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1172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_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教育科研年第期总第期教育论坛创新教育经济驱动还是人性渴求葛大汇金忠明唐安国摹琴滞鳞金忠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更为凸显,当前推进 的素质教育,也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和 灵魂。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是由于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 电子计算机,现代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比尔盖茨由于独占了个人 电脑操作 系统全球 市场的,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而富有 的人,使在传统行业辛苦聚积数十年的世界级富豪,亦难望其项背。如果说农业文明经过了千年历史,工 业文 明经过了百年历史,那么,网络文明很可能在短短的年 时间内,改写人类文 明的发展进程。

2、国际间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纪国家 的地 位,取 决于这个国家中创新人才所占人口的比例。正是国际经济新一轮竞争的严峻态势,给中国教 育以极大的挑战现在的教育系统能否培养出创新的人才也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中,创新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唐安国我认为创新教育首先是观念 的创新,万马奔腾先要有一马当先其次是要有制度创新,保证创新意识和行为的成长 空间再次是教育创新,如果教育都是统一模式,当然不行。三者 中,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又是教育创新的基础。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普写过一本书,叫大棋局,提 出世纪历经群雄逐鹿,美国拔得头等,进入世纪后,美国能否继续领先,不是靠技术、靠

3、军事,而是靠制度创新,不断进取。创新是从经济出发,而其归宿在教育。教育创新着眼于人,不是庸人,是巨人,是 能超越前人的人,是敢于批判前人的人。清华大学鼓励学生暂停学业,开发新产品走入市场,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市场经济提供的机遇稍纵 即逝,如果等到毕业后办厂,可能面临完全不同的市场条件了。又如 比尔盖 茨,如果不是中途辍业搞计算机,到毕业时也许丧失创业冲动了。金忠 明你提 出了创新 的系统机制问题,确实很 重要。不然,即使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进入社会也就 泯灭 了。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口资源,但人力资源并不是很丰富,至于 人才资源,就更为 紧缺了。进入工 业文 明时代以后尤其是近二、三百年

4、来中国的人才特别是科技、经济方面为什么那么少这一现象可能与中国的教育传统也有关系。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指向是什么中国历来有“三不朽”的士人境界和 人 生追 求,所 谓“太上立德,其 次立功,再次立言”,教育理想 和官方的教 育系统都是把道德人才、政 治人才和 文学人才作为读书人终身向往的目标。而传统的道德和政治,旨在维系社会稳定,文学艺术则成为消闲娱乐的工具,在一个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商业文化都缺乏 强劲的动力。在这一教育和文化 的背景中,创新 的科技、经济人才如何产生奇怪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道德政治型守成人才,一变而为意识形态下的革命人才,如果说革命是最高、最彻底的创新,那 么它在

5、政治层面上的动作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恰恰与世界范 围内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涌现形成鲜明的反照。创造的本质琪扮种攀求寒革,粤求寒 稗 如匆碑 咚不稗释蜂如特冬娜杯作为”句能性”的解释,其本质是批判。葛大汇从现实角度看,政府提出创新教育是缘于发展经济、推动生产的愿望。对个体而言,经济也 是 人性满足的基础。但是,就“创新教育”或者说就学校教育领域而言,我认为创造 的本质是一种要求变革、要求实现的可能性,不是最终 的结果。这种可能性从心理的角度讲,是把问题作为与主体分离的对立面加以思考的对象,然后才会有对它的主观投射。从哲学角度看,是人在实践对象中,体 验到自身本质力量 的升华。从历史角度而言,是一种扬

6、弃,对事件加以独立思考,允许 自身有接纳、否定、求异的自由。然而,创新教育目前存在令人担忧的状况,它表现为一种急功近利 的、轰轰烈烈的、掺入很多成人意志、越姐代厄式 的演示。比如一些中、小学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做秀”成分甚浓 的公 开课,匠气十足的种种艺术训练等。在某些场合,教育界对创新的理解,实际是外部意志、执行命令、漂亮包装、机械操演、追求轰动效果,而忽视 了对可能具有创造力人才的培养途径和过程,忽视 了主体意识、求异思维、批判精神的建树。创新作为“可能性”的解释,其本质是批判。我曾思考过一个命题创新我们到底敢给孩子们批判多少。由于政治 的因素,我们今天不 大喜欢用 这个词。但如果

7、 我们不去这么思考的话,所谓创新教育只能是口号教育。唐安国经济、科技领域的创新,必须以成果作为评价 的标准,往往会忽略过程。而教育既然是培养人,自然不能过份地强调成果而忽视过程。创新教育可以有双 重标准,如学校 学生开发了某种软件,本身就是创新成果,同时也应该导向过程,看看他是如何取得成果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评判人的创新程度,过程如何形成,这 些难度都很高。金忠明现在创新教育喊得满天响,倒不如实实在在地研究创新教育在不 同类型、不 同层次的学校中各自以何种方式推进。如在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教育,就不仅仅是思维 训练的过程,也 可 以体现为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但在基础教育阶段,恐怕主要是培

8、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好奇、探究的性向。钱伟长教授 曾对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别提 出各自的要求,认为大学生应做到卓有成效地 自学课程教材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范围内具有独立钻研 能力博士生则需知道推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在哪里并创设条件去解决它。那么中、小学生就没问题,就不需要自学和钻研 能力从问题的层次,可 以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层次、智力层次和创新层次。中小学生同样有问题,义务教育同样有创新,自然这种创新教育更注重过程,重视思维训练和品格陶冶。但其探究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至于说到创新教育的本质是批判,确实很值得深入 思考。由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高频率的使用结果,使“批判”成为意识形态的

9、专用语,同时又 泛化到其它领域,至今使人闻“批”心惊,视“判”胆颤。从字源角度而言,批判是指评论是非,属于中性词汇,本身并不寓褒贬。但由于该词义的衍变和转换,成为某种特定用语。比如,批判常常与革命并用,所谓“批判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文化革命就是以“大批判”开路,还有什么大破“四 旧”、大立“四新”等种种口号,这种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恶果留给今人的苦 味唾弃难尽。因此,当我们在使用“批判”之词时,保持对以往历史惨痛教训的足够警醒,无疑是 必要的。同时,我还认为,批判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批判是为了创新,破是 为了立。毁坏是容易的,而建树是艰难 的。葛大汇同意你“批判是手段”的说法,但我认为

10、对学校教育而言,创新同样也是手段。刚才提到创新是经济驱动,还是人性需求实质是考虑这样的问题从目的反观创造与批判。从此意义看,我讲的批判是性格、思维方式、人 际交往氛围、民主制度的建设。只有在这 些方面具备了理想的状态,才会 实现创新和批判所欲达到的教育“可能性”。我们 当今的创新教育所要求的一切东西,应该既是经济的,又是人性的。金忠明批判和创新有一个时间上的序列,当然,从事物最终的结果看,两者都可以视为手段。而我是从批判与创新的关系分析,认为批判是手段不是目的。经济的驱动与人性的渴求也有一致的地方,在人性的需求中,生存是第一位 的,因此经济与人性并非对立 而是统一的。我们看西方启蒙教育运动的发

11、展历程,难道与工 业革命以后的物质文明、经济利益无关吗中国明代后期人文和审美教育的勃兴正是肇始于市民阶层 物质丰富和生活悠 闲。作 为教育 改革的突破 点,将创新首先置于经济层面上考虑和实施,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也可 以说是智慧的选择,就好象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一样,与经济直接关联的学校创新教育,较少社会震荡,同时也为全面的创新教育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霏瓮骂器篡嘉轰 霎 票翼嚣笼言论、在此基础上,才行为三个层面的系统把握,才会真正地浦玩创新的人唐安国创新教育离不开三个要素人性的探索制度 的创新思想 的 自由。总的说来是创设思想自由的境界。思想自由也容易

12、引起异议,另外,“有限的批判”能否导入“无限的创造”批判自然会 带来破坏力,创新也 同样会付 出代价。生物体的因子有某种变异,才有人类的进化 和发展。学校要成为学生自由成长的乐园,教师要容纳不 同的意见,对于学生向成人的挑战,对于教育过程中的创新行为,不是简单地评说“对”与“错”,而是 给 予理解,分析和 引导。金忠明学校是创新的乐园,是 自由思想的空间。对于教育的创新和自由,我认为可 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首先,从思想层面看,不应给学生设置任何的禁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正如马克思所言,罪犯的思想也要胜过白痴,人类若无思想,至今还在动物界爬行,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莫不发源于人脑中的奇思妙想。其

13、次,从言论层面看,除了诽谤和撒谎,下转第页这“五个一”应当贯穿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两个过程一是知识的发生过程,二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我们不主张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去尝试,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需要学生尝试、探索的,一是学生有可能参与的内容,二是对学生发现、应用知识是必要的、重要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家那样的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于新的情境如一位老师在预备年级教学分数除法时,以刀为例,要求学生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结果。学生甲运用的方法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学生乙运用的方法是被除数与除数都乘以。两种方法结果相同。实际上,他们是综合运

14、用了除法法则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借鉴通分的方法,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循着学生乙的思路,同学们水到渠成地自己推导出了分数除以分数的运算法则。这是学生通过“尝试”而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是一种主动的、具有创造意义的“成功”。在新知识发生过程中,恰当控制个条件,留给学生思维、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再因势利导直至学生懂得必须满足全部条件的道理实际上,教学过程是把前人发现、形成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剪裁”导演成学生再发现、再认识的过程,这就离不开尝试。这里,有意识地“缺省”某个条件,容易形成“尝试”空间,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用武之地。当然,所谓“裁剪”,并不是一节课一节课地设计,而是要整体把

15、握,先大后小,先粗后精,设计要由整体到局部,尝试则是由局部到整体。概而言之,要将学生认知的“序”与教材本身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在新知识应用过程中实行“小台阶、小变化、小综合”的教学策略运用述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了解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找到新旧知识的转化点,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不减少传授模仿,就难以增加尝试创造,因为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总量没有减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能降低。如何减少传授和模仿呢必须注意两点其一,精心设计相关准备知识,这是“减少”的关键环节其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分层呈现新知识,这是“减少”的基本方式。实践证明,

16、运用尝试成功课堂模式实施学科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主要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新的提高。陈德 华上海市闸北八中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上接第页亦不应有其它的限制,如果言论 不自由,自由的思想又从何表达即使不成熟的思想,不正确 的表达,也要本着“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精神对待之。再 次,从行为层面看,自由的界限是在宪法所允许的范围,不如此,则社会不能维 系稳定,个人的生命和利益缺乏安全和保障。制度创新和创新教育最终都离不开对此三个层面的系统把握,在此基础上,才会真正地涌现创新的人才。葛大 汇我同意两位 的表 述,不再重复。概括而言,我们从社会进 步的角度探讨创新,追寻到教育领域的创新,其本质表现为可能性、发展过程和批判精神,当然也离不开两位所讲的具体条件 的保障。创新,从教育学的角度,可 以看作体现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有质与量之差异 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如小学主 要学会 自立、自强、自信中学学会比较、建立参照、懂得选择、表现主体大学建立健康、进步、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