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控制,让化学合成更简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849749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应控制,让化学合成更简单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反应控制,让化学合成更简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应控制,让化学合成更简单(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尧版式院张双虎 校对院么辰 圆园11 年 1 月 31 日星期一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愿圆远员9191-8191 耘原皂葬蚤造押shzhang岳泽t蚤皂藻泽援糟灶粤源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 猿 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 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源缘83 82614597 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 82614588 传真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 8037 号 零售价院1援0园 元 年价院228 元 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本报讯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化学科学部 (简称化学科学部) 在京召开重点 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学术交流会议,

2、对 2006 和 2008 年度资助的 95 个重点项目分别 进行了结题验收和中期检查。重点项目承担 者、评审专家及基金委管理人员 300 余人参 加了会议。 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在开幕式 上简要介绍了科学基金面临的新形势,希望 评审专家能按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 真审查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从项目计划执 行情况、 研究成果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 国际 合作与交流情况以及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等 几个方面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中期检 查和结题验收意见将由学科反馈给项目承担 者,学部希望项目承担者能够根据专家建议 改进研究工作,使这次检查交流会议达到促 进项目实施的积极作用。 化学科学部副

3、主任陈拥军在会上指出, 科技评价是根据项目特点对项目进行管理的 一种管理方式,检查和验收的目的在于促使 项目负责人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在符合科 学研究规律的前提下,更从容地开展创新性 研究工作。 学术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各类项目由于其研究特征、 研究方式、 研究领域的不同, 表现出学术评议 标准的差异性。 对于基础研究, 无论是人才项 目还是研究项目,在评价过程中都会看论文 发表情况,但不能把论文看做学术评价的唯 一标准。 随着科学研究形势的发展, 基于发达 国家的经验和我们自身的科研工作特点, 我 们在学术评价中面临着四个转变,即从评价 论文数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从

4、评价研究工 作的一般创新性向注重科学研究价值和原创 性的转变,从评价锦上添花的工作向注重系 统性研究工作的转变,从评价一般跟踪性工 作向特色性和具有引领作用的研究工作转 变。 对重点项目应着重考察是否形成特色、 形 成深度、 形成体系、 形成影响。与面上项目不 同, 重点项目应当体现有限目标、 有限规模、 重点突出的原则, 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 有效 利用国家和部门科学研究基地的条件,积极 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陈拥军说,“十二五” 期间, 科学基金总量 将显著增加, 面上、 重点、 重大等项目的研究年 限和资助强度都有新的变化。 重点项目在平均 资助强度增大的情况下, 应更注重考察项

5、目实 施的实际效果, 不能是简单的拼盘, 要体现出重点项目的特征,表现在研究潜力的挖掘, 研 究水平的提升, 创新成果的产生以及对学科发 展的贡献等方面。 应该说, 化学科学重点项目 评审立项及总体执行情况不错,但评议过程 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 个别项目研究内 容缺乏科学性, 研究目标不具体, 有的存在拼 盘现象;个别项目执行不力,缺乏实质性交 叉; 个别项目负责人阐述工作重点不突出, 汇 报面面俱到,一个项目罗列 6 至 7 个方面的 成绩。目前在评审与汇报中仍有文章影响因 子大于多少的表述等, 如果不调整这种状况, 会影响我们在科技界的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 陈拥军说, 这次会议应

6、主 要对项目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 学术水平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在中期检查 和结题验收评议意见中要淡化 SCI 及影响因 子的技术性表述, 注重研究工作的学术价值、 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应用基础研究中的 创新性突破等。应注重项目在哪些方面取得 了进展, 发现了哪些现象, 解决了什么问题。 希望在重点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交流中 体现 “更加侧重基础, 更加侧重人才, 更加侧 重前沿” 的精神, 以有利于化学科学原始创新 水平的整体提升。(黄宝晟 王瑞萍)项目 窑 指南反应控制, 让化学合成更简单基金简讯渊每周一出版冤第 223 期本报记者 张双虎在化工、 酿造、 制药等行业生产中,

7、高选 择性催化剂等反应控制技术正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但对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言, 人们对 化学反应中选择性控制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还 远远不够。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更多更好的高 效、 高选择性反应控制方法, 并力图发现其中 的规律, 提高对化学反应控制的能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以中科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侯雪龙为负责 人,包括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永贵、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正在内的项目组对有机化学反应中的选择 性控制进行了探索。他们围绕影响有机反应 选择性的若干重要因素及规律,在有机合成 方法学、反应选择性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该项目结题

8、时, 被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组综合评 价为优秀。重要的催化选择性催化剂在工业上也称为触媒,它能诱导 化学反应发生改变, 从而使化学反应变快、 减 慢, 或者在较低的反应条件要求下进行。在化 工、 酿造、 制药等行业, 在科学实验和生命活动 中, 催化剂被广泛地使用。 催化剂和反应体系的关系就像锁与钥匙 的关系一样, 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或专一性) , 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 作用。如乙醇在高温时可脱氢转变成乙醛, 亦 可脱水转变成乙烯,银催化剂能促进前一反 应, 氧化铝催化剂则促进后一反应。工业上则 利用催化选择性使原料向指定的方向转化, 减少副反应。 在能发

9、生多种反应的反应系统中,催化 剂促进不同反应的程度也不同。例如在石油 化工的粗制乙烯中含有少量乙炔,可用催化 加氢法使乙炔转变为乙烯 ( 目的反应 ) , 但乙烯 也能加氢生成乙烷 ( 副反应) , 导致产品乙烯损 失,催化剂的选择性则是乙炔转变为乙烯的 反应速度和乙烯转变为乙烷的反应速度的比 值。生产中采用具有良好催化选择性的加氢 催化剂,使乙炔加氢的速度远远高于乙烯加 氢的速度。在化学反应中,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 中转变为特定产物的比率也不同。如乙烯与 氧可转化成环氧乙烷,也可转化成二氧化碳 与水。使用优良的银催化剂可使环氧乙烷成 为主要产物。 “通常改变化学反应温度、 浓度、 酸碱度 等条

10、件, 可以对化学反应进行控制。我们所做 的是特定条件的反应控制。” 侯雪龙说,“简单 说,比如我们要研制一种新药或设计一个有用的分子,假设在合成反应中会出现两种产 物, A和B。如果我们想要的是A, B 是有害或 无用的副产品, 我们就要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了 解, 对反应进行控制, 定向地得到 A 或尽可能 多地得到 A。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更简单、 经济地合成“在有机化学反应中, 这种选择性控制很 多, 有立体选择, 也包括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 手性的问题等。我们利用催化剂与底物之间 氢键、 配体的电子效应变化, 以及配体取代基 的不同等因素来控制反应。从而达到节约资 源和减轻化学反应副产品

11、污染的目的。” 侯雪 龙说。 不对称氢化是在手性催化剂存在下, 氢 气选择性加成到碳碳或碳杂原子双键上生成 手性化合物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高原子经 济性、 环境友好和工业上应用最多的一类不对 称反应, 但要氢化多个双键和破坏芳香性, 而 且要克服底物和催化剂结合困难等。周永贵 小组发展了两类活化策略进行含氮芳香化合 物的不对称氢化: 一条是利用分子碘活化催化 剂生成高活性的催化物种, 实现了喹啉和部分 吡啶的不对称氢化,对映选择性达到 96%; 第 二条是利用氯代物活化底物的策略, 实现了喹 啉和异喹啉的不对称氢化, 利用上述方法学作 为关键步骤完成了一系列喹啉和异喹啉生物 碱的全合成, 为手

12、性含氮杂环和手性胺类化合 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也为进一步发 展新的不对称氢化反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探索催化的科学规律和本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侯雪龙、周永贵等人在部分反应中实现了反应的非对 映选择性以及对映选择性的调控。 在烯醇羧酸 酯等不对称催化氢化和一些氧化反应中实现 了高对映选择性控制。 他们利用底物活性调节 和改变催化剂中心金属原子, 在芳香化合物和 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中实现了高对映选择 性控制。研究人员通过配体、 底物的改变实现 了钯催化下酰胺、 开链酮等 “硬” 亲核试剂的烯 丙基取代、 环丙烷化反应及动力学拆分, 并实 现了这些反应的高区域选择性、 非对映选

13、择性 以及对映选择性控制。并对氢键、 配体电子效 应、 配体苄位取代基与选择性的关系、 作用方 式和途径提出了合理解释。 该项目实施期内,发表 SCI 论文 55 篇, 其中包括发表在 化学研究评述 、美国化学 会志 、应用化学 上近 20 篇高水平论文。该 研究申请专利9 项,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 会报告和邀请报告 19 次, 培养博士、 硕士生多 名。去年该项目结题时, 专家组一致认为部分 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沿, 产生了 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综合评价为优秀。 “目前全世界都认识到化学反应中选择 性控制的重要,很多人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 索, 也找到一些不同的方法。但基础研

14、究要探 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来指导一类反应, 为将 来医药研发、 精细化学以及对一些环境污染较 大的生产工艺改进等提供关键的基础技术。” 侯雪龙说,“现在通过分子有机合成的新药很 多, 合成的方法也很多, 但并不能满足我们的 需要, 所以还要寻找更多的方法, 同时在这一 过程中总结规律, 加深认识, 并用它来指导我 们以后的实践。 我们目前对一些东西有了新的 认识, 但并不能说就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用最 简单、 经济、 方便的方法得到一种东西, 并节约 资源和减轻污染都是大家努力的方向。”本报讯 岩石圈的变形机制是 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之一。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 以来的约 5

15、000 万年间, 青藏高原岩 石圈发生了强烈变形,在南北方向 上缩短了约 7501500 公里, 垂直 方向平均隆升了约 4500 米。 由此估 算,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质量占不 到高原缩短所产生的物质量的一 半, 那么其余的物质到哪里去了, 是 以什么方式消失的? 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 关键问题就是要为这些剩余物质寻 找一种或几种合理的出路。 为此, 科 学家们提出了诸如 “块体挤出” 、“连 续流变” 、“下地壳流”等多种假设。 其中多数观点认为物质的东移是青 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能够保持基本 均衡的主要原因,但在物质移动的 方式上存在不同看法。 换句话说, 青 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中存在

16、争议的 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关于岩石圈的变 形方式。但无论哪种假说都缺少深 部地球物理观测证据的支持,解决 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岩石圈 的结构和物质状态的认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陆动力 学领域重点项目等持续支持下, 中 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 究员白登海研究组与合作者在东喜 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实施了连 续 6 年的大地电磁观测,获得了青 藏高原东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初步 知识。结果发现,在所有观测剖面 上, 都存在两个壳内低阻异常体, 如 果把这些低阻体放置在平面上, 将 可以连成环绕东构造结的两条巨大 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理论分析 认为,这是两条中下地壳的弱物质 流:一条从拉萨地块沿雅鲁藏布缝 合带向东延伸,环绕东喜马拉雅构 造结向南转折, 最后通过腾冲火山; 另一条从羌塘地体沿金沙江断裂 带、 鲜水河断裂带向东延伸, 在四川 盆地西缘向南转折,最后通过小江 断裂和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菱形块 体。 结合地面地质构造以及 GPS 观测结果, 他 们提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双地壳流 + 边界 剪切” 变形的新模式。该模型认为, 青藏高原 深部以两个中下地壳弱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