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31476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我国正全面深入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面对一个新的课题, 即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 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 就历史课程来讲, 是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历史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而传统文化则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 长期以来, 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 天的许多思想, 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内涵。 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的精髓, 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课程 资源开发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 如何在此背景下传承 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爱国、 开放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在这点上, 传统文化为我 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 如孟子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 屈原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 岳飞精忠报国; 文 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张骞矢志西域, 百折不挠; 班超投笔从戎, 立威

3、边塞; 谭嗣同的 快哉赴死; 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等, 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 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 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 凝聚、 鼓舞与促进。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 奔腾不息。 西汉、 盛唐、 明初, 都是我国对 外交往频繁、 活跃的时期, 留下了很多鲜活的给后人以启迪的素材。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 对外开放教育的丰富内容, 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关键是寓教于 史, 结合材料, 不空洞说

4、教, 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案例 1如新课程必修 丝绸之路 栏目, 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你认为 古代丝绸之路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以一个形容词表述 ) ?” 学生的答案应该不外乎 “壮观” 、“发达” 、“繁 荣” 、“和平” 之类, 其中教师加以引导, 形成共识:“古 代丝绸之路是一条 繁荣 、开放 、和平 、友谊 的大道” ,而这四个形容词其实也就是古丝路的精神所在。 然后以教师主导迅速转入另一时空环境:“今天在 这条古丝路上都发生着什么? ” 突然听到这么一问, 学 生的精神为之一振: 丝绸之路今天还在吗?丝路的现在还像过去那样吗?今天的丝路又发生着怎样的故 事?

5、 这是学生先前没有想到, 但一提出来, 谁都会感兴趣。通过古代和今天景况的天壤之别, 使学生充分感 受到我们失去最多的是丝路的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的确给沿线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但她在 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定位还是源于她的精神:繁荣、 开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与管理8 年 12 月 日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许中华筅目课程资源开发案例51放、 和平、 友谊。丝路不仅仅是一条辉煌一时的商路,更是沿线各民族人民心中珍贵的一段美好记忆。 “失 去了才懂得珍惜” , 教师通过这一过程, 使学生真正意 识到: 我们失去了丝绸之路的精神, 这是所有沿线人民最大的不幸。 这样既解决了丝路历史意义这一教学 难点,

6、 同时也充分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教育。 在这当中, 老师给学生留足了空间, 收获也是非 常丰厚的。 自强、 厚德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 中华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 周易大传 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 虽非孔子所著, 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 “刚毅” 。曾子提倡 “宏毅” 。 中庸 有云:“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 辨之强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

7、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 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 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这与 “和同之辨” 有一定联系。这对于文化发展是 非常必要的。案例 2在学习新课程必修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和儒家的形成时, 有位学生提出这样 的问题:“孔子的一生怎么会这么辉煌?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让人终生受益的道理?”这样的问题, 可能考试不会去考, 但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十分有必要在课堂教学 中去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那么也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 非常想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在学生讨论的基

8、础上,教师将孔子一生的发展历程概括为 “学、 问、 思、 志、 行” , 旨在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孔子的一生历程, 并希图对学生的学习与做人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学” : 指好学、 乐学、 博学。用孔子的话讲就是 “好 学不倦”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 “问” :指不耻下问, 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在, 师之所存。 “思” : 指勤思、 深思,“学而不思则罔” 。 “志” : 孔子曰 “吾十五而志于 学” ,“古之学者为已” 。 指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自己的人生, 健全人格, 选择美好的理想与生活道路, 并且持 之以恒, 做到 “笃志” 。“行” : 指脚踏实地, 意志坚定, 自

9、强不息, 战胜困难, 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用古人的话 讲就是: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总之, 孔子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个人主观因素在于: 孔子具有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 笃志、 博学、 意志坚强、 持之以恒; 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升华, 有助于师生共同体验与感悟孔子 的人生智慧与人格境界。 礼义、 廉耻荣辱教育的一片沃土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 食足而知荣辱” ,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 周公纲纪天下的 宗旨, 是 “纳上下于道德, 而合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10、、 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 此” ;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 ” 周公之后, 德治问题成为孔子、 孟子、 荀子等知识 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管子 牧民 说:“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维” 的意思, 大致与 “纲” 相同, 所以古人经常 “纲维” 连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处在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帮助他们明辨是非、 美丑、 善恶, 对他们的成长至 关重要。 把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地应用到新 课程教学中去,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就是塑造祖国

11、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案例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就是 “仁” 的学说。关于 “仁” 的具体含义, 孔子本人没有作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还 在不断地进行研讨。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的学说, 而且还能够对孔子的 “仁” 的学说有一个初步理解呢?为此, 课堂上可以引用 论语 里面的一个故事, 即孔子家马厩失火了, 孔子回到家里, 关切地问: 伤到人了吗?而没有顾及自家的马怎样了。( “马厩失火, 问人, 不问马。 ”论语 )当然, 在马厩里面干活的人当然是孔子家的仆人了。 从这个细节, 学生可以很自然、 很 具体地感受、 体会到

12、孔子 “仁” 的学说的本质内涵, 就 是对人的关心与爱护, 即孟子所说的 “仁者, 爱人” 。 这样, 通过引用一段真实的史料, 反映出孔子在日常生 活中的一个细节, 让孔子的形象更加贴近学生, 从而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生活细节, 体会、 感悟出深 刻的做人道理, 发现孔子学说中的积极的现实指导意 义。和谐、 仁爱耐人寻味的珍贵资源 “和” 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主 张天人合一, 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而不能破坏自然, 反 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许中华:

13、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52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 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 为的基本依归。在心与身的关系上, 主张人之身心和谐, 保持平和、 恬淡的心态, 正确处理理与 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 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在民族与民族、 国家与 国家的关系上, 主张和谐共处, 协和万邦。 案例 4关于昭君出塞, 在学生当中有不同 的看法, 有的认为小女子精神可嘉, 有的认为是封建君权时代的牺牲品。很多名家的评价也不 一致, 杜甫有诗感叹: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

14、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欧阳修更是哀叹 “红颜胜人多薄命” 。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 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何 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如果在课堂 上能将上述名家的诗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 点拨学生比较、 分析, 就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昭君出塞对民族和谐、 民族团结、 边境安 定、 边疆发展的积极意义, 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 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 化就是 “精神的氧气” , 毕竟 “树的影子拉得再长, 也离不开树根; 我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15、”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 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 引导学 生明辨是非、 善恶、 美丑的界限, 让学生知道该 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 抵制什么, 以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1 董欣.珍视 继承 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 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 (5 ) . 2 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彭泽平, 姚琳.教育: 呼唤人

16、的回归和超越.教育参考, 2002 (3 ) 4 薛纪国.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论文集. (责任编辑关燕云 )“生物智慧型作业” 是指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践型素材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的, 旨在巩固 和拓展所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智慧的作业。 这种作业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一、生物智慧型作业的主要特点1在作业的主体参与状态上体现自主选择性作业的设置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爱好特长及完成作业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差异。 在设置时, 对于同一节知识内容, 可设置多个类型的作业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在作业的形式上体现开放性 从操作形式上实现了从文本向实践延伸,包括实践活动、 设计与制作、 实验与探究等多种方式; 从活动 空间上实现了从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工厂等;从呈现方式上实现了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