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积跬步以至千里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24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积跬步以至千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积跬步以至千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积跬步以至千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积跬步以至千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积跬步以至千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跬步以至千里积跬步以至千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 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积跬步以至千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 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 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迫 切需要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知识和方法。然而在我国教育理论学界,鲜见关于学生高效率 学习的专门研究,而为数极少的成果也令人不甚满意。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教授及其同仁

2、 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将针对高效率学习心理机制的 54 篇已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和实验报 告集结成册,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部在素质教育 领域科学性较高、颇具特色的学术专著。本文就品读这部著作,对其研究的丰富性、层次 性、前沿性作了详尽地探讨。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效率学习 心理机制研究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面对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如何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 使人们更快速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已成为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 而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迫切需要掌握 提高学习效率的知识和方法。据调查,62.6%的中学

3、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一般,自己的 学习效率需要提高。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现实问题的亟待解决,都需要有系统的、 专门的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理论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在我国教育理论学界,鲜见关 于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专门研究,而为数极少的成果也令人不甚满意。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 教授及其同仁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将针对高效率学习心理机制的 54 篇已公开发表的专业 论文和实验报告集结成册,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 部在素质教育领域科学性较高、颇具特色的学术专著。他们以积跬步的专业态度,走出了 自己的素质教育研究新征途。品读这部厚重的著作,令人不禁感慨于其研究的丰富性、层

4、次性、前沿性。一、丰富性高效率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为了驾驭这个复杂的问题,作者系统梳理了国 内外关于高效学习的观点与理论,提出了自己的高效学习信息加工观。通过对高效率学习 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分析,巧妙地选择了在此操作定义范围之内的高效率学习心理因素, 将高效学习的心理要素概括为七种:选择性注意、元认知、学习策略、非智力因素、内隐认知(学习) 、执行功能、创造力。该书一改过去学习研究的重学习内容轻学习方法、重智 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外显学习轻内隐学习、重学习轻创造性培养的风格,研究内容从 认知到非认知,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形成了 50 项内容各异、方法独具的独立研究,弥补了 许多过去研究中

5、的不足。如将内隐学习纳入研究,内隐学习不可否认是人类学习方式的一 个形式,目前中国教育中,对内隐学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外显学习,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已有研究表明,差生更适合于内隐学习;优生则既可进行内隐学习,又可进行外显学习。 并且,内隐学习的效果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这个结果对现实的教育是有意义的。该书 采用了调查法、测量法、相关法、教育实验和实验室法等多种数据收集手段,体现了研究 方法的丰富性。二、层次性该书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甚广,但其研究间关系明确,研究层次划分清晰。例如,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否排除干扰,集中注意于所学习的知识,这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6、其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因 此,研究主题之一的选择性注意,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能 对自己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效果和所学知识的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学习才是 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所以研究主题之一的元认知,是高效率学习的监控系统。学生 学习这种认知活动需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这样才能使学习深入和持续下去。因此,正 确的活动、强烈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性格特征等非智力因素为学生的高效率学习 提供动力源泉,这正是非智力因素主题的设计目的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学习 任务的要求、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心理特征等方面选择最佳的策略来完成任务

7、。学习 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因此学习策略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保障。每一主题研究 自成一体,又紧紧地围绕着高效率学习这一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提高学习效率模型。 三、前沿性科学研究既要有实践意义,也要有理论价值。该书较好地体现了研究的前沿性。首 先,研究使用的工具先进。合理地利用研究工具是有效获取有价值研究结果的必要条件。 全书多项研究运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硬件系统使用了诸如脑电仪、眼动仪、核 磁共振系统等多种设备;软件系统则利用了 DMDX 和 E-prime 等心理学软件编制程序。其 次,每一主题下的研究课题颇具前沿性。有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的新领域或前沿课题。比 如,负启动、

8、情绪干扰与认知干扰抑制、元监测判断、思维风格、不同认知风格的外显与 内隐记忆、视听呈现方法等。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揭示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创 建适合中国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高效率学习理论;有的研究得出了非常好的行为研究 结果,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的研究为脑认知结构、脑机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研究中部分成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相互验证,比如,有意遗忘的发展研究、有意遗忘中 认知抑制能力的发展研究、完成系列回忆任务错误类型的发展研究,外显和内隐记忆发展 研究等。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 是减负,二是提高学习效率。从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后者

9、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该书 的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作者从中国的人文环境、社会条 件、传统教育方式特点以及中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提高学习效率 模型。全书以研究结构布局,以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对他人理论的总结与创新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为目的,以心理学多领域、多视角、多方法、多工具、 多层次应用为特色。其态度严谨、诚恳,其努力扎实、有效,其影响深远、隽永。故我向 广大读者推荐本书,并以此向作者表达敬意。(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10、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

12、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