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62862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26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持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持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持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11热点聚焦2017年 1 月 10 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 杨波 ? ? 排版/常菁校对/郑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 发了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接受新华 社记者采访,就 意见贯彻落实等问题回 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 意见 明确了哪些重点改革任 务? 答: 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 见 提出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 时调整、整合,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 称系列。 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 应专业类别。 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 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 的对应关系, 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 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

2、职称。 在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方面, 意见突 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把品德放在专业 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 重点考察专业技术 人才的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操守和社会责 任。强调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注 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 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强 调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 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并向基层一线和作出 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 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 建立以同 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基层专 业技术人才单独评价。 进一步打破户籍、 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职称申报渠道。 打 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

3、人才职业发展通 道。 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 严肃评审纪律, 加强评审监督。 在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意 见明确提出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 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 导作用。 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 不再审批评审结果, 改为事后备案管理。 同时,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探索跨区域 职称互认。 问: 意见在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方面 提出了哪些具体举措? 答: 意见围绕品德、能力和业绩三 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 施: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实行学 术造假 “ 一票否决制”,通过违纪违规行为 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二是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 对实践性、操

4、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 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其他成果 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 考察成果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三是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 试不作统一要求。 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 确定评审条件。 四是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 献。 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技术推广、标准 制定等评价指标权重, 注重考察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 术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对引进的 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放宽 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 色通道。 五是向基层一线倾斜。 对在艰苦边远 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

5、专业技术人才,不 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淡化 或不作论文要求; 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 业技术人才, 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 求。 问: 意见在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方面 有哪些措施? 答: 为进一步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 能, 意见 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 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 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 作。 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 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逐 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符合条件的 市地和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 所、 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职称评审要化繁为简

6、,按照“于法周 全、于事简便”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评 价条件和程序,减少交叉评价和 “ 多头”评 价,让专业技术人才少跑腿、少填表、少准 备资料,减轻人才 “ 被评价”的负担。同时, 要避免 “ 一放就乱”,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 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 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问: 意见在加强职称评审监管方面 有哪些措施? 答:一是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 准备案管理制度;二是完善评审专家遴选 机制;三是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 和评审规则;四是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 五是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 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六是严禁社会组织以 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 问:

7、请您谈谈对贯彻落实 意见有什 么具体部署? 答:按照 意见要求,人社部将会同 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 职称制度改革。 力争 3 年内完成工程、卫 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技工院校教师等 职称系列改革任务,5 年内争取完成所有 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 新华社北京 1 月 8 日电保持总体稳定 适时调整整合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答记者问养老服务三大 “ 供给侧创新”助力提质升级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 关于全面 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 干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养老服务市 场全面放开, “ 老年人的切身感受”将成为 评价养老服务质量的标准。 近年来,我

8、国直面养老服务出现的各种 新情况新问题, 加紧夯实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不断加大供给侧创新,努力实现 “ 让每一 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医养 “ 联姻”牵引新一轮养老改革长期以来,养老机构 “ 养老不医护”, 医疗机构 “ 治病不养老”,使得老年人难以 获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86 岁的杨西欧老人住在成都市双流区 华孝 颐养居养老院, 以前治疗牙痛都要到 当地医院输液,来回奔波行动不便。 现在,他 只需从三楼住所搬进二楼护理院。 据了解, 该养老院内设华孝护理医院, 拥有 60 张医 疗床位,设有中医、康复、内科、营养、检验、 放射等科室,养老和医疗实现合二为一。 根据 上海市老

9、龄事业发展 “ 十三 五”规划,上海将通过政策扶持促成更多 的 “ 医养联姻”。 到 2020 年,实现全市有 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覆盖率 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 率覆盖率双双达到 100%。 由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牵头推进,目前 全国已选取 90 个地区开展国家级医养结 合试点。人力资源部也出台了相关意见,简 化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审查, 探索开展长期 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 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有条件的养老院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和内设医务 室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工作,同时推进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 建立签约服务关系,

10、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 务与医疗服务协调发展。机构嵌进社区 “ 不离家养老” 将触手可及“ 不离家养老”是很多老年人的期盼, 如何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里社区养老 驿站,85 岁的张国臣说,老伴半身不遂、瘫 痪在床,在驿站长期托管照料,自己身体尚 可,每天上午可以过来陪伴老伴,中午在驿 站吃饭,下午自由活动。 “ 老伴每月 3800 元的护理费也可以接受。 ” 近年来,北京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 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些近在身边的社区养 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帮助家庭解决 了老年人托养照护的难题,也为居家养老 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民政部已联合国家标准委、质检 总局发布 社

11、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 基本要求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 施设备配置标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标 准化做出了明确设计。 在人口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的上海, 机构养老早已是 “ 一床难求”。 2014 年下 半年起,上海启动长者照护之家试点工作。 上海普陀区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 之家就是一家 “ 嵌入”社区的微型养老机 构: 利用街道闲置楼房改造而成, 面积 1500 平方米,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和大病出院仍需康复护理或家属需要喘息服务的老年人提供近家的全护理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大 尚有潜能待激发当前, 人才紧缺是制约我国养老服务 质量提升的一个普遍问题。 据民政部相关 部门介绍,由于劳动负

12、荷重、报酬低、缺少 晋升空间等问题, 养老机构护理员年均流 失率在 30%左右。 一些民营养老院收费 低,成本高,无力招收医疗、康复、心理、社 会工作等专业技术人才。 为加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不断 拓宽渠道,全国已建成培训基地 68 家,有 134 所院校开设了护理专业, 多渠道开展 岗位培训、 在职远程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 鉴定。 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养 老人才提供就业、服务等各类保障。 然而, 目前养老人才依然存在两个主 要问题。 一是年龄偏大、流动性大、待遇保障不 足。朱芹告诉记者,上海公办养老院护理人员以退休、下岗工人及来沪务工人员为主,优势 是长期接受系统培训专业能力强

13、,也能吃苦, 弱势则是年龄偏大,不少人自己已步入老年。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文军认 为,解决养老人才欠缺又留不住人的问题, 需要持久用力,多从生活保障、居住及子女 就学等问题入手出台相应措施,使养老护 理人员 “ 引得进,留得住”。 二是职业认同感较低。 胡洁帆认为, 薪酬之外,还需要着力增强养老服务从业 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激励更多人进 入养老服务行业。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 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鼓励有条件地方建 立通过岗位补贴、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加强 以全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 为重点的人员队伍建设。同时,继续完善现有 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评价、选 拔、使用政策,并加大对养老护理员规范化培 训的支持力度。新华社北京 1 月 8 日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