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85484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故乡教案(pdf) 语文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1 1313. . 故故 乡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如:獾、髀、黛、阴晦、萧索、祭祀、无端、颧骨、愕然、鄙夷、嗤笑、寒噤、惘然、隔膜、恣睢等。 2学习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一、课时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2、故乡 2 3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二、课前预习二、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并积累词义。 音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伶仃、恣睢; 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2阅读写作背景,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1919 年 8

3、 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住宅,于 11 月 21 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 月 1 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 4 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 24 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 月 24 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 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 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当时中国农民面临的现状是军阀们除了保留清朝全

4、部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3 税以外,又先后增加了印花税、烟酒牌照税等多种捐税。各地军阀都自立税局,自设税卡,自订税额,自行征收,没有任何限制。农民如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每过一道卡子,就要交一次税。到另一军阀地界,还要另交。层层盘剥,负担极重。鲁迅对这次回乡的经历深有感触,于是将不幸的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三、三、课上活动课上活动 1导入新课 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它总是牵动着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文人的关注。鲁迅 1919 年返乡时,见到了童年时的玩伴,年仅三十却满脸皱纹的章闰水。章闰水的生活状况

5、及当时中国底层百姓面临的生存状态引起了鲁迅的思考,于是他把不幸的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后概括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按着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文章层次。 3课上交流 (1)全文大意: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全文层次 故事开端(从开头至“搬家到我谋食的异地去”):回故乡的原因。 所见故

6、乡萧索景象。所感引起的悲凉的心情和错综的思绪。 故事发展(从“第二日清早晨”至“这样的过了三四天”):居家应酬待客。 两次插叙: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为下文写中年闰土的形象作准备) 对杨二嫂二十余年前形象的回忆。(与眼前的对比,显故乡衰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4 故事高潮(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至“已经是一扫而空了”):与中年闰土重逢。 两种变化:中年闰土外貌精神; “我”和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 故事结局(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离开故乡。 复杂心情:对故乡失望痛苦,对未来和下一代寄寓希望。 四、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

7、中心,思考: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完成表格作业。 附表格作业: 方面 人物 肖像 言、行、神、心等 变化的原因 二十年前的闰土 二十年后的闰土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一、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学习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课上活动二、课上活动 1学生课上交流讨论表格作业中的内容,并修改完善自己的表格作业。 方面 人物 肖像 言、行、神、心等 变化的原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5 二

8、十年前的闰土 紫色的圆脸,红 活 圆 实 的手 , 项 带 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 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 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二十年后的闰土 身 材 增 加 了一倍,紫色的圆 脸 已 变 作灰黄,而且增加 了 很 深 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 一 顶 破 毡帽,身上只一件 极 薄 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 手 已 又 粗又 笨 而 且 开裂

9、, 像 松 树皮,但手中多了 一 支 长 烟管。 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 ,动作迟疑(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 ,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以至沉默( “像一个木偶人” ) 。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 ,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脸 上 擦 着 白粉,人称“豆腐西施” ,是一个美女。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6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

10、 张 着 两脚,像一个画图 仪 器 里 细脚 伶 仃 的 圆规。极瘦。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 “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 ,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 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 神情: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 “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行动:动作顺手牵羊(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 一 副 手 套 塞 在 裤 腰里” ) ,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 ) ,跑得快( “飞也似的跑了” ) 。 2课文研读 (1)文章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

11、水生的“一气”的对比表达了“我”什么希望? 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像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 来,也不希望他们像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2)讨论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分别是哪类人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两类人的目的是什么。 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 闰土是当时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面对自己每况愈下的悲苦命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7 运,他不去思索,更不去抗争,而是寄希望于香炉的烛台,神灵可以赐福的封建思想像铁罐子一样禁锢着他。这一形象正是辛亥革命

12、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作者借此揭露了造成闰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原因,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之外,还有封建思想,特别是神灵主宰命运的宿命论思想的束缚、毒害。 杨二嫂则是市民阶层的代表。作者以既有所同情,又有所批判的态度,用一定的笔墨描写这个人物,是为了从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展开生活场景,从另一个侧面,即小市民阶层也日益困窘,来揭露当时农村的日益萧条;同时,也为了揭示旧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以突出变革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必要性。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

13、“我”心情变化的脉络。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一、一、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理解“我”回故乡心情变化的过程,理解“我”这个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课上活动二、课上活动 1作业交流与修改完善,按顺序梳理出“我”心情变化的脉络。 “我”心情变化的脉络 回故乡急切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见故乡悲凉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忆故乡沉重、忧愤 见闰土兴奋、惊异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8 离故乡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2 “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大家讨论交流文中的“我”有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同情并热爱闰土,因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痛心,因

14、闰土与自己精神上的隔阂而悲哀。虽然也流露了对个人家境衰落的某种惋惜情绪,但更多的是因故乡的萧索和故人的不幸而产生的忧虑。最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虽然“辛苦展转” ,但毕竟勇于面向未来思考未来。所以这是一个有民主的、进步的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 3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4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

15、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三三、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故乡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的生活道路,而且每况愈下的事实,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贫苦农民悲惨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指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能改变奴隶命运的重要原因。作者痛切感触到儿时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故乡的矛盾,从而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16、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故乡 9 故故 乡乡 鲁 迅 回故乡 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 心情:悲凉 到家:许多、断茎、抖 母亲:凄凉 宏儿:飞 月夜瓜地刺猹图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天空、圆月、沙地、西瓜 明快艳丽 深蓝、金黄、碧绿 美丽动人 与少年闰 少年闰土肖像: 土的友谊 紫色圆脸、小毡帽、银项圈健康可爱 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机敏 讲无色贝壳多知 互赠礼物友谊纯真 昔日杨二嫂;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圆规 泼悍放肆 今日杨二嫂 尖叫、贵人高眼、讨东西 造谣、 “塞”手套 紫色灰黄、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银项圈破毡帽、薄棉衣 红活圆实的手粗笨、开裂、松树皮 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