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眼光投向产业融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85986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8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眼光投向产业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策眼光投向产业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眼光投向产业融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行先试政策打开创新突破口姻本报记者 周熙檀“中关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以及国家战 略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承担着全国高新技术产 业政策先行先试的重任, 所以, 从中关村 1988 年 建设开始到现在,所有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的产业 政策,没有一个不是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取得成功 之后再执行的。”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新闻发言 人杨建华日前在“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情况” 访谈中说。 2010 年, 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关村 “1+6” 的鼓励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应该 说,1+6政策整合优化了中关村人才、技术、 资 本、 管理等创新要素, 实现了一次从上而下较为系 统的创新顶层设

2、计和制度的重大突破。” 中关村管 委会创新处副处长贺明说。 时至今日, 中关村示范区 “1+6” 政策推动中关 村在经济贡献率、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进展以及创 新环境打造三大方面, 实现突破。目前中关村收入 过亿元的企业有 1600 多家,比 5 年前增加了近千 家, 中关村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达 到了 223 家。创新, 才能解决问题中关村示范区在制定 “1+6” 政策的时候, 目的 是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6”政策也成为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的集 中体现。 比如开展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的试点。 从改革 开放以来, 我国科研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从以前单一 的国

3、有事业单位, 逐步发展到国有、 民营、 外资等多 种所有制, 以及企业、 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等多 种单位并存的局面。但是以往的政策规定, 科研机 构和高校的人员在进行股权激励的时候可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作为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主 体的企业, 如果给予科研人员股权奖励, 按照现行 的所得税法规定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按照 2008 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 发布的 国家高新技术办法认定的规定 , 新创办的 企业是不可以申报高新认定的,而且对于核心技 术、 知识产权等要求非常高。而经过中关村示范区 的努力,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得以在示范 区内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而更加符合示范区

4、企业创 新创业的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中关村的发展, 关键是 要搭建平台, 把资源整合好。” 而中关村 “1+6” 政策 里的 “1” 就是指搭建一个平台。 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 化促进中心 (简称中关村创新平台) 举行挂牌仪式。 “ 1+6 政策中,1 是最大的政策。” 贺明说, 中关 村创新平台是一种集中统筹的工作机制, 出台了一 系列的政策文件, 而且北京市委市政府全力组织并 落实, 使得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目前为止, 共有 19 个国家部委的 37 名司 局级和处级干部参与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工作, 北 京市相关部门和区县的 11

5、0 名派驻人员到平台 集中办公。 “创新平台运行以来, 通过不断完善工 作机制和创新工作方式, 在整合首都创新资源方 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集 中办公、 主动受理、 联合审批的一条龙服务工作 模式。” 贺明说。推进, 方显政策张力曾有一位园区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有些政策 不是我们想不到, 也不是不想做, 关键涉及体制以 及政策权限, 无法突破边界, 也就达不到政策制定 的目的。 而中关村 “1+6” 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张力, 以及其一些成功探索能够在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复制或 模仿, 关键在于有效推进。 以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制试点为例。 据 中关村统计, 2011 年中关

6、村示范区中央和地方高 校院所技术转让即科技成果处置项目总共达到 261 项, 收入约 6.5 亿元, 其中中央级事业单位 200 项, 收入 5.1 亿元, 北京市属单位 61 项, 收入 1.4 亿 元。 而且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 1890 亿元, 同比增长 20%。 从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来看,截至去年年 底, 中关村示范区共有 481 家单位实施了股权和分 红激励, 其中市属国有单位 75 家, 中央企业和中央 级事业单位 35 家,民营企业 287 家,上市公司 84 家。 关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职工教育经 费税前扣除的税收政策, 2011 年中关村共有 512 家 企业享

7、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所带来的好 处, 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达到 8024 万元; 有 56 家 企业享受职工教育经费的试点费用, 税前扣除的金 额达到 4835 万元。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 2011 年共有 1238 个项目纳入该试点中, 其中包括 723 个北京市 的科技项目, 303 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统筹 项目, 以及 212 个部市会商项目。 广大企业特别关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在 执行新的认定办法后, 据中关村统计显示, 目前北 京市总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7247 家,其中中关村示 范区企业达到 5905 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 的 81.5%。 在关于建设统

8、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方面,这几年中关村一直在开展代办股份转让试 点, 到目前为止挂牌企业达到了 134 家, 为建设全 国场外交易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体来讲, 中关村贯彻推进 1+6 政策已经取 得了初步的成效。通过不断整合创新资源、 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营造了适宜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的良 好环境, 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有利地支 撑了中关村创新发展。” 贺明说。突破, 凸显创新效果2011 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6 万亿元, 这个数字是 5 年前的 2.9 倍, 占全国高新区 的 1/7, 5 年平均增长达到了 25%以上。企业税收达 到 925 亿元,

9、 是 5 年前的 3.8 倍, 年均增长 30%。 “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关村对首都经济支撑发 展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经过我们测算, 中关村对 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将近 24%。 ” 贺明说。 这个成绩 的取得, 也是中关村 “1+6” 政策推进的显著成效 之一。 第二个突破则在于中关村打造战略性新兴产 业策源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中关村的高校院所和 企业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在一些 重要的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比如新一代移动通信 系统、 集成电路、 北斗导航等领域, 在核心技术和产 学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中关村的企业为北京奥运会、国庆 60 周年庆 典、 上海世博会这些重大的

10、工程和活动提供了数百 项技术方案, 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在这个过程中, 中关村自身的产业创新能力对 国际的影响力也大大提升。 “在国家确定的七大战 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中关村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科 研示范引领的作用。” 贺明说。 中关村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方面取得的突 破也有目共睹。比如通过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 实施金种子工程,让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更 加活跃。如今科技界耳熟能详的创新工厂、 车库 咖啡,正是中关村地区新型创新创业服务业兴 起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 优化的例证。姻本报记者 周熙檀“我们确实是在做创新的事情,但是却不属于 高新技术认定的产业范畴。 ”

11、有企业这样抱怨, 如何 让政策覆盖到所有致力于创新的企业, 是个问题。 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就是这类问题的代 表。 作为国内先行先试政策的探路者, 中关村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原来 “1+6” 政策体系基础上, 重 点加强解决共性问题的政策, 并已向国家有关部委 提出建议。其中, 政策眼光也开始投向产业融合的 空间, 关注到交叉行业企业的需求。 在即将推出的新政策体系内, 中关村或将提出 率先开展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工作, 经认定的企 业或可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中国科学报 记者获悉, 国内一些省市已经就 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问题开展研究。据悉, 北京 市有关委办局已经就文化科

12、技融合企业认定问题 形成初步文稿, 并在探讨完善过程中。 专家们认为, 加强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等 问题的研究, 重点不是减税, 而是放宽政策边界, 开 始关注产业融合趋势, 具有很好的先行先试意义。文化科技融合更具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文 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 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 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 的作用,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 基于这一背景,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 教授周长辉对 中国科学报 记者说:“对文化科技 融合企业开展认定并予以减税, 这是为了适应中央 的倡导和新形势的要求, 放宽了科技发

13、展的边界。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在接受 中国科 学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文化科技融合是新形 态, 而且是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态。国家对文化 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要求迫切, 因为该产业是文化 产业升级的动力, 并将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注入动 力。” 赵弘认为, 文化科技融合是现在产业升级中非 常重要和关键的形态。一方面, 文化产业需要插上 科技的翅膀,通过科技提升产品的形态和表现形 式,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让科技支撑文化产业 的升级; 另一方面, 科技要注入文化要素, 具有文化 魅力, 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 因此, 对科技文化融合企业开展认定并实施企 业所得税优惠, 在赵弘看来, 体

14、现了政策对于需要 支持的企业形态的关注,“是政府一种适时的调整, 更能符合现在产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变化, 更有针 对性” 。 在今年 9 月中关村论坛年会上, 中关村管委 会副主任杨建华透露, 之所以将选择文化科技融 合企业作为新政策的发力点, 是因为作为新兴业 态, 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迅猛, 中关村 选择将支持此类企业作为新政的一方面, 目的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界定是问题最早 “18 号令” 文件出台之后, 很多高新技术 产业呼吁平等的政策支持力度。那么, 政策对文化 科技融合企业的特别关照, 等于在国家高新认定政 策之外开了个口子, 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政策公平 质疑?

15、 赵弘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存在, 但这种融合是跨 产业领域的,“过去政策是针对单一产业领域的, 而 文化科技融合是对多领域共有趋势的把控” 。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 文化科技融合企业 该如何界定? 据悉, 中关村目前正在会同财政部、 科技部等 相关部委, 会商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问题, 具体 的认定条件正在制定过程中。 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 定,是不是也要借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样的模 式, 目前尚未达成最后意见。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 专利是重要的条件标 准。 那么, 在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中, 是否也考虑 引入这一条刚性标准, 即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要有知 识产权? 杨建华认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

16、的知识产权界 定是一个问题。 许多以技术立身的企业, 要求其提供 技术专利是可行的,但北京有很多文化企业比如演 出类企业, 只有版权、 著作权, 而这些是否能当做文 化科技融合企业所必需的知识产权, 还有待讨论。 “事实上, 在我们的设计中, 文化演出类、 著作 出版类企业, 归不到文化科技融合企业里面。所以 这个政策的覆盖面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广, 其作用也 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大。 ” 杨建华说, 但在设定认定标 准之后,很多企业势必创造各种条件进入认定行 列, 是否认定是在政策落实之前须提前认真考虑的 问题。政策放宽边界“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关注让我们看到, 政 策的目光开始看到更多交叉的产业和融合的拓展 空间, 这是非常利好的趋势。” 周长辉说, 这代表了 政策拓展的方向, 按照这种认识和思路, 未来可以 拓展到无限的产业空间里。 周长辉认为, 未来科技发展, 将更多地发生和 表现在无数的产业交叉点上。 “过去对高新技术产 业限定得太狭隘了, 这跟认定部门的能力和认识有 关系, 现在大家更有信心去重新评估和认定, 究竟 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融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