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4887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18吆喝吆喝萧 乾【课型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 “钹” “招徕” “铁铉” “饽饽” “秫秸秆”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2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3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4.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

2、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生动幽默的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教学课时教学课时】二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学生: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教

3、师: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

4、制成的块状食物。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二、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设计(二)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设计(

5、三)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设计(四)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

6、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设计(五)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三、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 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

8、史馆馆长。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 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生 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 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

9、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4、理清思路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

10、过渡的语句有:“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 4 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

11、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全文共 14 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至 3 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 4 至 10 段),具体从两个

12、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 11 至 14 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 1 至 3 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

13、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

14、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课堂小结: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六、布置作业: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

15、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

16、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