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5392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作品选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时期(15901600 年) 10 部喜剧错误的喜剧 、 驯悍记 、 维洛那二绅士 、 爱的徒劳 、 仲夏夜之梦 、 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 无事生非 、 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 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 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 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 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 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 死

2、,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 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 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 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2、骑士文学的特点 骑士文学的特点具有多样性,与其产生的时代具有很大关联,特点如下: (1)与封建制度相结合,或者说是封建诸侯的统治的思想工具。 中世纪是西欧不断封建化得过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产生的骑士文学必然适应了这个封建化 的过程,这必然使它成为一种思想工具。 (2)与基督教思想既有冲突又有统一 骑士文学内容中有很多都弥漫着许多宗教神秘

3、色彩,而且所宣扬的骑士精神与基督教思想 也有很大的统一,比如说,怜悯,诚实等等。但是有时也存在冲突,其实文学反映的那种 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享乐,婚姻自由等等都与基督教思想相悖。 (3)内容取材主要围绕着骑士的方方面面,比较全面的展现了中世纪骑士的精神面貌 (4)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情节曲折跌宕,充满神话般的浪漫情愫。 艺术表现上既有诗歌又有小说。3、 根据歌德浮士德表现的著名“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 士德精神”上。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 无法逃避的“灵”与“肉” ,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

4、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 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恶魔靡非斯特 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 “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 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 进的可贵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恶魔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 的体现,而他与恶魔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恶魔

5、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 、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 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 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 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 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 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 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

6、的体现。4、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其目的“只求带给 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 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 循“三一律” ,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浪漫主义终于冲 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 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2).从民主主义的立

7、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 象。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 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 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 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 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 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 写的内容。但浪漫派并不

8、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 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 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 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 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 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5、F.詹明信博士认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金钱的作

9、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 钱是一种新的历史经验,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它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压力和焦虑,引出了新 的灾难和欢乐。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获得充分发展以前,还没有任何东西叫以与它产生的 作用相比:我希望大家不要把金钱作为文学的某种新的主题,而要把它作为一切新的故事、 新的关系和新的叙述形式的来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来源。只有当金钱及其所 表示的新的社会关系减弱时,现实主义才能逐渐减。 ”6、 ) “激情压缩理智” ,这一心理学的道理在第二幕中得到生动的显示。歌德则认为是充分 发达的智力麻痹了哈的行动本能。哈姆雷特在本质上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行动家。哈姆雷 特自己也承认“审慎的思维给

10、炽热的决心蒙上一层灰色” 。这种思考围绕着如下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存在还是毁灭,你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 。 这一命题是理解哈姆雷特的一把钥匙,也是贯串哈姆雷特全部戏剧动作的思想主线。 事实上,如前所述,从哈姆雷特在舞台上一路面,他所提出的就是“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是比较能理解“哈姆雷特命题”的。儒家不思考身后之事,而 认为人活着总是有意义的,上为君王、国家、民族,下为父母、妻女、儿孙,伦理之网把 人生视为尽义务。佛道两家主张厌世脱凡,目的是追求仙境和长生不老,本质

11、上也是乐观 的。中世纪基督文化从悲欢的角度视人生为赎罪,人属于上帝,无权考虑“活与不活”的 问题, 圣经明确规定禁止自杀。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从上帝那里索回自己才产生 “活与不活”的问题。所以,哈姆雷特命题的提出,是个体觉醒的标志。 文艺复兴初起,人们对自身充满信心,不大考虑“不活”的问题,而更多想的是如何 活得快乐、活得长久。莎士比亚早期十四行诗中劝那个贵族青年结婚的绝妙理由是结婚生 子、子又生子,可以使个体的美无限地延续下去。但到了文艺复兴末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使人们对实现自身解放的可能性发笑怀疑,于是又有了“不活”的问题。哈姆雷特感到人 生无意义,而死后所去的天国也是神秘可怖的: 谁

12、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 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 愿凶杀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生不得生,死不得死,人变得无家可归。这就是哈姆雷特所道出的窘境。如上所述,哈姆雷特视人生无意义的根本点在于人类本体是丑恶的。这种丑恶,不仅 包括克劳狄斯、波洛涅斯、吉尔登斯吞、罗森格兰兹,而且包括王后乔特路德,甚至自己 钟爱的情人奥菲莉娅。哈姆雷特辱骂奥菲莉娅的一段戏也是颇为难解的。弗洛伊德说哈姆雷特对奥菲莉娅表 现了“性冷淡”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剧中交待哈姆雷特在父王死前对奥菲莉娅是非常热

13、 爱的。是由于乔特路德的改嫁叔父,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女人的看法, “美丽使贞洁变成淫 荡”云云全系由乔特路德引发而来,导致对全体女人的否定,可见母亲委身于奸王这件事 对哈姆雷特的伤害有多深。在哈姆雷特辱骂奥菲莉娅的一段中,他有一段自我剖白值得注意: 我自己还不算是个一顶坏的人,可是我还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 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性是那 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我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 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 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这不是疯

14、话。他还说, “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看来,哈姆雷特对于人类的 否定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这种深刻的悲观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罕见的;但过了 300 年, 到了 20 世纪初,却成为西方的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莎士比亚关于人性丑恶的观点,不同于中世纪,这是一种无可救赎的丑恶。哈姆雷特 虽然在克劳狄斯忏悔时因不愿送他上天堂而未杀他,但论及人生处,哈姆雷特表现出浓重 的“死后无天堂”的思想。特别是在为奥菲莉娅下葬时他对着死人头骨说的那些话,这是 一种更为深刻的绝望和虚无。在哈剧里,哈姆雷特并非全无作为,他终究运用机谋把那个充当帮凶的同学送上 了现场,并且手刃奸王克劳狄斯。但在总体上他始终被“人生

15、是一场虚无”的观念所支配, 从戏剧的开始直到生命终结以前,他面对死亡的那种平静也不是骑士的勇敢,而是对生命 的冷淡。作者借霍拉旭和小福丁布拉斯这两个形象为观众留下些许光明和温暖。但这点光 和热怎么也掩饰不住惨淡的人生和那种冷彻骨髓的虚无。这是哈姆雷特悲剧内涵之真 正所在。哈姆雷特命题是振聋发聩的。直到今日,西方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们还被它所纠缠,梦魇般地问着自己:“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7、于连的形象分析: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 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

16、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 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 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 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 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 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 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 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