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942203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北京北京 101101 中学中学 吴宁吴宁一、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一、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在高一地理上册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难点在“地球的运动”,而要 讲清楚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地理现象,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黄赤交 角”这一部分关键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难点。(一)(一)“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概念的教学概念的教学第一,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观察地球仪,充分读图和画图,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

2、入时先让学生对熟悉的地球仪再行观察,学生 发现地球仪的地轴是倾斜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 ,教师做适当的说明:地球自转,有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 平面称为黄道面;从图上看出这两个面并不重合,有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 这个角比较稳定,目前的数值是 2326。紧接着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 面示意图(如图 1):图 1 图 2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 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 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 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地球公转示意图

3、”,注意地轴在公转过程中的指向(学 生很容易发现地轴的倾斜角度始终不变),于是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极其重要 的特征:公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黄赤交角不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思路,引 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求证而得出的,这样就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师常用的灌输法和强调学生机械记忆的 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点,并且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二)(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一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一”的教学的教学第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思路的连贯性;第二,读图、用图和画图依然是这部分内容的训练重点,可以将极抽象的知识 具化和简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

4、请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的立体示意图”(图 3),教师先交待图中一 些重要的信息点:图中的平面表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面,A、B、C、D 四 点表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四个不同位置:图 3教师说明在太阳射向地球的多条平行光线中,只有从黄道面上射来的是直射光 线(即垂直于地表、立竿不见影的太阳光线),图中所示四条为太阳直射光线; 在黄赤交角图上加画太阳光照的影响(如图 2),然后请学生在已画出的三条 太阳光线中找出直射光线,并且说明直射点所在纬线是如何确定的。接下来将 两张图结合起来分析:地球公转至 A 点时,太阳直射在北纬 2326线上;公 转至 B 点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当运行到 C 点时

5、,太阳直射在南纬 2326 线上,继续运行至 D 点,太阳又直射于赤道上。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应产生深刻 印象:太阳直射点(即太阳直射光线在地表的入射点)在地表的位置不是固定 的,而是在不断移动。(三)(三)“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二”的教学的教学第一,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第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归纳能力,将其认识提升到规律性的知识层 面;第三,趁热打铁,布置紧扣知识点的小练习,加以落实,及时反馈、及时修正 和补漏。介绍“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早就注意到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给地球带来 的影响。他们将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的过程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 目的是

6、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生活。由图上 AD 点进行说明:地球位于 A 位置时,太阳直射北纬 2326,是每 一年的 6 月 22 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位于 B 位置时,太阳直 射在赤道上,是每年的 9 月 23 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地球位于 C 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南纬 2326,是每年的 12 月 22 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 球的冬至日;地球运动至 D 点时,阳光又直射在赤道上,是第二年的 3 月 21 日 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春分日。二十四节气流传很广,欧美国家以“二分二 至”来划分四季,我国南方冬至吃糖水圆子,北方吃饺子。学生还联想到一首 “二十四节气歌”,可以更

7、快更好地记忆。小结上述分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动手画图:地球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规律(边画边联系公转图,判断移动的趋向)。图如下:(以北半球为准)图 4学生通过该图可以领会南北回归线的含义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地 球公转一周,直射点相应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然后布置练习:作业与练习作业与练习 1 1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下列光照图的日期及节气(北半球)图 5(2)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区域是:(3)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区域是:(4)北京有无直射机会?(5)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趋向?通过练习明确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得到的太阳辐射

8、能较其它地区更多,所以是五带中的热带。(四)“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影响”的教学在前面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思路,进一步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 的影响。第一,要通过分析形成较系统的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第二,训练和培养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展宽知识的外 延;第三,重视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收获更多;第四,仍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的联系。先请学生观察课本上“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光照图”,注意图中所 标出的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数值并作出比较。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 的方式,可以分成三个任务:一是讨论夏至日不同纬度

9、的正午 太阳高度的分布 不规律;二是讨论冬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三是讨论春秋 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小组发言最后可归纳成一条规律性的认 识: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任何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都由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学生的生活体验设问:不同季节,南向窗户中入射的光照面积是否一样?正 午时分在太阳下的影子长短一年四季是否都相等?教师可以北京为例,画示意 图说明(图 6)(注:A、B、C 为二分二至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图 6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得出结论: 近大远小(即随直射点的移近,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 北京的正午太阳

10、高度减小。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的夏至日)北京的正午太阳 高度达最大值,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的冬至日)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少。对某一地区来说, 一年中所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与太阳高角度的大小相关,对全球来讲,由 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太阳辐射能量在地表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相应的思考题如下:作业与练习作业与练习 2 2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图 7(1)这是()月()日前后地球光照示意图,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规律是?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 )值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 )值(2)改错:从该日后,

11、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更加缜密。 在总结全课的基础上,可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黄赤交角如增大为 30 度,会产 生什么影响?学生可以讨论分析: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将增至 30 度,那么太阳 直射的范围会扩大,即热带的范围将扩大;而南北极圈的度数由 6634减至 60,这意味着寒带的面积也将扩大,那么温带的范围就将缩小;北京夏至日 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等等,如此则地球表面的热量将重新分配;也可以逆 向思维:如果黄赤交角不存在,即黄道面和赤道面重合,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学生很快答出:太阳直射点将固定在赤道上,不再南北移动。那么

12、某地 (如北京)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将不再变化,得到的太阳辐射能也不再随 时间变化,就此意义来说也就没有了四季的区分;对于全球来说各纬度所获得 的太阳辐射能也不随时间而改变,是一个稳定的量。通过这些讨论从另一侧面 证明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重点内容的理解。总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拓展思路,提高学生获取新知 的能力;尝试合作交流的愉快和丰厚的收获。二、教案二、教案课题课题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课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要求:(1)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黄赤交角的存在和

13、基本保持不变;(2)理解黄赤交角的涵义,并记住其数值;(3)理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周年移动规律;(4)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2. 能力要求:(1)通过读图、画图和讲解,使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力、分析和推理判断能 力;(2)通过对地理现象的比较和分析,不断增强归纳和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性 的认识。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1)认识地理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正确认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由表及里分析地理现象背 后的原因;(3)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探究的意识。教学重

14、点、难点1.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法教学手段1. 板图:(1)黄赤交角示意图(2)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图(3)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示意图2. 投影片:(1)黄赤交角示意图(2)地球公转示意图(立体)(3)6 月 22 日、12 月 22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4)作业与练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略见教学思路分析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以北半球为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纬度分布: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季节变化:近大远小点评:点评:“黄赤交

15、角及其影响”这一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上册的第一个难点,难就难在 还未学过立体几何“二面角”的高一学生不仅要认识黄道面与赤道面所形成的 二面角“黄赤交角”,还要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这对学生的空间想 象力要求较高;同时这一课也是重点。因为这一知识对后续学习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搞懂这一课内容,就会使他们顺畅地进入下一步的 学习;反之,学会会对以后的学习感到吃力,并影响学生今后对地理学习的积 极性。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探讨和研究这一课的教与学。为此,区进 修学校特意将青年地理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教学片断的选题定为“黄赤交角及其 影响”。吴宁老师在这次基本功大赛中获高中组教学全能第

16、一名。吴宁老师这一课在教与学两方面都下功夫设计。在教师方面,她尽量用直观的 方法,还自创“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立体图等,让学生一目了 然;此外她非常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影子在四季的长短变化、射进室 内的太阳光照面积大小的变化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讲课时设计层层深入的 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用小练习及时巩固和 落实。在学生方面,她精心设计问题,提倡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如讨论黄赤 交角数值的改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时让学生互相交流、撞击,分享经验,提高 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参与。本课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节 奏明快,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101 中学高级教师 何群年级高一 学科 地理版本期数 内容标题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分类索引 号G.623.2分类索引描述 教学法主题词黄赤交角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