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91995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 作者:佚名阅读:707 次上传时间:2005-05-17推荐人:lily-801 (已传论文 49 套)简介:简介: 报告用现象学的场所分析方法, 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人在场所中的活动以及无所不在的时间等几个方面来认识景观作为栖居地的含意,是人的生活与体验的空间,使景观或场所具有意义的关键是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关键字:关键字:景观 栖居地 含意 引言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

2、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上海辞书出版社);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 Naveh,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Websters 英语大词典,1996)。)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

3、 Meinig 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 1976 ):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本文则从景观的场所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观是体验的和生活的。1、景观的栖居地含意:内在人的生活体验1.1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Meinig,1976),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

4、最高标准:所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

5、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引水筑路,如何轮种和配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懂?quot;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周礼地官)。城市中的红线栏杆、籓篱城墙、屋脊之高下、门窗之取向,农村的田埂边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运河驰道、边境防线,无

6、不是国与国,家与家和人与人之间长期竞争、交流和调和而取的短暂的平衡的的结果,即 Jackson 所谓的政治景观(1984)。1.2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kerg-shulz ,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

7、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Relph,1976; Tuan,1975;Jackson, Norberg-schulz,1979)。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场所的物理属性场所由空间和特色两部分构成(Norkerg-shulz,1979),也可理解为空间和资源特征。关于空间的结构的分析,一个是点-结-线-面模式,最典型的是 lynch 的节点标志路径边沿区域模式(Lynch,1969),

8、和“内-外“(Outsider-Insider)模式(Ralph, 1976)。后者可通过底面、顶面、围合、豁口、边界等元素来分析,并通过向心性、指向和节奏来强化空间感。在中国人的景观认知模式中,场所现象的空间更象“盒子中的盒子“,无论是风水模式、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空间构图、宗教神话中的洞天福地,都体现了这种空间模式的存在。所以,关于中国人对空间的感知方式,可把它称为葫芦模式,由五对元素构成,即:围护与屏蔽,界缘与依靠,隔离与胎息,豁口与走廊,小品与符号(俞孔坚,1998)。点-线-面模式与葫芦模式是可以结合的,这种结合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空间的把握(俞孔坚,2000)。而空间的特色则是由更为具体的

9、物质成份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它具体描绘了构成空间的元素或成份,物体质地,光线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围(Atmosphere)。如哈尼族村寨景观中兰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绿色的森林,青灰色的块石路面,淙淙的白色山泉,反映天空的水田,黄褐色的泥墙,长着青苔的房顶,着红衣服的哈尼少女,草把子中的黄色鸡蛋,背上竹笼中的小猪,伴随着土掌房顶袅袅青烟,赶着老黄牛回家的老人的吆喝声,竹筒烟枪的呛味和竹筒饭的消香。所有这些共同铸成了一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这些都形成了景观的地方个性,或地理性格(Geographical personality)。但地方的这种个性并不能只依赖于地方本身的属性反映

10、出来,正如对一个人个性的描绘不能仅靠其容貌的勾画一样,景观的地方个性,或地理个性需要在与其它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出来,而尤其是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突显出来(Baker, 1992) 关于主体人的内外关系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而后者是景观的印象。后者以一种走出景外看景的距离感和主客观分离的姿态来研究景观,导致了景观作为风景的艺术观,以及景观作为实证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和系统概念的科学观,人文地理学及现象学则强调对景观的地方性的认识必须是人在景中的,Jackson(1984)对景观的理解正是基于此。他认为景观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们观看的对象;景观是一种社

11、会生活的空间,景观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这与实证主义的主客观分离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景观的评判是作为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评判和认识的;所有景观都表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经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创造天国的理想;景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景观是对社会的表述,是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所以,景观是一本历史的书。 关于场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动:定位和认同场所(地方)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中心,与其说场所是通过其地点、属性或者社区所定义的,不如说它们是通过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体验所定义的(Relph,P141)。场所在

12、英文中的含意与发生,产生(Take place)相联系,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文化中关于世界创生的传说都是把混沌无秩作为世界前的状态。当天地分开,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人文开始成形之时,便有了场所。所以场所使无变为有,从无秩走向有秩,所以场所的形成在于对世界的组织,将世界分化为性质上各有区别的独特的中心,并使其有结构以反映和引导人们的体验。而要获得场所,感觉到场所的存在,则依赖于人的体验,这决定于两个方面:即:定位和认同,前者说明人是否感觉到以某地方为中心或节点的秩序的存在,后者则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与客观的秩序发生共鸣与和谐。如果两者是肯定的,则场所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有场所感的

13、。否则,要么是在空间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无所适从;要么所从不适,而茫然不知所去,这便是场所感的丧失(Placeless)(Relph,1976)。a.首先关于定位,它主要和空间的结构特征相对应,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葫芦模式,如以穴位为中心的四神兽风水图式,便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空间定位模式。基于这一模式,中国大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地方系统,或国土定位系统,在最大尺度上的定位结构是仰观天象、星座,地分经纬,以昆仑为祖山,长江、黄河、五岳为四至和环护,次级定位系统则围绕州府、县衙,辩龙山、龙脉,以分玄武朱雀,明朝山案山、水口,偶尔标以风水亭塔。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定位座标,使栖居者明白其在天地中的位

14、置,犹如座胎于母亲子宫中的胎儿,依偎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中,获得安宁的栖息。中国人的葫芦模式是一个栖居的模式,是一个基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定位模式。林奇的点线面模式则给运动于景观中的人一个空间定位系统和参照,通过这些空间元素,形成整体城市的印象,指导人在城市中的运动。节点的向心性,道路的指向性以及空间的节奏和变化,都使场所的秩序感得以强化。在哈尼族的空间秩序中,山体被划分为上、中、下三段,上面是自然丛林、云雾弥漫,阴雨连绵,寒冷而潮湿,它们是属于自然?quot;神“的“龙山“;中部是安营扎寨的场所,海在 15002000 米之间,那是属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其中上半部紧邻自然之神的地方是寨门

15、,界定了人神的边界,由此往下形成村寨,那是人的场所。下半部则是属于人与自然共生的,即层层的梯田,那是需要人与自然力相适应的。第三段便是梯田以下的低海拔河流谷地,那里气候炎热,虫蛇盘据,瘴疫流行,那是属于荒野自然的。在天地人神的关系中,人获得了安栖之地;如哈尼族古歌所唱“上头的山包做枕头,下头的山包做歇脚,两边的山包做扶手,寨子就睡在正中央,神山神树样样不缺,寨房秋房样样恰当“。(见王清华,P87)家中的小孩生病后,父母就会在哈尼村寨以外的山间路口,设立些指路牌,以招幼儿魂灵回归;哈尼族送葬的挽歌“米杀威“中,有这样的唱词 “ 奶奶回去的道路有三条,左边是荆剌丛生的坡路,你不要走;右边是悬崖陡壁

16、的险路,你也不要走;要走中间那宽敞明亮的大路,大路尽头就是打俄(祖居)地方;哈尼祖就在那里等着“。这种在丧葬所念的“ 指路径“充满着对人在其生活场所中的定位的描述(见王清华,P151-152)。对外人来说,叠叠的哈尼梯田似乎无路可通,但哈尼族的农夫们告诉你,有大树的那个田埂是可以走行的。在几个田埂会聚的地上,是几棵大树,树下溪流潺潺,三五磐石,那是夜暮降临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这种景观结构元素的存在,使景观中的人的活动有了指向,有了秩序。 b.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融洽的结果,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