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中山飞揽才聚智兴大业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81563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筑巢引凤中山飞揽才聚智兴大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筑巢引凤中山飞揽才聚智兴大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筑巢引凤中山飞揽才聚智兴大业(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报记者 赖有生 李丹丹 图/本报记者 黎旭升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TA6-7责编:罗 纯视觉设计:贺学宁近两三年来,中山最具活力、最红牌的本土企业是哪些?业界人士会为你给出答案: 中山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8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抗台风型兆瓦级风电机组1.5MW风电机组成功问世,到今年5月,中国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风机、代表国际先进 水 平的超 紧凑驱 动型3.0MWSCD风电机组下线, 明阳风电在短短几年内以迅速“雄起”,去年产值超60亿,今年预计产值突破100亿。明阳风电的成功之路,原因很多,人才支撑肯定是其中的关键。 目前明阳风电从事技术研发人员有120

2、多人,近40位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明阳的发展, 生动诠释人才的重要性, 也是中山人才竞争力方面的一个具体体现。孙中山先生说,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全市人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竞争力逐步加强。 也正是有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中山才会从一个农业县,快步发展成为今天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据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101.54万人 , 其中专 业技术 人才51.37万人,技能人才33.99万人,各类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0.3%。 全市有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为9

3、088人,是2004年的3倍多;2009年全市高职称人才为55049人,也比前几年有大幅增长。为加大引才力度, 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就密集制定、实施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中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奖励等。 中山还围绕人才高级化、国际化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政府出资以“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各级领导、企业家等,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山还结合地方实际, 采取产学研结合等“柔性引才”措施吸引各类人才。 近年来与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香港理工大学

4、等66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2个、 企业博士工作站6家、产学研示范基地11个、技术研发平台近200个, 校企联盟300个。 引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7家,开展各类产学研项目800多项,催生出明阳电气、大洋电机、读书郎电子、达华智能科技、 铁将军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正是在各类人才的支撑下, 中山经济社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且稳健的发展态势, 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6个, 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4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10个,落户中山的世界500强企业有30多家。 一个美丽且充满活力的中山, 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也将为各类人才提供更

5、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梁士伦表示,中山这几年非常重视人才,在 2006年就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和配套措施,引 才育才力度明显加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几年,中 山无论是从人才的总量、层次、结构,都有了个明显的 改善, 为中山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 证。 他认为,对应当前中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 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大局, 中山仍需要以更宽的视 野看待人才、更广的胸襟容纳人才、更大的力度培养和 引进人才。 正是基于中山市目前人才的这种现状以及 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山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开始就 着手制订更具有开放性、更具有吸

6、引力的人才引进、培 育政策,这个政策即将出台。 从该政策文件在网上公开 征求意见的内容来看, 新的政策无论是引进人才的指 导思想,引进人才的重点,引进人才的吸引力,对现有 的存量人才培养提升等,都有非常大的突破。 他认为,作为中小型城市,中山在引进人才特别高层次 人才方面, 也存在着一些客观上载体和平台建设的先 天不足,如高等教育还不够发达,缺乏国家级的科研院 校,没有国家级的实验室等,这和中山全省经济总量第 五的实力显然也不相符。 他建议说,中山在办好现有高 等教育的同时,能否利用粤港澳加强合作的新形势,来 通过引进港澳这些地方的人才实现联合办学, 能不能 建一些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协

7、作的方式来建立 国家级的实验室,还有尽力争取。 “一个人到一个什么地方去,待遇重要吗? 当然重 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一个地方确实适宜生活, 能够提供一个自由施展的平台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与 中山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城市建设目标 不谋而合, 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和生活 的良好环境,是引才聚才留才的关键。 ”梁士伦希望中 山进一步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平台建设,加强人才的承 载力和吸引力。 梁士伦对中山未来引才充满希望。 他说, 长期以 来,大多的人才都往中心城市集聚,但随着珠三角“一 体化”强力推进,随着中山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的交通条 件的更大改善,中山的引才、聚才条件可能有

8、一个大的 改变。 他相信,基于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方面 的更大优势,中山在未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端科 研机构这方面来说,也非常具有优势。古镇灯饰、 小榄五金、 大涌红木家具、 南头 家电、 东凤电子、 港口游戏游艺、 沙溪服装; 装备制造、 新能源、 新光源、 生物制药 近年来,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风起云涌”, 并开始了新一轮创新升级。 与此同时, 一批适合 本地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也迅速集结、 壮大。 先 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 大步向前。 在产业发展, 城市发展的背后, 活跃着各 类人才的身影, 凝聚着精英们的真诚奉献和心 血 现代化建设需要成千上万的各方面人才。

9、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时代呼唤人才、 人才 推进事业。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市, 对人才的重要性更有深刻体会。 多年前,市委市政府就致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大 力引进和培育人才, 全市人才总量持续稳 定增长,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为 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 截至2009年底, 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101.54万人, 其中专业 技术人才51.37万人, 技能人才33.99万人, 各类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0.3%。 对比 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9 年我市现有高学历人才为9088人, 比2004

10、年年均增长25.7%; 高职称人才为55049人, 比2004年年均增长7.6%; 高技能人才为 33738人, 比2004年年均增长10.9%。筑巢引凤中山飞 揽才聚智兴大业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育,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各类人才总量突破 100万珠三角同城化 将助中山更聚才综述“这个城市很美,我踏着中山的第一天, 就为之深深吸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 授、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博 士告诉记者,他来中山“安营扎塞”,主要还是 被中山拥有珠三角其他城市更有优势的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所吸引,同时也因为这里有自 己的发展舞台。 开放的引才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引才聚 才固然重要,但

11、是,一个城市生活、工作环境 特别是人才载体和平台建设,才是人才“引进 来、留得住、用得好”的关键所在。作为伟人故 里、珠三角发达城市,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有目共睹,自然和人文环境优势突出,先后获 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市、中国最具幸 福感城市等诸多荣誉, 城市品牌吸引力扶持 增强,这本身对人才就是有很大吸引力,也是 众多人才“孔雀中山飞”的一大诱因。 值得一提的是, 中山近年来致力于更高 追求,提出:建设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珠江 口西岸重要服务业基地。 正大力发展新兴产 业、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发展传统产 业、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

12、升级, 提高经济效益水平。 目前吸引了一大批大型 企业落户,培育了如明阳风电、大洋电机、大 桥化工等大批有自主品牌、 发展潜力大的企 业,传统产业进一步加速升级,也加强了人才 栽体建设,人才发挥空间更大,舞台更广。构筑 “ 大舞台” 增强人才吸引力高层次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竞争趋于激 烈条件下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 作为珠三角的重要城市, 中山近年来努 力克服城市地理位置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较 少的不利条件, 围绕产业转移升级和企业做 强做大这个重点, 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 作, 努力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 全市高层次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为中山发展先进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中山相关部门

13、统计显示,2009年全市 有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为9088人, 是 2004年的3倍多;2009年全市高职称人才为55049人, 也比2004年多出近1倍。 高 层次人才总体上呈现较快的流入态势, 人 才流入增速前五大产业分别是科学技术、 医药工业、 灯饰、 机械装备、 新材料新能 源。 高层次人才流动与我市产业发展趋势 基本一致。 如中山的明阳集团, 吸引了40 个博士、 硕士研究生加盟; 中山市人民医 院有高级职称人员560人, 博士研究生38 人, 硕士研究生109人。 中山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与全省相比, 也普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 中山高 层次人才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流

14、入加速中山结合实际, 把握 “不求所有、 但求所 用, 不求所在、 但求所得” 的人才工作思路, 建立借智引才机制, 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 通 过技术合作、 项目合作和咨询、 讲学等 “产学 研” 结合方式柔性引才, 扩大人才工作成果。 成为地方揽才聚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近几年来, 中山已与北京理工大学、 中 科院微电子所、 香港理工大学等66所高校院 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合作共建产 学研示范基地11个、 技术研发平台近200 个, 校企联盟300个。 引入国家级重点实验 室17家, 政府、 企业和社会累计投入经费 20多亿元, 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和行业关键共 性技术, 开展各类产学

15、研项目800多项。 据了解, 众多省部科技特派员入驻中山 企业, 两院院士、 特聘教授、 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率创新团队到中山 开展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3.5兆瓦级风力发电叶片、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 高弹阻燃型 超薄TPU薄膜等一批代表我国科技水平的 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山实施产业化, 新能源、 新材料、 新医药、 新光源以及游戏游艺等高 技术产业成为中山新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 产品产值年均增幅18.5%, 专利申请量年均 增长40%, 增速居全省前列, 五金锁具、 灯 饰产品、 服装制造、 电机产业等传统产业向 安防产业、 光源产业、 工业设计、 新能源及 清洁动力产业转型升级。 目

16、前, 这种 “产学研” 合作工作视野 和范围已由省内高校拓展到国内外高校, 由部属高校拓展到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 所, 合作层次由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提升到 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由促进传统产 业优化升级提升到推动高技术产业跨越式 发展, 已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 连续四届 获得 “国家科技考核先进市” 称号。“ 产学研” 搭建 “ 借智引才” 之桥引才揽才, 需要吸引人才、 尊重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的政策、 机制。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 中 山市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 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 等。 同时, 中山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开 展对干部人才的大规模培训。2007年以来, 市财政直接投入干部培训经费达8780万元, 市委组织部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培训各类干 部2万多人次, 依托中央党校、 中国人民大 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以 及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新加坡、 香港等 著名高校培训干部71批3342人次。 企业经营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