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23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 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 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专德育思考与实践的论文版权 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 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诚挚热情、幽默风趣、亲切平等、 善解人意、关心爱护和人格力量的教育者,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体会到关爱、领略到帮 助、感受到温暖。实践证明,重视以人为本、实施情感教育、营造宜人

2、校园,最大限度地 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者 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 上走,就是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对于大多数中专学校,因受生源 素质的影响,德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重视以人为本、实施情 感教育、营造宜人校园,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是新时期德育工作 的有效措施。一、真诚相待,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诚挚热情、幽默风趣、亲切平等、善解人 意、关心爱护和人格力量的教育者,使学生在受教育

3、过程中体会到关爱、领略到帮助、感 受到温暖。所以,教师必须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对表现差的学生,要细心耐心分析他们 自身存在认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原因,分析存在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 一味的严厉地批评和苛刻的要求难以使他们诚心接受,反而会与学生开始觉醒的自我意识 和成人感发生冲突。出于自我独立意向以及对教师的敬畏,他们会选择逆反的动向,倘不 公开抗拒,便是默不做声或口是心非。长此下去,差生必将产生苦闷、烦恼、固执、挫折 心理,从中滋生出的厌恶与轻蔑的情绪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攻击、破坏或残忍的 行为,极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我校十分注重加强对特殊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定期指派 心理学

4、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参加心理健康指导培训,在校内设立学生心理咨 询室、心理咨询电话。同时针对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学校设立济因助学金,开展帮扶 活动,经费由学校、党员、教师共同捐献,让生活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设立 “文明礼貌示范生”、 “学习技能特长生”等荣誉称号,设立奖学金,珍惜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和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 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 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讲好一堂课之前,教师 充分的准

5、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综合 实践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 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二、齐抓共管,形成良性的育人网络成功的品德教育,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作用。在德育工作中,突出抓好 以师生共建、警校共建、片区共建为主体的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的格局。 校内,坚持开展师生共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实行校级领导挂年段、处室主任挂班 级、每个教职工联系一间宿舍的挂点联系教育制度。师生共建坚持每月考评,宿舍挂牌定 级、班级授匾示范。每个中层以上干部、每个党员与特殊生

6、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或一帮二 教育转化活动。全面构建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师生关 系融洽和谐、心手相连。校外,与人武部、驻地武警消防中队开展共建活动,共建双方发 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互帮互学,把部队纪律严明、团结协作、作风正派的优良作风带 进校园。与片区共建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区的关爱、文明之风渲染校园。经 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良性的德育网络。三、优化校园,创设温馨的育人环境人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因素影响着人的情知、情绪、情感。优化校园环境对学生 的成长进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健康向上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创建花园似的美丽校园。因为整洁美观的校园,给

7、人审美留恋,产生亲切 之感。学校在科学规划植树栽花种草和建设学校广场、学校花园的基础上,力求每座建筑 都具有育人的艺术风格。围绕学校“立志、勤学、成才、创新”的校训冠之以学生宿舍为“立 志楼”,教学楼为“勤学楼”,综合实验楼为“成才楼”, “艺术楼”为创新楼,办公楼为“诚信楼” 发挥陶行之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的教育方式,构建人性化学习、工作、生活空间。其次,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争创良好的教风、学风、教研之风,形成以研带 教、以教带学、以学风促人文之风的良好校风。二是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强调学生个 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一个民主的人际环境、一个健全 的激励机制。

8、如时间长、作业少、枯燥乏味的晚自习,同桌下下棋、前后座谈谈心、班上 讲讲故事、集体唱唱歌、有组织地看看电视新闻等是可以理解,应该允许的,安静安静再 安静是不现实的。三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着手,制定有效计划,开展“学科竞赛”、 “愉快周末”“节日庆祝” 等系列文体活动,开辟多样化文体活动场所等,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空间,让校园文化活 动成为弘扬时代精神、有益身心健康、形成校本人文精神的主陈地。其中,道德实践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怎样才 能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呢?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 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道德实

9、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符合 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 爱好与追求,因而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履行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 规范,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便将形成 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卫生学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

10、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11、.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12、,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