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07700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案例 (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将相和》教学案例 (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案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案例 (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文短讲,探究人物,体会中心长文短讲,探究人物,体会中心将相和将相和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秦赵两 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 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 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 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长文短讲,透过三个 小故事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 涵。案例描述案例描述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将相 之间开始为什么“不和”?在课

2、文中找到根据。 (学生自由看书、标记相关语句, 老师巡视。 )生 1:我找到了:“廉颇很不服气下不了台!”主要是廉 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 。生 2:我还看出蔺相如处处让廉颇,避免激化矛盾。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认为廉颇的话有道理吗?请结 合“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来说说蔺相如当时的表现, 并且讨论一下:蔺相如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学生读书,讨论。 )师:谁能说说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上有什么表现给你的印象很 深刻?说明蔺相如有什么特点?生 3: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 气壮地说要用头撞璧,

3、让秦王既恼怒又害怕,说明他聪明、勇敢。生 4: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 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 读蔺相如的话) ,说明他不仅勇敢机智,还热爱祖国。师:“渑池会”是双方首脑会晤的高层对话会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 领导人拥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气礼貌的,你认 为蔺相如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出格”吗?生 5:秦王先失礼叫赵王“鼓瑟” ,并叫史官做记载,侮辱赵王,导致蔺相 如要怒发冲冠,要求秦王“击缶” ,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维护“国威” 。生 6:说明蔺相如有胆识,让秦王再吃“败仗” 。师:蔺相如在

4、“完璧归赵” 、 “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来的 故事“负荆请罪”发生之前,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 ,为什么?生 7:他不想“将相不和” ,他是为了祖国(生读蔺相如的话) 。生 8:说明蔺相如热爱祖国,顾全大局。师:廉颇将军呢?他又是个什么人呢?生 9: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师:廉颇知错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着荆条去请罪?难道他不怕丢 人吗?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 又会怎么说?(学生讨论,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意义。 )师:“将相和”有什么重要意义?生 10:有利于团结,团结才有力量。生 11:将相团结,就会让赵国日益强大。教后反思教

5、后反思在小学教材中, 将相和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对这类课文,老师一般 采取“长文短讲”的办法。那么既然是“短讲” ,就要求老师懂得必须“取舍” 。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强化人物”的办法,让学生通过“看 故事” ,探究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个性等,从中走进人物的心灵;对次重点 人物廉颇的理解,也通过他在“负荆请罪”故事发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 想、性格等,分析两人的“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体会主要人物蔺 相如的思想境界,进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抓主干、去枝节” ,这是我教学“长文”的一 贯做法。如果在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 ,学生的思维容易紊乱,对课文的学 习失去

6、兴趣。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始终注意对教学细节进行细致推敲,围绕 “不和”到“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读议结合,探究 人物的思想个性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就可以让学 生把握住这篇课文的主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 ”这 是我教学此课时的一个设想。当然,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做适当调 整,我在学生理解问题不清楚时会放慢教学进度,但决不会“越俎代庖” 。因此, 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比预想的课时多花了一课时的时间。我想:只有学 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这种内在联系后,思想才会豁然开朗,对探究文本逐渐产 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多花点课时来学习,时间也花得不“冤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