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6661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5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5.1 概述 (1)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测定意义 (2)蛋白质系数 (3)蛋白质测定方法5.2 凯氏定氮法 5.3 氨基酸氮的测定自学引导题 1、蛋白质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2、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国家标准是哪一种方法? 3、为什么说用凯氏定氮法测出的是粗蛋白的含量?蛋白质的测定意义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对于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食品 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食品配方、指导经济核算及生产过程控制均具有极 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所含的主要化学元素为 C、H、O、N,在 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 微量的 P、Cu、Fe、I 等元素,但

2、含氮则是蛋白质区别其 他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标志。蛋白质系数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含氮 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 16%,即一 份氮素相当于 6.25 份蛋白质,此 数值(6.25)称为蛋白质系数。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如玉米,荞麦,青豆,鸡蛋等为 6.25,花生为 5.46,大米为 5.95,大豆及其制品为 5.71,小麦粉为 5.70,牛乳 及其制品为 6.38。蛋白质含量测定最常用的方法 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系数而求出 蛋白质的含量,由于样品中含有少量非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通过测总氮量来确 定蛋白质含量,

3、包含了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卟啉、以及含氮色素等非氮 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所以这样的测定结果称为粗蛋白。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总有机氮量较为准确、操作较为简单的方法之一,可用 于所有动、植物食品的分析及各种加工食品的分析,可同时测定多个样品,故 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是个经典分析方法,至今仍 被作为标准检验方法。 此法可应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常量法、微量法及经改进后的改良凯氏定氮法 微量凯氏定氮法样品质量及试剂用量较少,且有一套微量凯氏定氮器。目前通用以硫酸铜作催化剂的常量、半微量、微量凯氏定氮法。在凯氏法改良中主要的问题是,氮化合物中氮的完全氨化问题及缩短时间、简化操作的问题,

4、即分解试样所用的催化剂。常量改良凯氏定氮法在催化剂中增加了二氧化钛。凯氏定氮法 (1) 原理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 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然 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根据标 准酸消耗量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消化反应方程式如下:2NH2(CH)2COOH 13H2SO4 (NH4)2SO4 6CO2 12SO2 16H2O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有机物脱水后被炭化为碳、氢、氮。浓硫酸又具有氧化性,将有机物炭化后的碳化为二氧化碳,硫酸则被还原成二 氧化硫2H2SO4 C 2SO

5、2 2H2O CO2二氧化硫使氮还原为氨,本身则被氧化为三氧化硫,氨随之与硫酸作用生成 硫酸铵留在酸性溶液中。H2SO42NH3 (NH4)2SO4 蒸馏在消化完全的样品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使呈碱性,加热蒸馏,即可释放出氨气,反 应方程式如下: 2NaOH (NH4)2SO4 2NH3 Na2SO4 2H2O 吸收与滴定 加热蒸馏所放出的氨,可用硼酸溶液进行吸收,待吸收完全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因硼酸呈微弱酸性(k5.810-10) ,用酸滴定不影响指示剂的变色反应,但它有吸收氨 的作用,吸收及滴定的反应方程式如下:2NH3 + 4H3BO3=(NH4)2B4O7+5H2O(NH4)2B

6、4O7+2HCl+5H2O=2NH4Cl+4H3BO3(2)测定方法 样品消化:样品消化步骤同常量法。将消化完全的消化液冷却后,完全转入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 观察与思考: 1、样品中加入浓硫酸后,溶液的颜色立即发生什么变化? 2、消化过程中是否有大量的泡冲到瓶颈,原因是什么? 3、瓶颈有什么颜色的有毒烟产生? 4、如何判断消化的终点? 蒸馏按图安装好微量定氮蒸馏装置。于水蒸气发生瓶内装水至 2/3 容积处,加甲基橙指示剂数滴及硫酸数毫升,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粒玻璃珠,加热煮 沸水蒸气发生瓶内的水。在接受瓶中加入 10ml 40g/L 硼酸及 2 滴混合指示剂,将冷凝管下端插入

7、液面以下。 滴定取下接受瓶,以 0.01000mol/L 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 (3) 结果计算式中 W蛋白质的质量分数,%;V0滴定空白蒸馏液消耗盐酸标准液体积,mL;V1滴定样品蒸馏液消耗盐酸标准液体积,mL;V2蒸馏时吸取样品稀释液体积,mL;C盐酸标准液的浓度,mol/L;0.014氮的毫摩尔质量,g/mmol;F蛋白质系数;m样品质量,g。(4)样品的分解条件 (1)K2SO4 或 Na2SO4 :提高溶液的沸点 (2)催化剂 :CuSO4 氧化汞和汞 良好的催化剂,但剧毒;硒粉 (3)氧化剂 过氧化氢 硫酸钾的作用加入硫酸钾可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它与硫酸

8、钾作用生 成硫酸氢钾可提高反应温度其反应式如下:K2SO4+H2SO4=2KHSO42KHSO4=K2SO4+H2O+SO3一般纯硫酸的沸点在 340 摄氏度左右,而添加硫酸钾后,可使温度提高到 4000C 以上,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消化过程中硫酸不断地被分解,水分不断逸出 而使硫酸钾浓度增大 ,故沸点升高。但硫酸钾加入量不能太大,否则消化体系温度过高,又会引起已生成的铵 盐发生热分解而造成损失:(NH4)2SO4=NH3+(NH4)HSO42(NH4)HSO4=2NH3+2SO3+2H2O硫酸铜的作用 催化剂 2CuSO4=CuSO4+SO2+O2C+2CuSO4=Cu2SO4+SO2+O2%1

9、00100014. 0)(201 VmFcVVWCu2SO4+2H2SO4=2CuSO4+2H2O+SO2 此反应不断进行,待有机物被消化完后,不再有硫酸亚铜(褐色)生成, 溶液呈现清澈的蓝绿色。 可以指示消化终点的到达 下一步蒸馏时作为碱性反应的指示剂。注意事项 (1) 所用试剂应用无氨蒸馏水配制。加指示剂数滴及硫酸数毫升,以保持 水呈酸性。 (2) 若样品含脂肪或糖较多时,应注意发生的大量泡沫 应加入少量辛醇 或液体石蜡,或硅消泡剂,防止其溢出瓶外,并注意适当控制热源强度。 (3) 若样品消化液不易澄清透明,可加入 300g/L23ml 过氧化氢后再 加热。 (5) 硫酸铜起到催化作用,加

10、速氧化分解。硫酸铜也是蒸馏时样品液碱化 的指示剂,若所加碱量不足,分解液呈蓝色不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需再增加氢 氧化钠用量。 (6) 若取样量较大,如干试样超过 5g,可按每克试样 5ml 的比例增加硫酸 用量。 (7)消化时间一般约 4 小时左右即可,消化时间过长会引起氨的损失。一 般消化至透明后继续 30 分钟即可. (8) 蒸馏完毕,先将蒸馏出口离开液面,继续蒸馏 1min,将附着在尖端 的吸收液完全洗入吸收瓶内,再将吸收瓶移开,最后关闭电源,绝不能先关闭 电源,否则吸收液将发生倒吸。 (9) 硼酸吸收液的温度不应超过 40C,否则氨吸收减弱,造成损失,可 置于冷水浴中。 (10)混合指示

11、剂在碱性溶液中呈兰绿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在酸性溶 液中呈红色。氨基酸的一般定量测定 (一)甲醛滴定法 1.原理:氨基酸本身有碱性 NH2 基,又有 酸性 COOH 基,成中性 内盐,加入甲醛溶液后,与 NH2 结合,碱性消失,再用强碱来滴定 COOH 基。 2特点:适用于发酵工业,如发酵液中含氮量,其发酵过程中氮量减少情 况等。 (适于食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3双指示剂: 36%中性甲醛溶液:以百里酚酞作指示剂,用氢氧化钠将 40%甲醛中和至蓝色。 0.1%百里酚酞乙醇溶液, 0.1%中性红 50%乙醇溶液, 0.1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4操作:同时取两份样: + 中性红指示剂,

12、用氢氧化钠直接滴,中和样液中其它酸性物质。 + 百里酚酞+ 中性甲醛+ NaOH 滴,中和了样液中氨基酸的羧基与其它酸性物质的总和。 二者之差可计算氨基酸含量(二)电位滴定法(三)茚三酮的比色法原理: -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与脯氨酸、 羟脯氨酸反应为黄色) ,并释放 CO2,其颜色的深浅及释放出多少, 均可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四)紫外吸收 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 280 nm 附近。 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三种氨基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 280nm 的光吸 收值是分析溶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一薄层色谱法(薄层层析法(

13、TLC 法) 简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而快速的层析方法,它把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 的铺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把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展开,从而 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因为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所以称为薄层层析。 它的应用范围比纸上层析更广泛,常用来分析氨基酸、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 素等。(一)原理:取一定量经水解的样品溶液,滴在制好的薄层板上,在溶剂系统中进行双 向上行法展开,样品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经过多次的被吸附、解吸、交换等作用, 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 Rf 值,不同成分则有不同的 Rf 值,因而各种混合物可达 到彼此被分离的目的。然后用茚三酮显色,与标准氨基酸进行对比,鉴别各种

14、 氨基酸种类,从显色斑点颜色的深浅可以大致确定其含量。(二)优点: 展开时间短,一般在 2030 分钟,展开距离通常只需 10 cm,且分离效果 好。 层析后得到的斑点小而清晰。 能够使用多种显色剂。 点样量少,灵敏度高。 (比纸层析高 10100 倍) 精确到 0.01ug。 也可用于大量分离500 mg,作为样品制备层析。 缺点:Rf 值重现性比纸上层析差。 分类:按层析的原理可分为: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凝胶等。(三)操作方法: 薄层板制备 样品液制备 点样:距薄板底端 2cm 处,用针画一标记作为原点。再以点样距扳子宽窄可点几个点同时 展开,点与点之间间隔 12cm。 a.可用毛细玻璃

15、管、微量吸管或微量注射器。注意要等一个点干了再点另一个 点。 展开:点样完了,放入密闭容器中(展开槽) ,倾斜一定角度 1030,下 端浸入展开剂 1cm,千万别让溶剂浸过了样点。到离顶端一部分,取出样板、 晾干、显色。 a.展开剂的有关情况:主要是低沸点的 23 种有机溶剂组成的溶剂系统,分离 效果主要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因为吸附剂在一定情况下是恒定的,吸附剂的 选择余地远远小于展开剂的选择。 b.展开剂的选择方法:.微量圆环法。.用小载波片试验,微量展开剂展开 5cm。.图解法:样品极性小,选吸附剂活性高,展开剂极性低的。 样品极性大,选吸附剂活性低,展开剂极性高。 有机溶剂极性由小到大为: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烷、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 乙酸乙酯、丙酮、正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有机酸类等。 c.展开的方式: 上行法、下行法、双向展开、单向多次展开、双向多次展开。 显色: a.喷适当的溶液,使斑点显色,即喷雾显色。 b.喷有荧光反应的物质,在紫外光下观察斑点。 c.将涂有荧光指示剂的薄层板放在紫外灯下观察。(涂板时把荧光指示剂加入到固体吸附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