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9416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实用案例研究论文: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合理使用学具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坝湾小学 魏再聪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生态课教学中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学具操作,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学到知识,让学生享受自然生态的教学过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关键词:生态课堂 学具操作 思维发展 思维兴趣 认知规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生态课堂呢?“生”意味着课堂的生命性特征、生动性特点和生成性特点;“态”包含着课堂上师生的态度、师生教与学的状态和师生的动态。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

2、一种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学具操作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广泛出现于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正是因为学具的操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宣泄。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进行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

3、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近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考,也称作“用手思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通过“用手思维”的协助,借助形象思维的支柱,达到逻辑思维的程度,并促进辩证思维的形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合理的使用学具操作,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一、精心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精心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

4、手指尖上”。心灵而手巧,手巧则心灵, “手指尖”、 “手巧”就是指的操作技能。在双手运动时,由手到脑,存在着高速信息双向传输途径,使手脑同时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则促进操作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为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是为了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此,指导学生运用学具操作要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着眼,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要从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着眼,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就必须选择好操作的内容,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活动,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在生态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

5、力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五甲班由于单位学生较多,在家预习时已在家长的引导下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所以在教学时只需做示范操作讲解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而五乙班教学时需要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环节,才能完成教学目标,顺利推导和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2、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搞堂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时间耗费,学生兴趣低落,学生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一般来说,推导抽象的法则、公式、理解应用题,辩析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等,都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具操作。如小学数学第一册中“9 加几”,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运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

6、活动,看到“一凑,二分,三拼”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时,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凭借感知形象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二、准确把握学具操作的时机,能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二、准确把握学具操作的时机,能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时机呢?时机指的是有利的时间和机会。把握学具操作的时机就是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具体来说,要把握

7、住三个火候。1、进行图式对照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状态,教师把握住这个火候,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2、改变要求认识变化的基本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时学生犹如听到“冲锋的号角”,从而奋力出击,寻

8、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底为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不变) ,推导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等等。学生很有兴趣的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从而知道要求改变了,但实际上仍然得出 S 梯= 1/2(a+b)h 的数学结论,只是操作思考的方法变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觉,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别提有多自豪了。3、在学生感到精神疲倦时进行学具操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片,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 4 份。大家兴趣来了,很快得出 4 种折法。 这时我

9、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吗?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尝试,又得出了 3 种 折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消除了学习中的疲倦。三、合理设计学具操作步骤,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合理设计学具操作步骤,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纵观我们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是按照学生“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在指导学生学具操作时,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的步骤,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经过归纳

10、学具操作的步骤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1、明确要求,作好操作准备。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还没弄清楚操作要求就开始动手,而且动手操作后不善于记录下得出的结论,操作完把学具推向一边也不好好收拾。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闹钟时,想让学生动手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可是学生却乱哄哄的乱拨一气,也没按老师的要求拨出正确的时间。针对这些情况。在让学生动手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要有明确精炼的指导语,使学生很容易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教学认识闹钟时,让学生拨动时针、分针之前,应引导学生弄清要拨出几时,时针应在哪儿,分针应在哪儿,只有让学生弄清楚“做什么”和“怎

11、么做”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操作才更准确,更有效。其次是教师要根据需要,做好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过程和操作蕴含的逻辑性。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后部分学生还不能正确在钟面上拨出时间,那就让会拨的学生或老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和讲解。2、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表象。表象这个常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头脑中的影象,是连接感知与抽象的桥梁,使人的感性认识向抽象飞跃,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学生根据要求拿出相应学具后,就要让学生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时,让学生按照使用量角器的要求,分别量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

12、少度。接着再让每个学生用纸片做一个正方形,并沿着对角线折过去,得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这两个三角形重叠,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完全相等。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否都一样?是否都是 180?最后,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再想一想说明了什么?这样把操作与思维,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感知表象。3、动口表述,加深对知识及操作的理解。思考,是学生感知表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基础,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因此,在学生每一次动手操作后,必须让他们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的认识过程,请同

13、学们评议,教师适当点拨纠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4、动脑思考,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表述,正确理解知识这是起码要求。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则是小学数学的中心任务。在前三步之后,必须让学生回过头来,闭上眼睛想一想所操作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如上所说的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就让学生从正方形的对角线折成的三角形,沿长方形对角线剪成的三角形和一般的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比较中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的结论。只有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的认识才会深化,良好的认知结构也才能够形成。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态课堂的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无论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是数学思维的发展需求,都有必要在数学生态课堂中进行合理的学具操作,只要我们数学教师精心做好准备,善于把握时机,就一定能让学具操作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添彩。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 月第一版。2、 隆阳区中小学生态课堂构建策略与实效性研究学习材料。3、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及相应的教师用书。4、部分教师数学参赛教案。5、自己的听课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