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523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 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 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 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科学思维方式这把神奇的钥匙的论 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 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 是正文。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不是解决思想问题的灵丹妙药。只有了解了工作对 象的个性,才能有针对性的

2、做思想工作;而要了解个性,就必须从思维方式入手,从转变 思维方式入手,不仅能解决其思想问题,还能完成对人的重新塑造。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科学思维方式 个性一、对思想工作传统工作方法的反思一个优秀的思想工作者应当具有解决具体思想问题的基本功。而要解决思想问题, 光靠真情感化和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作保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症下药”,这些都是做思想工作时的重要原则,但它决不 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更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药。单纯的思想问题,既包括思想 认识又包括思想意识两个方面,并不是靠真情和灌输道理就能解决的。当我们花了不少功 夫做某某的思想工作收效甚微时,我们往往从自身

3、的态度、感情上查找不足,是不是我们 的感情不够深厚,我们的态度还不够诚恳,我们的耐心和精力还欠缺,如此等等。当我们 认真检讨反思一番,积极准备一番重新来过,往往效果仍不理想。或许有时奏效了,但这 是我们的真情感化的缘故,是人家给我们面子,并不是“晓之以理”的功劳。一句话,当我 们的思想工作效果不理想时,我们只知道从自身挖根源,而不是从对象本身找原因。要解决某个人的思想问题,就需要充分了解他的一系列基本情况,比如个性、为人、 德识、才学等等。尤其是个性,堪称人的“心门之锁”,不打开它,我们的思想工作就无针 对性可言,做起事来只能是事倍功半。二、思维方式是性格的决定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

4、人的性格、气质是由人体某些物质决定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性格气质体液说。日本心理学家古川竹二则认为,人 的性格气质不是由胆汁和粘液决定,而是由血型决定的。体液说和血型说的缺陷就在于,同一血型的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而不同血型的人却有着相近的性格。由于上述学说缺陷明 显,故后来又出现了用内分泌活动差异来解释气质性格类型的激素说和高级神经活动决定 气质性格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从理论上讲,个性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所谓“先天”,即民族记忆。它一方面以 DNA 的形式存在;一方面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深藏于潜意识中。这种生理和心理的遗传, 构成了某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差别。但是,这种差别,

5、对于全人类来说是特性,而 对于同一地区民族成员来说则为共性。何况,这种先天的东西,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通 过后天因素才能起作用。其实,人的性格气质(为叙述方便以下称为“个性“)并不是由人体某些物质所决定的, 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后天逐渐养成的。个性主要是后天环境的 产物。个性的形成,虽然与遗传基因和民族文化有关,但它脱不开一方水土这种大环境, 更脱不开家庭小环境尤其是儿时的际遇。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是环境差异造成的。不同 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人文氛围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人类是迄今为止感情最丰富而又富于理性的动物,观念在人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 这

6、种支配作用,有些是我们刻意遵行的,有些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各社会成员在言谈举 止为人处世方面的差别,其实也就是观念上的差异。思维方式对个性的影响比观念还要大。观念只是为人的活动或行为确立了原则,而 思维方式几乎是左右着人全部有意识的活动。所谓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人们思考问题时的方法和形式。思维依据其所取的角度、 运行的方向和形式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不同的类型即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人们常说,某某脾气很犟,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好像性格使然生来如此,其实根子就在僵 化的思维方式;某某头脑灵活擅长解疑排难,其原因就在于他善用科

7、学的思维方式。人们 常说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变了,看问题和为人处世的风 格变了,性格变了,人也就变了。谁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三、不良思维方式例谈最常见的不良的思维方式之一,就是点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一根筋” 、 “钻牛角尖”的人。遇到问题既不前思又不后想,更不会换位思考,其思维运行固定在一点 上,故称之为“点性思维”。这种人遇到问题特别是与人发生矛盾后,总觉得自己占理,因 而惯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社会上这种点性思维的人并不多,但偶尔使用点性思 维思考的人并不少。一旦陷入情绪化,多数人就往往使用点性思维思考了。不良思维方式之二,简单思维,又可称之

8、为“两极意识”。这是一种片面化、绝对化、 教条僵化的思维方式。其观点是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黑即白。这种思维在文化素质低 下的群体中还有一定市场,还在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不良思维方式之三,情绪化思维,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思维方式。严格说来,情绪 化思维只是一种准思维态,称不上纯粹的思维方式,因为他是在强烈情绪的驱使甚至是主 宰下进行的。 “怒则失智”。盛怒之下,思维力智力被蒙蔽了,不发挥作用了,而隐藏在心灵 深处的自尊心、虚荣心、争强好胜心或一些恶念被调动起来,情绪成了人的主宰,能理智 思维才怪呢!以上是几种典型的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严重扭曲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9、,属于被抛弃之列。四、转变思维方式是“标本兼治”的妙方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会比了解其为人和德识才学要简单的多。一般而言,通过 几次谈话就能做到。在了解了他以何种思维方式为主之后,采取变换思路和角度的方法, 思想症结即迎刃而解。对于点性思维之人,我们可采用“逆向思考”、 “换位思考”,“思前想后” 的方法解决;对于简单思维之人,可用举例说明和辩证分析的办法解决;至于情绪化思考, 是多数人都容易犯的通病,只能用冷静、冷却或当头棒喝的方法解决。通过转变思维方式,还可以转变旧观念。 “转变观念”我们喊了二十多年,依靠的是灌 输“新理念排挤旧理念的笨法子。 ”其实,我们忽视了一条并不深奥的道理:思维方

10、式不改变, 转变观念很困难。诚然,观念要转变确实很难,但并非就不能转变,同样用转换思维方式 的方法,多花点时间,多用点耐心就是了。这样做的好处是,道理是他自己悟出的,不是 我们灌输的,这样新观念就容易在他头脑里扎根了。当然,要彻底改变旧的不良思维方式,确立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待于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包括创造性思维和理念思维在内的先进思维方式的全民启蒙教育。若果真如此, 中国攀登人类思维巅峰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作者单位: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

11、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2、.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13、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