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我认为,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流行音乐的实际状况 的,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认识流行音乐复杂的文化现象。文章中还指出:流行音乐在其产 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其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产品的 生产和运作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制作与传播手段依赖于现代科 学技术成果,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在文化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商业性文 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在观念上和表现内容上,主要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其受众群主要为青少年亚文化群,其文化性质属于以这一社会文化群的思想情感为主要表达内容、具 有一定流行

9、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流行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多细胞体”的多元文化特 性,其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在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本身 具有的文化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特性构成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和特定发展阶段中 流行音乐的文化特点。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流行音乐的发展,必然 要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变化密切相关。由此 呈现出了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多样性的文化特征。这种多样 性的文化特征恰恰符合了社会发展多样性的需要,体现

10、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此在社 会生活中流行音乐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综上所述,流行音乐的存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同样有其在社会生 活中存在的重要价值。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同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 的引导作用,这些从本文的上述论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可以多听一听流行音乐,多欣赏一些好的音乐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还能够放松和愉悦心情,同样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蕴。参考文献:1曹钟强.人们为啥爱流行音乐.2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作者单位: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

11、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2、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

13、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