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整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73640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整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时空C o n s u meG u i d eE d u c a t i o nS p a c e2 0 0 9 . 8消费导刊赵新燕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1 8 1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政治工作 的若干意见中深刻地指出:“思想领域的 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 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 1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他 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 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 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 量。” 2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

2、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 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 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 远的战略意义。” 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是全社 会共同的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 重视加强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社会齐 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 的新局面。整合原系地质学上的名词,在本文中的 整合主要是指在德育工作中的每一个方面如 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与学生品德的各构 成要素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

3、行(道德行为)的每一个 方面,其内部构成的有序性和教育目标的指 向一致,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在实施过程 中他们具有连续性和渐变性,通过各个方面 的有机联系和协调运作,从而产生整体效 应。 思想政治教育中整合社会资源,就是指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 循学生思想和为发展规律及德育规律,树立 科学人文主义德育观,关注学生的生存发 展,将学生品德及形成的各构成要素融入到 所确立的理论图式中来,使其具有整体优 化、交互融合、创新发展等特征,真正实现 学生思想品质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升的价 值目标,从而推动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教育家多罗茜洛诺尔特说过:“孩 子们从生活中学习,如果一

4、个孩子生活在批 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敌意之 中,他就学会了争斗;生活在鼓励之中,他 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 了感激,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 平静的生活。” 4 这说明情境的调试和社会 资源的开发对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信任安全的实践环 境。“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 一条途径可接近学生:这就是他的信任。对 于面临着一个不可信赖的世界因而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信任就意味着使人豁然开 朗地领悟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 5 由于这样一种关系建立在尊重和肯定人类 尊严和价值的基础上,能够为德育对象的成 长创设温良宽松的情境支持

5、。社会应对学生 及学生生活情境给予双重聚焦,协助学校形 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以更好地促 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舆情是现代社会处于不同阶层人员的政 治态度、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 表现。舆情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稳 定及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将舆情研究 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探寻社会舆情 发生及表达方式,建立群体舆情汇集及分析 机制,对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具有重 大意义。 一般来讲,群体舆情的形成是由社会矛 盾产生的各种问题诱发带有倾向性的意见。 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引起议论向 舆论的转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

6、 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国 家、民族、社会的命运,更容易引起大学生 的思考,引起广泛议论,从而形成舆论冲击 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 们越来越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内心感 受,以网络为平台,公众对信息进行进一步 选择、聚合和重新组织,某种或某个特定的 问题可能会引起共鸣或引发争议,从而不断 有参与者上帖、跟帖、转贴,进而成为网络 舆情。网络舆情的出现,一般是人们对于社 会“热点”、“焦点”所发表的一种情绪化 的意见,由于身份的隐蔽性,这种情绪化的 冲动很容易被释放出来。大学生们对社会热 点、时政非常关注,校园中众多的研究时政 问题的社团往往成为话语代表。通过定期分

7、析群体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行为反应倾 向,特别是网络舆情,抓住苗头,防患于未 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将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结合起来。前者主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 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 潮”来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则 需要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 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 育全方位、立体化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的动态管理。从大学生认知过程看。大学生认知过程 可分为知、信、行三个阶段,即所谓“亲其 师、信其道、践其行”。通过老师的讲授, 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是“知”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们对老师的传授有可能相 信,有可能不相信。不相信,其结果不

8、言自 明;即使相信,很可能是一知半解或半信半 疑,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按照高校教育培养目 标,利用学生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计划、 有目的、有组织的让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生活的体验型教育活动。作为实践 性的教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 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只靠理论或单凭直 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无法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 和实践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 教育过程,它不再是“空”的“虚”的,而 是一种有的

9、放失的学习过程了。社会实践是 大学生正确认知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 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 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 则。 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校园与社会相衔接的平台,使他们能够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大学 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有助于不断加深对 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 助于是大学生社会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生 存和发展能力社会化,促进大学生角色社

10、会 化;有助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社会实践有助于 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增进对国情的 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端正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 忧患意识,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社会资源就是要弘扬民族精神。民 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撑。任何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当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 财富,民族精神一旦被激发便会放射出无限 的力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保持和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 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 果

11、,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一、整合社会资源二、整合社会资源要充分重视社会舆论三、整合社会资源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四、整合社会资源要充分重视社会资源 的挖掘教育时空1 8 2C o n s u meG u i d eE d u c a t i o nS p a c e消费导刊2 0 0 9 . 8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6 民族精 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精神动 力,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 无限增长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 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 道德规范,是

12、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 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7 在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以不同的形式 感染和教化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 名胜古迹以建筑雕塑等实物的形式展现着民 族精神;精典古籍以语言文字、图形图画等 抽象符号的形式记录着民族精神;民风民俗 以服饰、器具和节日庆典等生活习惯沿袭着 民族精神。生长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文化传 统的民族之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到这种文 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 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 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政治、文化上 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以伦比的经验。” 8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

13、才的重要阵 地,是继承、传播、创新和发展民族先进文 化的重要场所。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 学生塑造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卑不 亢、不屈不挠的精神,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 的历史和优秀的革命传统来教育大学生,不 仅能使他们振奋精神、增强自信、明确自身 的历史使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站得高、看 得远,真正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想信念。下面笔者就如何弘扬民族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论析: 以抗震救灾为契机升华民族精神。抗震 救灾的战场,将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弥坚的 精神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抗震救灾斗 争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 的契机和新的内容。 以圣火传递为导引光大民族精神。

14、在火 炬传递的每一站,我们都能在欢迎的人群中 看到中国人热切、坚定的目光和海洋般舞动 的五星红旗,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对祖国的 热爱,这更像是一次爱国精神的全球传递, 随着圣火的点亮,并展现在世界面前。正如 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皮埃尔. 德. 顾拜旦所言: “奥运会复兴不仅能促进青年人的健康及体 力 , 而 且 对 人 的 品 格 也 具 有 很 有 效 的 影 响。” 9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培育民族精 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 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 民族精神的重要 标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 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 重要的载体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5、是培育大 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具有对后 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 化力量。 以红色资源为基地强化民族精神。红色 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强化民 族精神的特殊“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把红色资源与思想 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存史、 育人、资政的作用。可利用暑假,寒假,面 向社会招录大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大学生赴革命圣地参观学 习,使广大大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接受 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践行丰富多彩的革命传 统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增进思想感情、升华思想道德境 界。参考文献 1 求是杂志政

16、治编辑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工作若干问题讲话 M 北京:红旗出版社, 1 9 9 9 ,第8 页 2 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一在共青团第 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北京:人民日报, 1 9 9 8 ,6 (2 ) 3 十七大报告 4 美 珍妮特沃思,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 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 9 9 8 ,第7 6 页 5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0 ,第3 0 2 页 6 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J 高校理 论战线,2 0 0 4 (2 ) 7 邵华泽: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六大 报告辅导读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第 3 0 7 页 8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 M 北 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8 9 ,第2 9 4 页。 9 皮埃尔顾拜旦:皮埃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